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了解、从不知道的三国真相!”尽在本书。
日本最权威的三国名著,畅销日韩三十年,全面颠覆《后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既不尊曹,亦不捧刘,用日本人的视角全新解读三国历史。
作者穷尽中日韩三国秘藏历史档案,数次考察三国遗迹,真正做到了“无一事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本书共六卷。从黄巾起义始,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终。
作者作为日本一代史学大家,其史观自然与国内多有不同,相较而言,更为客观也更见理性。陈舜臣对史料的独特解读所形成的三国史观,既不尊刘,也不尊曹,从而能够比较客观自然地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来铺陈。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不论这部书的好坏,在这里只是想说明,这本三国志故事是由陈舜臣本人创作完成的。”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据说,这一咒文般的词句,正在东方的大地上流传。
“人们都在大张旗鼓传扬这个吗?”张鲁的母亲少容,向自东方归来的陈潜问道。
陈潜答道:“的确如此,说是大张旗鼓也不为过。尤其是青州、幽州、冀州一带,情势更烈。”
青州是今天的山东省,幽州是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北京近郊,冀州是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这样看来,汉室天下也终要完结了呀。”少容长叹了一声。
根据五行学说,汉承木德,以得天下。能取而代之者非土德莫属。木属青,土属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传言分明便是阐发自五行学说。
苍天——青之天子,即汉室已经终结;黄天——承土德的新天子、将要兴盛。
初听无甚意义的咒文般的词句,要发觉其中隐藏的深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稍有常识之人,一听便能立刻明了吧。
这连谜团都称不上,太浅显了。然而正是这浅显且大不敬的咒文,此刻正大张旗鼓流布于世。
P3-4
有故事的时代一定是个乱世,因为那里有战斗、有谋略、有各种各样的起伏与兴亡。
即使是在日本,被故事化的时代也都是诸如源平、南北朝、战国、幕末等乱世。而在中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前221年)与三国等乱世时期都是产生故事的宝库。前者有《春秋左氏传》以及将《战国策》通俗化了的《东周列国志》,后者有根据《三国志》改编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正史的内容因其过于正式的文体,难以为世人所亲近,所以百姓们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通过说书先生的讲述或者观看戏剧等方式,来获得足够的知识。
起源于黄河中游的中华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逐渐超出周朝的统治范围,演化成各地诸侯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汉朝接管天下。此后,统一的时代持续了四百年,直到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二世纪末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分裂。中间虽然出现过晋国短暂的统一,但由汉末直至隋朝统一为止,分裂状态差不多延续了四百余年。《三国志》里的故事,便是以这样一个分裂的时代为背景。
为何分裂?为何不能早日统一?倘若难以再度统一,难道连三足鼎立的安定也维持不住?这个时代的英雄到底有着怎样的想法?他们在做什么?是不是太无所作为了?——乱世的人们几乎都抱有这样的疑问,同时心中也燃起了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因为这股强烈的热情,三国时代的故事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不论哪个时代,《三国志》的故事都会被引用,并与当时的年代背景相结合。即使是二十世纪的今天,人们也经常会引用《三国志》里的故事,来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了解了《三国志》里的故事,就等于了解了中国人心中的素材,就可以与他们拥有同样的话题,并由此唤起双方心灵上的、跨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共鸣。
将正史《三国志》故事化后的《三国演义》,在历史上非常流行。一般人们在说“三国“的时候,指的就是这部留传后世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十四世纪的罗贯中。他以生活在十四世纪的人的观点,描绘了一千年以前的历史。据学者分析,他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结合了《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这三部正史以及一些市井传说,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他自己的创作。
三国时代的基本史料只有上述三种。我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书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很早之前我曾经读过罗贯中的原文,在执笔本书的时期,刻意没有再去读,以免影响自己的思路。当然记忆里仍保留着《三国演义》的一部分内容,在下笔时也只能尽力摆脱原文的束缚。
不管怎样,我在依照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释、推理,最终创作出了这部《三国志》。因此,无论如何这都是“我的三国志故事”。题目《秘本三国志》,是将此书放在《ALL》杂志上连载时,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为我加上的,书中内容也没有过多拘泥于这个“秘”字。且不考虑这个标题,也不论这部书的好坏,在这里只是想说明,这本三国志故事是由陈舜臣本人创作完成的。
在执笔这部《秘本三国志》之前,我用了一个月时问去中国旅行了一次,连载进行的过程之中又各花了一个月去过两次。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证三国故事发生的舞台,用自己的双脚切实地踏上这片土地,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回忆。
在完成最后一章的创作后,我依然能够感觉到,故事的余韵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