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精)/汉语字本位研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徐通锵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总序:“字本位”和语言研究

绪论:语言特点的释取和语言理论研究

 1 语言结构的特点和语言理论研究的两种思路

 2 科学思潮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研究

 3 汉语特点的研究和中国语言学与国际的接轨

上编 方法论

第一章 对比和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

 1.1 语言、现实和认识论

 1.2 音义关联和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生成

 1.3 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和语言特点的研究

 1.4 不同特点的对比研究和语言共性原理的探索

第二章 编码机制的“±理据性”和语法结构

 2.1 语法: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构造规则

 2.2 音义关联的“±理据性”和语言研究的传统

 2.3 理据载体的形成途径和语法的结构类型

第三章 思维方式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3.1 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

 3.2 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法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3.3 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

第四章 文字和语言的研究

 4.1 语言、文字和人类认知现实的途径

 4.2 书面语和语言、文字两种认知途径的并轨

 4.3 不同类型的文字体系和语言研究

第五章 重新分析和汉语语义语法的转型

 5.1 重新分析

 5.2 声、韵的理据载体和史前汉语语义语法规则的拟测

 5.3 从“名”到“字”和基本结构单位的重新分析

 5.4 因声求义和字的生成方式的重新分析

 5.5 字形结构规则的研究和语法

第六章 语言研究的转向和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重新分析

 6.1 西学东渐和语言研究的转向

 6.2 时空的交集和字的生成方式的重新分析

 6.3 字组结构的研究和汉语的语汇语法

中编 结构论

第七章 字组的生成和语汇中的语法规则

 7.1 字组和语义特征的提取

 7.2 核心字和字的句法语义功能的二重性

 7.3 字组的结构模式

 7.4 序位、序素和字组的句法语义结构

第八章 字的语法化初阶和句法语义的结构

 8.1 字的语法化初阶和字类的划分

 8.2 辞类和辞品

 8.3 字组的扩展方式和句法语义结构

第九章 标记的连接和并列结构

 9.1 同义和并列二字组的生成

 9.2 标记的连接与同型并列结构的扩展

 9.3 同型结构的并列和汉语的成语式“四字格”

第十章 限定结构(上):生成、扩展和“的”的连接功能

 10.1 限定关系字组的生成和它的语义基础

 10.2 “的”和限定关系字组的扩展

 10.3 “的”的限定关系标记和汉语的语法研究

第十一章 限定结构(下):数量名结构和状动结构

 11.1 字的语法化次阶和字块的标记

 11.2 量字的生成和“数·量·名”的限定结构

 11.3 状字的生成和“状·动”的限定结构

第十二章 述谓结构和汉语的基本句式

 12.1 引导关系和述谓结构

 12.2 基本句式和语言结构的脉络

 12.3 使动式的历史变异和“动补”结构的发展

 12.4 使动式的历史变异与“连谓”式的形成、发展

 12.5 介字位置的前置和语序的变化

 12.6 结构单位的复音节化和句式结构格局的调整

下编 表达论

第十三章 结构与表达

 13.1 表述结构和语句的生成

 13.2 主观性、主观化和表达的句

 13.3 “话题-陈述”和表达的句的结构框架

第十四章 语言范畴的性质和表达的研究

 14.1 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

 14.2 字的语法化末阶和汉语语义范畴的标记

 14.3 语义范畴和表达的研究途径

第十五章 爱憎与褒贬:变音和语义范畴的标记

 15.1 “一子、一儿、一头”和褒贬、爱憎的表达

 15.2 本音、变音的相互竞争和音变规律的例外

 15.3 变音的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

第十六章 空间和时间(上):空间

 16.1 “我”和语言的时空观

 16.2 前、后、左、右……与静态的空间

 16.3 来/去、进/出……与动态的空间

第十七章 空间和时间(下):时间

 17.1 时和体

 17.2 西方语法理论的影响和汉语“时”“体”的研究

 17.3 “了、着、过”与汉语的时态

 17.4 语汇意义的制约和时态的生成

第十八章 肯定和否定

 18.1 “±肯定”与逻辑的对立概念

 18.2 “±肯定”的语义基础

 18.3 “±肯定”和句法结构

第十九章 有定和无定

 19.1 定指和有定

 19.2 有定性范畴和语法结构的枢纽

 19.3 有定性范畴的探索和汉语语法研究

 19.4 “前管后”的意合原则和汉语的语序

参考文献

汉英术语对照表

内容推荐

本书从“字本位”立场出发,采用“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相结合的方法,重新构建了现代汉语语法,全书在“绪论”之外分为三编:“方法论”、“结构论”、“表达论”。

绪论部分是全书的立论基础,强调语言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隐含在语言特点之中,要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由个性而共性,立足特点,去探索共性;二是由共性而个性,立足共性,解释个性,来丰富和补正共性。由于当前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印欧语的理论、方法看成语言共性的标志,在此基础上采取第二种思路来研究汉语,就摆脱不了“跟着转”的困境,因而本书主张采取前一种思路,从研究汉语特点着手。而寻找特点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的矛盾切人,在汉语中就反映为一个“字”字。“字”既是口头的,又是书面的,是形、音、义结合的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应该在此基础上研究汉语。

上编从六个方面讨论了研究方法论问题。第一章指出发现和研究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是“对比”,而对比的关键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弄错了基本结构单位,就会扭曲语言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从“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理据是语言规则的语义基础”的认识出发,重新定义了“语法”:“语法是理据载体组合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规则”,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言共性”。第三章区别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认识现实规律的能力,具有全人类性;而思维方式是实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具有民族性。语言研究必须从考察不同的语言结构与该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中提炼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直觉和推理代表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差异对语言研究方法有重要的影响。第四章指出印欧语社团的认知途径以听觉为基础,偏重于时间,语言研究偏重于口语和语音;汉语社团以视觉为基础,偏重于空间,语言研究偏重于文字。语言与文字是两种独立地、平行地发展起来的编码体系,而书面语是语言、文字两种认知途径的并轨;文字类型不同,与语言的关系也不同。第五章从理据载体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出发,提出了重新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汉语研究史上各个阶段研究重点和方法的改变。第六章从西学东渐导致汉语研究的转向的背景出发,提出20世纪汉语语法研究重点已由“形”转向“序”,即字的组合。

中编“结构论”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字组的意义是字义的组合,基本的特点是“控制两点,涵盖一片”。汉语语义语法由三个部分组成:前后字“义象+义类”的语义结构,“向心、离心、同心”三种结构模式,和“限定、引导、并列”三种句法语义关系。第二章提出字的第一次语法化或“语法化初阶”,是通过对字进行分类来实现的,书中以能否被“不”否定将汉字分为“名、动”两类。第三章讨论并列关系,提出了“标记”的概念。并以此来区分“辞”(字组)和“块”:带有标记的字或字组的组合。书中讨论了具有汉语特色的成语式的四字格,认为其结构规则其实只有一条,即把限定关系、引导关系的二字组联合起来,使之成为并列关系的同型结构。第四章和第五章都讨论限定关系。其中第四章讨论以名性字辞为中心的字组和字块,其中的常用标记是“的”字。第五章讨论“语法化次阶”,即对“语法化初阶”分出的类进行再分类。本书从名字中分出数、量字,从动字中分出介、副字,分别成为数量结构和状动结构等特定字块的标记。第六章讨论引导关系。在述谓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句法,认为与英语句子分为主动、被动两大类不同,汉语句子分为自动、使动两大类,使动句更是汉语的特色所在,几乎所有的“特殊句式”都与之有关。

下编“表达论”分七章。第一章提出了表述结构(名+动)这个新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小句的生成。印欧语的句既是结构的句,也是表达的句;汉语的句只是表达的句,不是结构的句。因而印欧语研究传统偏重于句的结构规则,而汉语研究传统偏重于句的表达。印欧语适合于“主语一谓语”框架,而汉语适合于“话题一说明”框架。第二章提出了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这对概念。形态型语言生成语法范畴,语义型语言生成语义范畴。语义范畴与字的“语法化末阶”即语气字的生成与运用有关。语义范畴的研究,宜以“从内到外”的途径为基础。第三至七章即遵循这一思路,讨论了褒贬与爱憎、空间与时间、肯定和否定、有定和无定这四对语义范畴的表达与结构的关系。第三章讨论爱憎与褒贬,指出其形式标记就是处于字组末尾的“一子、一儿、一头”。第四章讨论空间范畴,认为汉语的空间表达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静态的和动态的。前者适用于名性字语,重方位;后者适用于动性字语,重方向。前者以“内/外、前/后、左/右、上/下”为标记,后者以“来/去、进/出、上/下”等为标记。第五章讨论时间范畴,提出一种语言重“时”还是重“体”,与语言社团的“我”的“动”或“静”有密切的关系。印欧语社团的“我”是“动”的,在语言结构上的反映就是重“时”,英语更是隐“体”于“时”;汉语社团的“我”是“静”的,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就是重“体”,隐“时”于“体”,其标记是“了、着、过”。第六章讨论肯定和否定,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认为肯定或否定都是通过语言的最小表义单位表现出来的。印欧语的最小表义单位是句子,因此否定是通过句法结构来研究的;汉语的最小表义单位是字,对立概念基本上都是通过字义的对立表现出来的,只有含“不”“没”等否定性状字的复合结构才多与句法结构相联系;二是认为语汇的“±肯定”决定于结构单位的语义的“量”,其语义基础是“大量用于肯定,小量用于否定,而变量可自由地用于肯定或否定”这条规则;三是认为语法的“±肯定”主要决定于否定标记的运用,它所否定的大致都是紧随其后的结构成分,也就是偏重于对语汇结构单位的否定。这与汉语语法重语汇有关。第七章讨论有定和无定。认为有定性范畴的特点决定着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脉络,而有定性取决于语言世界观。如果语言世界观重空间,重“静”不重“动”,那么其有定性范畴大致都集聚于名性字语;如果语言世界观重时间,重“动”不重“静”,那么其有定性范畴大致都集聚于动性字语,表现为动词的特定的“时”,名词性结构成分的“±定指”往往也需要接受它的调整。流行的语法理论将“定指”“有定”仅归属于名词,是片面的。文章最后提出支配汉语字、句“意合”的总原则是“以已知求未知”,其在形式上的表现大体上是“前管后”这条语序原则。

编辑推荐

本书从“字本位”立场出发,采用“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相结合的方法,重新构建了现代汉语语法。全书共分1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对比和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重新分析和汉语语义语法的转型、字组的生成和语汇中的语法规则、语言范畴的性质和表达的研究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