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的家教心得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本鲜活生动的教材。
刘文英这本书,为中国的母亲开启了一扇展望科学教子的窗户。
作者刘文英集母亲、老师、校长于一身,将儿子成长中的真实故事,通过实录、头脑风暴、感言等新颖写作形式及纯情质朴的草根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展示了一位智慧母亲的阳光心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与奥巴马拥抱的中国男孩教育实录)/智慧教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刘文英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文英的家教心得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本鲜活生动的教材。 刘文英这本书,为中国的母亲开启了一扇展望科学教子的窗户。 作者刘文英集母亲、老师、校长于一身,将儿子成长中的真实故事,通过实录、头脑风暴、感言等新颖写作形式及纯情质朴的草根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展示了一位智慧母亲的阳光心态。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作序,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推荐。作者集母亲、老师、校长于一身,将儿子成长中的真实故事,通过实录、头脑风暴、感言等新颖写作形式及纯情质朴的草根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展示了一位智慧母亲的阳光心态。该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趣事 “打滚”的毛病如此改掉 练拍球 幼儿园里的意外 儿子的生日礼物 香蕉皮该扔哪 过马路当指挥官 我与儿子“抢”吃 绘画获奖 学游泳与烤鱿鱼 带孩子去该去的地方 “李阳疯狂英语”演讲会 昵称“干净孩” 美术日记 第二章 少年往事 麻将桌上的尴尬 门票风波 听写自助 初次上网 误伤同学 祸起北星 吃西瓜 亲姥爷,后姥爷 “别动,我来了” 母亲节的鲜花 制造舞台 首次演讲 “天地通”小队 闹转学 状告老师 挨批以后 潜能无限 节水的故事 参加郎朗钢琴音乐会 重走下乡路 去哈尔滨看冰灯 海南之行 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 周六的休闲 读书读报好习惯 书社小会员 学钢琴 作文集 儿子的自律 第三章父子情深 登山 对月亮的第一次“探索” 钓鱼 跟爸爸学滑冰 给爸爸过生日 学爸爸节俭 离家出走 父子冲突 失亲之痛 儿子的忠告 第四章 令人操心的中学时代 儿子的失落 换同桌 一件憾事 姑妈讲的故事 交友不当 选择志愿 破釜沉舟 定夺3万元 我偷看了儿子的日记 第五章 难以驾驭的高中阶段 融入集体 文理分班 参加创新大赛 夫妻角色扮演 首笔稿费 上网吧找儿子 家有奥迪 备考失误 首战失利 发生口角 志愿难填 “我要复读” 两分之差 假日打工 第六章 短暂的国内大学生涯 虎落平阳 听白岩松报告 转学 校园代理商 为朋友饯行 是否出国 “新东方”之行 与老外同行 三考托福 办理出国 儿子是个热心肠 独自签证 这话咋说 飞向美国 第七章 美国轶事 与谁为邻 在美国打工 中秋晚会 七考驾照 违章驾驶 儿子的心愿 饺子馆里的感悟 自我保护 回美国前夜 晦气的演讲 为中国人争光 当上助教 竞选学生会主席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单位没有托儿所,儿子三岁以前有一段时间在社区于奶奶家托管。可能是老人怕孩子哭闹让邻居误会,就经常抱着他,而且对于他的许多要求尽量满足,这就造成了他任性、唯我独大的倾向。因为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冲突,孩子每天回家后跟我们之间也会有摩擦。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由于一个要求没被满足,儿子立即倒在地上打滚。这一幕把我们吓了一跳:都是在于奶奶家惯出来的。考虑到还是初犯,我们把他哄起来了,讲明道理,希望他改进。同时,我们也跟于奶奶打了招呼,要配合我们帮他改掉这个毛病。 又过了几天,他故伎重演。倒在地上,一顿乱蹬乱踹,还伴随着大声的哭喊!此刻,我们该怎么办呢? 头脑风暴: A.把孩子抱起来,询问和满足他的要求。 B.不管,愿意咋样就咋样。 C.打屁股或严厉呵斥。 结果: A.当时会有好结果,孩子不再哭闹。但以后一旦出现任何未被满足的事儿,他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因为他知道此法好用,并且还会逐步升级,变本加厉。 B.给他一个思考,另寻出路;也死了这条心,不再耍赖。 C.当时会好用,以后也会记住。风险是有可能夫妻双方有分歧,一个严厉一个心疼,同时也有暴力倾向之嫌。 我们选择了B。 我丈夫头也不回地走到阳台去了,我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夫唱妇随”,置在地上打滚的儿子于不顾,走到阳台跟我丈夫唠起家常。 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哭声了。又过了一会儿,儿子悄悄走到阳台,扯扯我的衣角。我顺势摸摸他的脑袋,跟丈夫谁也没说什么,各自走开,干自己的活去了。 儿子向家长的一次示威、耍赖,就这样在无声之中被矫正过来。以后,从未再发生这类事。 感言: “打滚”是人类本能的、对欲望追求的手段。孩子是非常聪明的,这也是一种“博弈”。他在与家长进行各种尝试、探底。一次得逞,下次还会再用,且不断升级。当孩子尚小,是非观念没能建立起来的时候,家长要教导孩子。拒绝或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态度就是家法,就是规范。 这件事处理的另一个精彩之处是我们夫妻间的默契。如果一个管,一个不管;一个走开,一个去扶他起来,后果是不一样的。即使是跟孩子动武,也未必能把他的毛病给矫正过来。我们的方法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父母在子女“打滚”、哭闹时束手无策,其实错在父母,错在当下。 想想:无论从体力、精力、地位层面,哪个方面孩子不占劣势呢?一个占绝对优势的父母,竟然让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哭闹给威胁住,多么可笑至极!况且往往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理的。 小的时候没有规矩,长大后再想矫正就难上加难了。我经常看到学生家长让孩子闹腾得战战兢兢,唯命是从,可这又能怪谁呢? 有的孩子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极端方式,要么不合群,要么违纪。其实,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 子不教,父之过。儿时的小错误家长切莫听之任之。 幼儿园里经常做拍球游戏,大球小球好不热闹。孩子的肢体协调、平衡训练,少不了拍球比赛。 有一天,儿子回来很认真地告诉我,他拍球的纪录很低,并希望我能帮他提高。这个结果我早有心理准备,因为儿子像我,我就属于肢体协调能力差的人。小时候我的拍球、踢毽都弱于其他小朋友。 当时,我很忙,面对孩子的这个请求,我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 A.不理睬。一个小小幼儿园的游戏,不必在意,今天拍得少,过几天就拍得多了。 B.理睬。抽空陪象子练习一下,让他有所提高。 结果: A.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提不起来,恐怕也不愿意融入群体当中。 B.提升自信心,增强合群能力,孩子要强是件好事。 我选择了B。 我利用休息日,买了球,专门带他去人民广场学习拍球。我坐在长椅上,不时还有风沙吹过,吹乱了头发。但看见他练球的那个认真劲儿、开心劲儿,我的心里美美的。儿子这么小就知道要强、用功,我还想要什么呢?感言: 面对孩子的求助,我在第一时间,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向他传递了家长的爱。我的陪同,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培养了孩子的进取心。 有的家长问过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什么得不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赏识,为什么不能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快乐?P2-4 序言 在几十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是教育的智慧在民间。当本书作者刘文英来北京见我的时候,只谈了她的几个家庭教育故事,我就鼓励她写书,并且答应为之写序推荐。虽然,我和她只是一面之交,但我相信,这位母亲教孩子学会选择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智慧,值得广大父母朋友借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 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这位母亲在儿子情感萌动时的巧妙引导,其绝招是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难以想象出来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母亲看了儿子的日记,发现他与一个女生交往的经历。大意是对方很优秀,儿子费了好大劲约她一同看了电影,但该说的话却没讲出来,在自责呢!因为初三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儿子很失落。 一天晚上,全家在奥林匹克广场乘凉。看见路上一对对青年男女走过,不时有中学生打扮模样的三三两两。母亲装作不知,“唉,儿子,你们学校有没有谈恋爱的?你看穿校服的那一对,好像就是中学生啊!” “对,是××中学的。妈妈,现在中学生谈恋爱太普遍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儿子,妈妈可告诉你,别犯傻,什么阶段干什么阶段的活。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的媳妇在幼儿园大班呢!” “什么?幼儿园大班?” “对呀,你想啊,幼儿园大班的女孩跟你差8岁,你将来娶媳妇一定要差6一10岁。” “为什么?” “你看你爸比我大三岁,有什么用?一是遇事不让着我,二是看上去比我年轻。将来,你就找个差6—10岁的,彼此差距大,有感觉。” “嘿,妈妈还真有一套理论啊!” 儿子佩服妈妈的高见,但他后来还是有些担心地说: “可是要是找晚了,好的女孩都没有了。” “忘了妈妈告诉你的婚龄理论了吗?6—10岁这么大个空间,到了你想结婚的年龄.至少28—30岁,再往下找20-24岁左右的女孩,还不尽挑优秀的吗!” 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的早恋倾向,在与母亲的婚龄理论探讨中得到了矫正,直至到了美国留学的第二年,才正式告诉母亲自己有了女朋友,很优秀的女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这位母亲刮目相看,我相信她的一系列故事写出来是有价值的,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孩子学会选择。其实,教孩子学会选择的前提,是父母首先要学会选择。比如,你是选择耐心还是选择急躁?你是选择信任还是选择怀疑?你是选择尊重还是选择专制?显然,这是不同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选择,也是不同效果的选择。 在子女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往往父母没有心理准备,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许多青春期的叛逆,就是父母引导不及时或是不利,才使叛逆加剧。叛逆就是“越不……越要”,“越要……越不”。你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我越要做;你父母越让做的事,我越不做。这位母亲有了如此清醒的认识之后,她选择了幽默和智慧,用完全超出常人想象的视角,把孩子引向无限辽阔的远方。 如果按照教育学理论来衡量,这本书或许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但我觉得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而私人教育如同私房菜一样独特而丰富,品尝起来更有滋味。 在少年往事一章,我们看到作者把对孩子的诚实、孝心、自信、节约、养成教育拿捏得恰到好处,时刻让孩子感觉到爱在身边。同时我们看到家教给予孩子的,确是如影随形、耳濡目染的一种养成教育。 我在探讨男孩成长危机呼唤因性施教时指出,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第一责任人,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和教练。在本书的“父子情深”一章,故事不多,但我们看到的是父教将运动带给孩子,在运动中带来儿子成长和改变。父亲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另外,在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十分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树立父亲在家中的权威,使家庭和谐,为孩子成长营造出健康环境,促进了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成长为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四、第五章是本书的高潮部分。青春期孩子的所有反应,如上网、早恋、叛逆,几乎作者都涉猎到,而且是不怕揭丑,真实还原。这是需要胸怀和实力的。它更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指导性,使人获益匪浅。这也是我十分欣赏作者的原因。 最后两章虽不具备典型性,但是我们从中得出结论:正是有了前面家庭创业的艰辛,才得以具备送孩子出国的经济实力;正是有了父母对孩子选择教育的成长铺垫,才得以让孩子阳光自信,拥有独立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能力,使其如鱼得水。 纵观全书,我依然认为精髓在于教孩子学会选择。为了帮助父母掌握选择的教育艺术,我愿意与大家来仔细分享作者写的一个案例: 初一的时候,有一天儿子回来告诉妈妈:“能不能跟老师说说,给我重新换同桌,今天我新换的同桌,太烦人了!” “怎么烦人了?” “又胖,又爱讲话,学习也没有我好!” “噢。” 原来,担任儿子首任班主任的程丹老师,是大连市优秀班主任,非常注重素质教育。看到许多父母要求为子女安排爱学习的同桌,都希望坐在前面,就设计了一套非常公平的座位排序法,每个人都有坐在前面的机会,而且同桌也不是固定的。这不,上周儿子还与班里学习很好的一位女生同桌,这周就换成一个胖男生了。 妈妈该怎么办呢?她来了一场头脑风暴:我该跟儿子说什么? A.“就你多事,跟谁坐不一样,就看你自己学不学了。” B.“怎么,喜欢女孩?换个男同桌就不满意了?” C.“我不认识你们老师,也没有后门,办不了!” D.“你认为你该跟谁坐?” 结果: A.孩子失落,问题得不到解决,表面不说,心里不悦。 B.这是个“禁区”,孩子受到冒犯,会与父母冲突,矛盾会升级。 C.问题根源没有解决,孩子没有指望。 D.通过疏导对话,达到教育目的。 这位妈妈选择了D。 为了摸清底数,她问儿子:“那你不跟他同桌,希望跟谁在一起呢?” “跟谁都行,就是不跟他!” “一定要换成原来的同桌吗?” “不用,只要学习比我好就行。” 看到妈妈答应了,儿子认为有指望,心情愉快地做作业去了。 妈妈一边做饭,一边想着对策。要说去找老师,对她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这个要求也不过分,更何况她在儿子这个学校有很好的资源:一位小学同学在做副校长;班主任程老师就住在他们家楼上。但她很清楚,换同桌这件事是万万做不得的。她理解人生要有许多沟沟坎坎,哪能遇见了就绕呢?总得直面人生嘛! 吃完晚饭,妈妈看儿子心情还好,就说:“你让我跟老师说换位,总得找理由啊!胖和学习不好都不是理由。” “那什么是理由啊?” “这样吧,一周时间,你找出他的5个缺点和5个优点,让妈妈与老师沟通好有内容和理由。” “噢!他尽是缺点,没有优点!” “试试,找找看吧!”母子俩就这么约定了。 第一天晚上,妈妈主动问儿子:“找到同桌的优缺点了吗?” “没找到优点,缺点找到了。” 儿子一连说出同桌3个缺点。 妈妈不动声色地问:“优点呢?” “没发现。” “好吧,妈妈知道了,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依然是老一套。 第三天,儿子主动跟妈妈说:“我今天还真发现了他的一个优点,他数学作业做得比我快。” 又过了一天,他又告诉妈妈说:“妈妈,我还发现他愿意帮助同学,别人问他题,他自己还没写完也不嫌烦!我可做不到!” 星期天,妈妈认认真真地抽了点时间,跟儿子探讨换同桌的事儿。妈妈说:“妈妈答应你下周去学校找老师换同桌,你是什么意见?5个优点和5个缺点找好了吗?” “妈妈,我又不想换同桌了。” “咦?为什么?” “我觉得他挺好的。” 看到儿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且能亲自收回自己的无理要求,妈妈很欣慰。 她对儿子说:“谢谢你没给妈妈出难题呀!你想,妈妈是搞教育的,该怎么张嘴去跟老师说啊?都想要比自己好的同桌,老师怎么去安排呢?连你都要比你学习更好的人当同枣,这个班的学习成绩怎么上来?同学互助怎么开展?岂不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吗?班级集体成绩上不来了啊!” “噢,我懂了。” “还有,人与人之间是靠相处才能相互了解和欣赏,你要是没有这一周的进一步接触,是不是在班级里少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对立面呢?”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后来,儿子与他的胖同桌成了好朋友。 毫无疑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之所以反复强调选择的价值,就是因为选择与发展几乎是同义语,选择好就会发展好,选择不好发展就会不好。请注意,这里的好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对,选择对了方向自然容易成功;第二层次是好,选择的过程变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会选择的意义在于,不仅仅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要学会选择学会成长,这便是智慧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后记 静下心来梳理儿子的成长轨迹,才知道自己虽然身为教育工作者,却是那么的不精心。好像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刘寅飞,一个叫通才学校,我常常顾此失彼。在儿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期,我犯了不少错误。现在才明白,创业的机会随时有,儿子最佳的成长期却不再来。好在教子的几个大方向、原则性的东西我都把握住了,比如,培养孩子善良、诚实、责任、感恩、孝顺、自信、上进、阳光的品行。 第一次写书,充满矛盾:儿子在成长、学校在经营;写与不写、值得与不值得。有一天早上,丈、夫读了一个故事给我听:一位婆婆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下雨了,怕晒盐的儿子生意不好;天晴了,怕卖伞的儿子吃不上饭。一位智者说,婆婆您太有福了,无论晴天雨天,你家天天有钱赚。婆婆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开心起来。 终于,在自我否定及认同中,在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下,在回味儿子成长的幸福中,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封笔之时,我也像那位婆婆一样,不再担心了。无论别人怎么看,一个阳光自信的儿子成长起来,一个民办职业教育优质品牌学校建立起来,我很开心。 孙云晓老师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还是我的老师。在我刚有写作的意识与冲动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凯利处长引荐我与孙云晓老师相识。萍水相逢,孙老师便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指导,让我朝着“教育是选择”的思路写下去,希望通过这些亲子故事,告诉人们教育是一种选择,并且答应写序推荐。他是本书的伯乐。 最让我敬佩的是孙老师的人格魅力。百忙之中他一定要亲自阅读原稿并执笔。他并不在乎我这个作者身份的普通,却在意自己写的序对读者的引导;他毫不吝惜自己的休息时间,及时给我发了邮件,传来本书的序言。孙老师的做人原则和做事态度,是我永远的老师! 我要感谢的第二个人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刚老师。在瓦房店市教育局高士恒副局长的引荐下,赵老师看了我的部分书稿,鼓励我把孩子的自信心教育与我所创办的通才学校的办学体会融合起来,还打消了我原本要为儿子匿名以及我怕出丑希望请人代笔的想法。他说草根才有生命力,原汁原味才是真。 我原把书名定为《有一种母爱叫选择》,介绍我与儿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新华出版社的徐光副编审跟我商量用现在的书名,觉得这个名字也很好。除了突出亮点,更妙的是阳光男孩这个称谓,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诠释和呼唤。家长、老师通过选择,让孩子们朝着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大气阳光的方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新华出版社第一综合编辑室的集体智慧,谢谢! 书名的改变带来写作角度的改变。本书的最大遗憾是没有时间再将孩子成长过程中来自学校、老师及社会的更多故事写进来。孩子的成长是个合力作用,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书中提及的老师和家长外,儿子小学时代的挚友尹抗的母亲唐玉俊曾经给予儿子母亲般的关怀,还有许许多多为儿子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亲友、邻居,虽未提及,但永记心间! 从2009年寒假动笔,到2010年寒假完稿,断断续续,一年有余。我本人在校长与业余作者之间不停地变换角色,在回忆与找寻中不断地思考回味,除了累,更有欣慰。感谢大连通才计算机专修学校、大连通才计算机中等职业学校、大连通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通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全体员工们所做的一切。 感谢我的丈夫在二十多年相濡以沫中对我的包容、理解似及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远在美国的儿子对我的认同。当我跟他说我想写书,、想倾听他的意见的时候,他说:“妈妈只要您高兴就行,我同意。”我说:“可能妈妈要揭短、揭丑……”他答道:“没事,您把我养这么大,这点‘资源’还舍不得?” 儿子的故事,会伴随着他的成长,更加色彩斑斓。我坚信,一个诚实善良、勇担责任、懂得感恩、阳光自信的男孩,一定会迎来崭新的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直倡导为人父母者要有教育准备,这种准备就是为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贮备求生的知识与技能、与人合作的良好性情与技巧以及面对机遇来临时的正确选择……要成为一位有教育准备的家长,学习别人有效的教育经验是一条捷径。刘文英的家教心得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本鲜活生动的教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庇护,更需要引导,让他学会分析与思考。当他走向社会后,能否作出有利于他发展的正确选择,体现着家长的教育智慧。刘文英这本书,为中国的母亲开启了一扇展望科学教子的窗户。 (首届全国十佳母亲提名奖获得者、全国家庭教育报告团成员李晓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