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尤其是《七星井的传说》、《舍身崖的传说》、《仙人足印之谜》等传说故事将葛仙山漫山棋布的古迹形胜串联起来,葛仙山的奇峰、悬崖、幽谷、异石,无一不与葛仙翁挂上了勾,如果游客读完此书再到葛仙山一游,有清流翠峰、巨石细泉的实景为依托,更显出葛仙翁的故事件件有据、句句非虚。
本书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深厚的民众情感,作为葛仙山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故事蕴含着乐观主义、与人为善等崇高的思想和美德,给人教诲和希望,阅读本书,对传承当地文化、启迪民众智慧、培养民众情操,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葛仙山民间传说故事,以对道教葛仙翁的信仰为核心,以山上各景点为载体,加以历史人物的传奇,民俗生活的体验,交汇而成。表现了民众的道教信仰、道德尺度,以及对故乡山水的热爱。
仙山惊梦
成化十五年(1479),明朝宰相费宏当时才11岁,一日,他随父亲上葛仙山进香,晚上睡在葛仙殿。葛仙殿右侧厢房,是一个梦房,内设梦床一张,梦房门上贴有一联:“美梦难成成非吉,噩梦易得得非凶。”横批是:“仙山梦境。”费宏小时候非常淘气,吵着非睡梦床不可,他父亲无奈,只好依了他,于是父子俩跪在葛仙公座前,焚香祷告,然后费宏随着父亲进了梦房。
四更时分,费宏在梦中突然惊叫起来:“爹,快来救我,快救我呀!”
他父亲被叫声惊醒,吓得浑身发抖,毛骨悚然,忙喊:“宏儿,别怕,别怕,爹在这里。”
这时,费宏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还在不断地喊:“眼睛!我的眼睛!”
“眼睛怎么啦?”他父亲焦急地问。
“我眼睛瞎了。”
“瞎了,怎么回事,眼睛怎么会瞎?睁开来看看。”
这一闹不要紧,观中的道士、香客都跑了进来,经过一番折腾,只见费宏两脚用力一蹬,可怜他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认为儿子就这么去了,哪知费宏一蹬之下反而醒了过来,口中还在说:“哎唷,痛死我了!”众人看见他睁开了眼睛,这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费宏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高大的汉子,二话不说,气势汹汹地跑过来把费宏的一对眼珠挖了出来,转身就走,痛得费宏连喊“救命”,费宏虽然年幼,但还是追赶那汉子,想要回自己的眼珠,可怎么也追不上,费宏急了,便纵身一跃,跃到了那汉子的前面,正要夺回自己的眼珠,只见那汉子手用力一甩,眼珠就粘在树上了,费宏在地上捡起一根棍子,向上一捅,眼珠掉了下来,费宏正要去捡,可那汉子又抢先一步,捡起眼珠又用力一甩,眼珠又粘在树上更高的地方了,连棍子都捅不着,费宏没有办法,只好又捡起棍子,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向上一跳,因为用力过猛,便惊醒了。
父子俩怎么也不敢再睡,连忙走出梦房,坐在葛仙殿等天亮,天一亮,费宏的父亲便请人解梦。当时葛仙山有三个解梦的,一个姓张,一个姓蔡,一个姓周。姓张姓蔡的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凶的梦,必有血光星灾,不丧命也要破大财,需要请道士念一天一夜玉皇经,才可以减轻灾祸。费宏的父亲先是抱怨儿子不听话,要睡什么梦床,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后来一想还是睡梦床的好,不睡不知道,知道了还可以想办法免灾。费宏的父亲正考虑请道士念经,这时,姓周的师傅走到费宏面前,双手一拱说:“相爷,恭喜了。”费宏的父亲火冒三丈,便骂:“你是个读书人,书读到屁股上去了,怎么来挖苦人家。”
“别误会,别误会。”周师傅心平气和地解释:“这是一个最好的梦。”
“好梦?怎么个好法?”费宏的父亲根本不相信周师傅所说。
“你看,那门上的对联不是写得很清楚吗?‘美梦难成成非吉,噩梦易得得非凶’,就是说噩梦不一定就是凶的。”
“不是凶,也不等于就是好哇。”
“好,好得很。”周师傅肯定地说,“你想,你儿子的眼睛是一个‘目’字,树也是一个‘木’字,眼珠粘在树上就是目、木相合,合起来不是一个‘相’字吗?”
“‘相’字又怎么啦?”
“‘相’字就是说你儿子将来要做宰相。”
“要做宰相?”费宏的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周师傅的话,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怎么办呢?”
这时一个老道士走了过来说:“几位先生解梦都说得有道理,究竟是吉是凶何不问问葛仙公呢?”
“是啊!怎么就没有想到。”费宏的父亲一边说,一边走到葛仙公座前,先焚香,后跪拜:“公公老人家,我儿子的梦如果是好梦,将来真能当宰相,就连发三个神玟;如是坏梦,就别发神玟。”葛仙公果然发了三次神玟。
于是,父子俩吃了早饭,谢过梦师,拜过葛仙公,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
编者按:周师傅解梦是否高明,葛仙公的神玟是否灵验,在当时都无法验证。只有到了后来,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奇怪的是,葛仙殿的梦床如此神奇,简直使人难以置信。比方说,费宏的眼珠粘在树上,棍子一捅却掉了下来,掉下来也罢,可又第二次粘了上去。这原来是一个信息:费宏虽然可以当宰相,但他宦海浮沉,几经起落。可是当时无人识破,也包括解梦高明的周师傅。
P2-5
誉为“八省通衢”的铅山县,山川秀美,名胜荟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书院、瓢泉、亭台、楼榭,印鉴着辛弃疾、朱熹、蒋仕铨、费宏等历史名人的倜傥身影;古桥、古观、古街、古城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幻。
中华灵宝第一仙山——葛仙山,就位于铅山县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
葛仙山是武夷山的支脉,主峰葛仙峰,耸立于峰峦豁谷中,奇秀峻绝,环境清幽,是静修的理想场所。站在山峰之巅,眺望四周,九条支脉盘旋起伏,乘云而上,犹如九条苍龙,奔腾翻滚,气势磅礴,于是便留下了九龙蹿顶等美丽神奇的传说。
东汉末年,著名道士葛玄,来到葛仙山炼丹传教,使葛仙山成为名闻赣、闽、浙的道教圣地。据记载,葛玄,世称仙翁,他出身名门,生而秀颖,天资超轶,年方弱冠,便以学贯古今、博学多才而名,震江左,十七八岁就入山求道访真,足迹遍及诸多名山,只身游历大江南北,得遇名师传授,善变幻,精岐黄,能驰涉山岳,纵倒河山,出入有龙虎护卫,左右有仙鹤侍从……他性格诙谐,诡谲倜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铅山县民宗局和葛仙山寺观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收集了众多关于葛仙翁惩恶扬善、除强扶弱、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如葛仙翁成全孤弱长工庄有福;为民除害,智伏九恶龙;用白蒺藜救助瞎眼老人;帮助孝子毛定有为娘治病等,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葛仙翁的形象更加丰满,精神更加伟大;葛仙山的试剑石、舍身崖、息心岩、仙人足印、飞升台、洗眼泉、龙池等众多的古迹景观融于故事之中,使这些景观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葛仙翁的种种神奇传说,说明了民间百姓对其高尚人格、道德文章、神医妙手的敬仰;葛仙山景观的神奇传说,赋予了人的精气神,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思想精髓。葛仙山民间故事,不仅将流传于民间的有关葛仙翁和葛仙山的众多传说以文字的形式予以记载传承,更重要的是从正面倡导了一种除恶扬善、齐同慈爱、济世利人、重生贵和的积极思想,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葛仙山原名云岗山,因三国时道人葛玄在山上修炼羽化而易名。葛玄(164—244),江苏句容人,公元238年来铅山县云岗山修道,他既是高道,又是名医,一面修道,一面采药为民治病,深受当地百姓的敬仰。羽化后当地百姓筑土祠祭祀,名“云岗庵”。宋时建瓦屋三间,塑葛仙翁神像,名“葛仙祠”。到了明朝,庙宇扩建,有八卦形石门,有飞檐翘角的殿宇。明清之后,规模宏大,雕梁画栋,朱漆描金。千百年来,香客如云。葛仙山既是长盛不衰的宗教活动场所,又是富有神奇色彩的旅游风景区。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葛仙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道佛文化。经唐宋两朝四帝(唐懿宗,北宋英宗、徽宗,南宋理宗)赐封,宋明两代三相(北宋王安石,明费宏、夏言)朝谒,葛仙山便蜚声遐迩;风人骚客、名道高僧、能工巧匠奠定了葛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劳动人民又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神话故事,大大增强了葛仙山独有的神奇魅力。
葛仙山虽没有武当山之规模,青城山之盛誉,但他有一山两教、道释双修的特点;虽没有泰山之高,黄山之奇,但他有自身的特色:每一个自然景观都有一个生动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劝善的共同主题,都贯穿于葛仙翁生前事迹和身后感应这根主线。游人香客一边欣赏自然美景,一边体味故事传说,不禁飘飘然如临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葛仙山的传说故事,是葛仙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和继承。为了使这些传说故事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县民宗局和葛仙山寺观管委会编写《葛仙山民间故事》一书,以供游人香客阅览,让这些传说故事代代相传下去。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葛仙翁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多,由于我们人力不足,没有广泛、深入的采集,所编故事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故事还待以后继续编写。第二,既是民间传说,人云亦云,也就无须究明出处,故事内容虚虚实实,亦不足为怪。但我们力求保持故事的原有风貌,通过增删改写,使结构更加完整,主题更加深刻。第三,故事中涉及到的历史名人,原则上按传说内容编写,即使有所改动,也绝对无损历史名人形象。
总之,葛仙山的民间故事,是葛仙山一份珍贵的道教文化遗产,我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加工整理。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尤其是对道佛文化缺乏研究,在编写中难免出现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和行家们批评指正,并向关心、支持我们编写工作的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给我们提供编写材料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