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优素福·卡什/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加)玛丽亚·蒂皮特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优素福·卡什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人像摄影大师,生前被誉为“摄影界的伦勃朗”。他拍摄了数以百计的二十世纪世界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影星、作家、画家、音乐家等人物,也包括普通工人和百姓,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尤其是他拍摄的著名的《怒吼的狮子》将丘吉尔的形象富有象征性地刻画成正义的宣言,激励了二战中艰苦鏖战的同盟国民众抗击纳粹的决心。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和摄影家,卡什被收录在百名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名人录》中。本书以传记的方式权威地讲述了卡什从一个亚美尼亚移民成长为世界顶级人像摄影大师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1908—2002)生前被誉为是“摄影界的伦勃朗”。报刊杂志都竞相刊登他的摄影作品,反复不断地讲述着他的故事。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和唯一的摄影家,他的名字还出现在收录百名20世纪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世界名人录》中。然而,正如历史学家玛丽亚·蒂皮特在撰写这本极富创造性的传记时所指出的,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卡什,或者能真正充分理解他所取得的成就。

本书首次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一名20世纪30年代移民渥太华的亚美尼亚青年如何成为现代最杰出的肖像摄影大师的故事。同时,玛丽亚·蒂皮特还对令卡什享誉六十余载的精湛摄影技艺作了介绍。在拍摄每张照片时,卡什不仅会运用高超的拍摄技术和取景技巧,而且会凭借其优雅的风度和对人性的敏锐观察力,去揭示他所认为的拍摄对象的“内心力量”。蒂皮特在书中还就卡什对权力、权威和名誉的迷恋,他的两任妻子作为业务经理的创业能力,以及加拿大政府对他的细心呵护等方面作了研究分析。

此外,为了充实本书的内容,蒂皮特还精选了许多卡什拍摄的偶像人物的肖像作品,其中有温斯顿·丘吉尔、伊丽莎白公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汉弗莱·博加特、伊丽莎白·泰勒、教皇庇护十二世、尼基塔·赫鲁晓夫、欧内斯特·海明威、巴勃罗·毕加索、约翰和杰奎琳·肯尼迪夫妇,以及比尔和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夫妇等世界名人。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亚美尼亚——卡什人生的起点

第二章 移民加拿大

第三章 学徒生涯

第四章 前往渥太华

第五章 官方摄影师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奇迹迭出的一年

第八章 出使英国

第九章 拍摄任务

第十章 命运的面相

第十一章 重返欧洲

第十二章 拓展领域

第十三章 追光逐影

第十四章 终点与起点

第十五章 典范

第十六章 遗产

试读章节

优素福·阿卜杜勒·卡什的人生历程应该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亚美尼亚开始。虽然卡什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加拿大人之一,但他的亚美尼亚身份已为人所知。所以,我对此理应首先提及,而且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1908年,优素福·卡什出生于亚美尼亚的马丁镇,现位于土耳其的东南角。那一年,青年土耳其党在伊斯坦布尔上台执政。现代土耳其基本上是青年土耳其党执政的成果。他们着手在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废墟上建立了一个民族国家。当时奥斯曼帝国已呈现一幅衰败的景象,其广阔的疆土上保留着悠久和懒散的宗教传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19世纪晚期,而马丁镇正是一个最能说明那种现状的代表。

马丁镇地处一座平顶山的南坡,共有2.5万人口,不仅是叙利亚人、希腊人的家园,也是犹太人的家乡;不仅是基督徒的家园,也是穆斯林的家乡。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为何在鳞次栉比、造型美观的单层阿拉伯石头房子中间会间隔着一些塔楼、圆顶和尖塔,明白为何伊斯兰教宣礼员的呼声与基督教堂的钟声会彼此交相呼应,明白为何在马丁镇开塞利耶市场又窄又暗却又相对凉爽的高拱顶通道上可以听到来自黎凡特地区商人们的声音。

如今,马丁镇的大多数基督教堂和犹太教堂都已变成了清真寺。曾经控制着整座城市的古老的城堡已成为废墟,上方高高竖着一大堆军事雷达装置和天线。与过去相比,现在马丁镇的非穆斯林人口只占一小部分,且都散落在城市的各处,而那些幸存的亚美尼亚人及其后代则散居在世界各地。卡什一家就是这个离散族群的一分子。

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其他乡镇一样,马丁镇的居民根据宗教信仰,被隔离成一个个自治的米勒特,卡什家族则生活在亚美尼亚人社区。虽然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权力归属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但亚美尼亚社区的居民却遵守由社区部族元老确定的规章、风俗和宗教习惯。伊斯坦布尔当局通过给予奥斯曼帝国境内多元宗教信仰民族合法的地位,以确保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身份都得到认定。

亚美尼亚以前作为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约有3万平方公里,位于现在土耳其东南部的安纳托利亚,有着悠久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关于这一地区,流传着许多古老和现代的神话故事。据说,亚美尼亚国王提里达特斯三世在公元301年把基督教定为国教,这使得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马丁镇作为一个主要的城市,是伊甸园的所在地。

亚美尼亚作为一个联合王国,国家功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只在两个时期发挥过作用。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第二个时期是公元9世纪至13世纪,而后者则是亚美尼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个时期。1236年,亚美尼亚被蒙古人所占领;在随后的三百年里,又被土耳其人所统治,直至今日。

在历经史上多个专制政权的统治之后,亚美尼亚人社区的社会凝聚力有所加强。这也使得亚美尼亚与西欧的犹太人一样,善于依靠自己的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统治之下,亚美尼亚人以银行家和商人而出名,他们也在政府部门和外交服务领域担任要职。众多的亚美尼亚剧作家、音乐家和作家对土耳其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他们的实用艺术技能,尤其是金银匠术、装饰和编织工艺,在整个黎凡特地区享有盛名。

亚美尼亚人在为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奥斯曼帝国作出贡献的同时,相对平和地生活了1500年。以后的处境就变得日趋恶化。1878年,由于亚美尼亚人在俄土战争中公开支持信奉基督教的俄国人,因而不再受伊斯坦布尔当局的欢迎。数年后,他们坚持要求原先东西两部分亚美尼亚领土统一的主张进一步引起了当局的不满,因为亚美尼亚自1828年以后一直被土耳其和俄国所分割。1895年,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拒绝了亚美尼亚人统一和永久独立的要求,还纵容穆斯林库尔德人占据了土耳其东南角,以改变安纳托利亚的人口分布。更令人痛苦的是,随后发生的奸淫、掠夺和屠杀行径导致两至三万名亚美尼亚人被害,由此也引发了亚美尼亚人移居北美的第一波移民潮。

有关卡什家族第一批成员抵达加拿大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一种解释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优素福·卡什祖母的兄弟阿齐兹·塞特拉克维是1908年第二波种族大屠杀后移民加拿大的536名亚美尼亚人之一。另一种合理的说法是,阿齐兹早在1904年就来到了加拿大。无论是在哪个年份,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阿齐兹与他第二任妻子玛丽·巴拉凯特及两个兄弟离开他们生活的大马士革,落户于加拿大的石棉之都,位于魁北克东部村镇区的塞特福特矿城。阿齐兹和家人并非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加拿大,而且即使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加拿大政府也没有接受难民的政策。尽管如此,29岁抵达加拿大的阿齐兹还是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

20世纪伊始,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需要增加人口数量。然而,正如加拿大移民官所说的那样,亚美尼亚人,连同来自中欧、南欧和东欧以及亚洲的新移民,被认为是“非优先的”;有些人甚至给这类移民贴上“不受欢迎”或“不太受欢迎”的标签。导致这种观念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非优先”的移民会挑战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自治传统,不会成为真正的加拿大人,最终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负担。在《我们大门内的陌生人》一书中,詹姆斯·S·伍兹沃斯牧师表达了大多数加拿大人的观点。他说,亚美尼亚人和叙利亚人构成了“我们的移民中最不受欢迎的阶层”,因为他们智商低,还把传染性疾病带入加拿大。按照伍兹沃斯的观点,这意味着任何像阿齐兹·塞特拉克维这样“不受欢迎”的移民是永远不可能被同化的。

阿齐兹‘塞特拉克维,身高近6英尺,皮肤黝黑,不会说加拿大的两种基本语言英语和法语。他的外貌、举止和谈吐与占加拿大人口大多数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迥然不同。尽管如此,阿齐兹并未把家安顿在多伦多或蒙特利尔较大的亚美尼亚人居住区,以避开“非优先”移民刚到加拿大时所遭受的猜想、敌视和歧视等其他负面的文化定势的影响。相反,他和家人选择与一小群信奉基督教的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住在一起。这些人都散居在阿巴拉契山麓的东部村镇。在他们中间,阿齐兹可以说自己的语言阿拉伯语,还可以吃中东食物,如萝卜干、酸奶和咸奶酪等。此外,他还可以与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分享从“国内”传来的消息。

如伍兹沃斯所预言的那样,“不受欢迎”的移民通常会去行商,而阿齐兹正是如此。他会背负重重的一箱干货,到塞特福特矿城周围的农作区去卖。因为善于把自己的货物推销出去,阿齐兹由此积攒了足够的钱,开了一家干货店。阿齐兹的售货车上插有一面独特的旗帜,与阿拉伯大篷车前插的旗帜有些相似。这是当时的第一家商店,成为整个地区百货商业链的一环。

1900年至1914年间,大规模的移民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国民生产总值翻番。1912年和1913年是加拿大新移民人数最多的两年。新移民们开发加拿大的草原,在工厂和矿井劳动,经营小买卖。阿齐兹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就阿齐兹而言,他不仅促进了东部村镇区的经济福利,而且到1913年,他的经济地位的改善也推动了加拿大人口的增长,因为他帮助许多家人和朋友从土耳其的马丁镇移民至加拿大。作为这一批亚美尼亚人移民群体的推动者,阿齐兹在他们中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正如他的甥孙萨利姆·卡什所说的那样,阿齐兹既是裁决者、顾问和决定者,也是“每个人的帮助者”。P1-3

序言

不久前,与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谈起,作为摄影出版文化品种之一。世界摄影家传记值得引进,并推介给国内广大摄影爱好者与各界人士。事过不久,丛书责编就与我联系,告知社里已经决定开发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书系。

于是,我从本人收藏的几十本外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摄影家传记中。先行挑选已经在国内摄影爱好者与读者中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十多位摄影家的传记读本,提供给出版社选择并联系接洽中文版权。同时,我与出版社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译者。这一过程当然会有一些曲折,但总体上进展顺利,现在已经有八本世界摄影家传记的翻译版权已经落实,第一期先推出其中三本。

这套丛书已经洽谈版权并投入翻译的共有八本,涉及八位彪炳摄影史册的世界摄影大师,他们是:安塞尔·亚当斯(美国)、亨利,卡蒂埃一布勒松(法国)、比尔。布兰特(英国)、欧文·布鲁门菲尔德(美籍德国人)、拉兹洛,莫霍利一纳吉(美籍匈牙利人)、爱德华·斯泰肯(美国)、沃克·埃文斯(美国)、优素福,卡什(加拿大)。

这些外国摄影家的创作所涉及的摄影题材和样式包括了风景摄影(亚当斯)、报道摄影(卡蒂埃一布勒松、布兰特)、商业摄影(布鲁门菲尔德)、肖像摄影(斯泰肯、卡什等)、艺术摄影与先锋实验摄影(埃文斯、莫霍利一纳吉)、人体摄影(布兰特)等几乎所有的摄影门类。当然,这里所作的归类并不严格,有的摄影家的摄影实践并不只是固定于一种样式,而是跨越了多种样式,如美国摄影家斯泰肯,既是画意摄影的先驱,也是美国商业摄影最早的弄潮儿,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战事报道摄影的组织者,也是在美国艺术体制中逐步确立现代摄影地位的实际运作者之一。从摄影家的国别看,丛书也包括了欧美各国摄影家,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了解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摄影状况。其中有些人因为战争与政治的原因而多有迁徙,国籍有变,其人生经历本身就足以成书,更不要说再加上其摄影艺术上的赫赫成就。而从传记的写作形式看,既有“一本正经”地按照西方传记格式写作的“正传”(如卡蒂埃一布勒松),也有由摄影家本人撰写的妙趣横生的“自传”(如布鲁门菲尔德),更有严格按照学术要求撰写的学术指向强烈的“评传”(如莫霍利一纳吉)。因此可以说,这批摄影家传记的内容与形式之丰富,实为了解世界摄影史的最佳补充读物,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撰写这方面的传记提供了标高与范本。

长期以来,国内的摄影读者(至少包括了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工作者、视觉艺术工作者等)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大多停留于阅读简单通史型读物的状态,无法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外更新的研究成果,而基础性的可供参考的相关材料几近于无。世界摄影家的中文传记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印象中仅有两本中译的罗伯特·卡帕传记。因此,虽然目前也有一些“文化人”想写些与摄影有关的文章,但因为他们所知的有关世界摄影家的“故事”、“逸事”太少,因此,难以涉笔成趣,更遑论敷衍开去。而在摄影教学(可能与摄影史教学关系更大吧)中,相关内容如果没有摄影人物的详尽的创作与人生经历作“引子”与“诱饵”,也会流于空泛。而对于这些摄影大师(可惜传记往往只以大师为写作对象)的创作甘苦,阅读他们的传记不失为一种领悟方式。所谓的摄影史教养,其实也与这种种与摄影有关的历史细节有关。相信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丛书的引进和出版,对于这种状况的改善会有所帮助,同时也会带动中国摄影家传记写作的繁荣。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传记丛书,把本来相对平面的、甚至是干巴巴辞条式叙述的摄影家“标签”,转化为立体的、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并进一步加深对于世界摄影史的理解,培养对于摄影史的兴趣。当然,在现有这八本传记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世界摄影大师传记读物与读者见面。感谢丛书各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及丛书各位编辑的努力。

2009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玛丽亚·蒂皮特以其惯常的眼光和敏锐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精彩绝伦的优素福·卡什画像,以及漫长而有趣的职业生涯。她让我们对摄影在20世纪文化艺术史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巴黎1919》和《尼克松在中国》获奖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