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的最后30堂哲学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法)多米尼克·贾尼科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是一种“活动”,一种从普遍性观点出发的思考活动与批判性反省。任何具有理性的人,都可以从事这种活动,只要不气馁,持之以恒,哲学可以成为心灵的一种思考习惯。

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在一个月内成为哲学家,而是要教我们如何“用哲学方法思考”。每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篇幅,却布满了思考的轨迹。不论有没有接触过哲学,不论是9岁还是99岁,只要跟着贾尼科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慢慢思索,就会发现哲学的有趣与价值!

内容推荐

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要如何学习哲学?

贾尼科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他的女儿就读中学时,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坊间的哲学书籍都太过深奥且太学术性,因此决定亲笔为女儿写一本哲学入门书。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可以在一个月内具有哲学基本知识。

不幸的是,就在他写好这本书的隔天,心脏病发夺走了他的性命。这30堂课,竟然成为父亲在世的最后30堂哲学课……

这本书充满了父亲对女儿的浓浓关爱,也充满父亲希望女儿爱上哲学的深深期许。对贾尼科而言,哲学并不是教条,也不是大师才能通晓的神秘智慧;相反地,哲学是一种“活动”,一种从普遍性观点出发的思考活动与批判性反省。任何具有理性的人,都可以从事这种活动,只要不气馁,持之以恒,哲学可以成为心灵的一种思考习惯。

哲学是一个心灵不断提升的历程,其中不乏成长的喜悦,生命的每一刻都可能展现不同的意义……

目录

第1堂 哲学的第一次

第2堂 小心所谓的“圣贤”

第3堂 批判的重要性

第4堂 哲学究竟是什么

第5堂 作为学科的哲学

第6堂 一场哲学对话

第7堂 苏格拉底与希庇亚斯登塌

第8堂 柏拉图的思想困难吗

第9堂 古代大哲学家介绍

第10堂 近代大哲学家介绍

第11堂 历史或分析

第12堂  为什么

第13堂 人是什么

第14堂 什么是行动自由

第15堂 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

第16堂 关于上帝的问题

第17堂 那么,宗教又如何

第18堂 快乐与哲学的关系

第19堂 欲望的根源

第20堂 技术与生活

第21堂 善与恶

第22堂 艺术的教育效果

第23堂 独具一格的尼采

第24堂 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第25堂 哲学起源于惊奇

第26堂 如何接近哲学作者

第27堂 哲学为何不是科学

第28堂 正义与真理

第29堂 关于爱

第30堂 撒下智慧的种子

试读章节

第3堂 批判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先进的现代民主国家,不论在经济、政治或社会生活方面,批判性思考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少了批判心灵,人类如何替自我或他人进行理性选择?一种假说或立论的优缺点要如何判断?我们要如何选择买些什么,结余和预算又要如何决定?从经济到艺术、从心理学到道德生活,能展现批判心灵就不易随波逐流。

有谁会反对这种说法?还用说吗?极权主义政体或警察国家的暴君与独裁者当然是首选,因为这类社会的人民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你必须谨慎小心、亦步亦趋地依循大老板或执政党的指示行事。

不过,问题并不是批判或是不批判那么简单。批判心灵是解决各种困难的万灵丹吗?有个先决条件不能忘记:如果缺乏适当的教育与训练,根本无法培养批判心灵。如果你不会阅读写字,也没有取得信息的渠道,一旦有人把你丢到大城市的郊区,你要如何展现判断能力?对穷苦人家来说,光是勉力求生就来不及了,是否具备批判心灵似乎意义不大。批判心灵是承平时代的奢侈品,必须先活得下去,才有可能感受理智与文化自主权的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为何大部分古代与传统社会完全缺乏批判精神。在这种以部落方式紧密结合的社会中,权力握在统治者、主教或牧师手上,每个人都基于需要或习惯,扮演各自的角色。至于思考,只有族群首脑或神明的思想才算数,顶多就是长老间的互相讨论,而且仅限于重大问题。在这类文化中,任何“批判意识”或“批判思考”不仅不适合,而且毫无意义。

但是,我们不能因而产生优越感,好像自己在本质上比别人或其他文明更优秀:相反地,我们应该自我激励,设法对本身文明的特点进行更深刻的了解。

这里必须再一次回到古希腊时代。“Crisis”这个字的希腊文是“Kriss”,是区分、分开与选择之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希腊文字都象征着批判心灵。公元前5世纪末,苏格拉底诞生于雅典,他是那种从不停止发问的智慧新典型,对于传统诸多观点的习惯性反驳,常常让人感到仓皇失措且无力招架。他对自我的态度也是如此,老是声称自己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尽管费尽力气,苏格拉底依然遭到强烈排挤,最后被控“毒害青年”的罪名而处以死刑。然而,哲人典范却能永垂不朽,其独树一帜的讨论风格不断为后人津津乐道,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早已成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门学科训练。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和尼采相似的智者,并没有亲笔留下只字片语,但我们在他身上看到批判心灵与哲学心灵合而为一,进出智慧的火花。

事实上,经过历史岁月的考验,并承受艰难险阻的千刀万剐,批判心灵的价值才得到世人重视,苏格拉底可谓走在时代的前列。生于近代历史开端并坚称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伽利略,也是勇敢面对法官捍卫自己的主张:如果说他犯了什么错,那就是公然挑战既定的权威。

即使到了今天,过度批判的态度仍然有其危险性,那种一味采取负面态度、为了让人难堪或毫无建设性的人,被称为“怀疑主义者”:他们什么都不相信,只是为反对而反对。

批判心灵相当珍贵,要保持这种正向的思考态度,必须时时记得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因为它只是工具。然而,批判心灵本身可以作为目的吗?

常识告诉我们,为批判而批判有害无益。果真如此,我们就必须带着批判心灵与正确态度进行哲学之旅。

批判心灵是一项必要的先决条件,但本身不足以用来了解哲学。因此,我们需要补充更多的哲学思想,才能进一步探究批判心灵的意义与内涵。P8-11

序言

读者手上这本书虽然不算厚,却能带给你许许多多的惊奇。本书共分成30个小章节,一天看一章,大约一个月就可以读完,相信会让你更喜欢哲学,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哲学这门学科看似相当抽象,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多明尼克·贾尼科希望,这本书能让没接触过哲学的读者,品味哲学之美,进而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多一份探索的勇气。

贾尼科的女儿克莱儿打算在就读中学时开始学习哲学,本书可说是特别为她而写。相较于英语世界,法国的学童普遍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哲学,至今仍是如此。这点蛮令人感叹的,英语世界的哲学教育是该加把劲了。贾尼科看过各式各样法国出版的哲学入门书与教科书之后,深觉其学术味过浓,内容亦过于深奥难懂,便决定动手写一本适合他女儿阅读的哲学书。然而,不管读者的教育背景如何,如果你是那种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却依然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本书一样适合你。正如伟大的美国哲学家卡维尔所言:“哲学教人如何长大。”贾尼科于2002年夏天花了一个多月写成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当你终日劳苦奔波,或是感觉到诗人史蒂文形容的那种“心灵与烦忧长相左右”的情绪时,读读本书会为你带来如夏日般的朝气与活力。任何愁苦劳烦的时刻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对生命的包罗万象进行更深刻的反省,只因我们对它的了解实在少得可怜。

本书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其中涵盖的哲学家与哲学主题却相当广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哲学皆在讨论之列。古代哲学会从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谈起,然后再谈到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贾尼科特别把重点放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因为对话录对于诸如美、真理与正义等普遍概念有相当精彩的辩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哲学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接着焦点一转,贾尼科简明扼要地讨论到一些现代哲学家,尤其是笛卡儿、尼采、康德与黑格尔。再邀请读者一起思考一些自古以来哲学家关心的哲学问题,例如上帝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人的本质与自由等,并简单介绍所谓的“美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哲学分支,让读者对这些领域有概括性的了解。最后,特别援引弗洛伊德与尼采,从这两个强烈质疑一般道德规范的思想巨人下手,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精彩而严谨的讨论。

这样介绍本书的基本架构或许流于表面,让读者对哲学产生一种阳春的雪的印象,似乎有点难以亲近。贾尼科认为,从学问的角度出发,哲学难免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抽象感,但若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哲学其实无所不在。他的意思是,哲学不是一种教条、主义,也不是什么大师才能通晓的神秘智慧:它不存在什么仪式惯例或入会形式,也不是什么大学教授或智囊团才有的专业谋生技能或独门工夫。相反地,哲学是一种“活动”,一种从普遍性观点出发的思考活动与批判式反省。在正常情况下,任何具有理性的人都可以从事这种活动:只要不气馁,再加上一点恒心,哲学确实可以成为心灵的一种思考习惯。

对贾尼科来说,基本的哲学问题就是哈姆雷特那句有名的:“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换言之,许多看似抽象的哲学问题若是追本溯源,终究会回到“我们是谁”以及“这一切是否虚幻”的存在问题上。用贾尼科的话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会“让人在面对各种存在与大千世界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是一切哲学活动的起源,既珍贵又值得喝彩,因为它突显出事物所具有的“可质疑性”;亦即,对于“我们是谁”以及“这一切是否虚幻”这两个切身问题,我们其实无法充分肯定。 “哲学”这个字源于希腊文的“爱智慧”,但更重要的是,智慧并非人类拥有或已知之物,而是人类追寻或渴望之物。戴尔菲神谕曾宣称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但苏格拉底却总是声称自己一无所知,这种明显的矛盾开启了哲学源远流长的思想之河。不过,只要换个说法,矛盾自然化解于无形:智慧就是对确知之事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也是苏格拉底和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不认为自己是智者的原因——在古希腊,智者其实是指诡辩学家,是那种假装无所不知、用炫惑式个人魅力催眠群众的人。哲学是一种探寻之旅,沿途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何谓真理.何谓公义.美是什么.建构社会的正确之道为何.人类有办法了解自然吗.上帝存在吗.还有,最重要的是:我到底是谁.哲学人的骄傲就是,你可以大声地告诉自己:习惯用理性思考上述种种问题,生活必定会更加富足、充实与美好。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没经过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不幸的是,本书初稿于2002年8月刚刚完成,贾尼科却于隔天在地中海蔚蓝海岸一个叫艾兹的小地方游泳时,因心脏病发而与世长辞,享年64岁。他的许多著作享有盛名,当时正准备从尼斯大学的学术生涯高峰退休。贾尼科有个习惯,喜欢在散步后游泳,而他散步的地方就是有名的“尼采小径”。这是一条凹凸不平的陡峭小径,从海边一路爬升,直通一座老旧村落。1880年代,尼采曾在这座村落度过7个冬天,当时他就很喜欢走这条小径。我在1980年当过贾尼科的学生,曾一起爬过这条小径,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如今回到尼斯大学参加贾尼科的生命回顾与成就纪念会时,却只能独自爬着同样的小径。沿途我停下脚步,读着你们手上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时(刚从贾尼科的遗孀那里拿到),突然觉得这本书若是能出版英文译本,一定会很棒。现在总算如愿以偿,心里感到无比欢欣。有贾尼科这么一位优秀又亲切大方的导师带你进入哲学领域,我衷心期盼读者把握这个难得的缘分,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

陡峭的尼采小径需要用点力才爬得上去,哲学也是,它需要努力拨开许多习以为常的心灵迷雾,方能开启智慧的火种。哲学是一种心灵不断提升的历程,成长的喜悦如人饮水,生命的每一刻都会展现不同的意义。2500年前的哲学诞生时期,希腊哲9家柏拉图便将哲学描述为一种发现的历程:唯有从幻觉与谬见的洞穴中走出,方能照见知识与真理之光。人有时会怀疑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哲学入门者或许一时无法体会柏拉图的洞见,但至少不该妄自菲薄。只要具备理性,皆能从哲学中得到鼓舞,充分发挥自身的批判思考能力。放轻松,好好享受这趟心灵提升之旅,慢慢欣赏沿途的景色,相信你一定会流连忘返。

西蒙·克里奇利

2005年于纽约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