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陆光和严慧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严济慈。但严济慈“科学泰斗”、“教育宗师”的形象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绘的,那么就让我们沿着严济慈走过的不平凡的路程,去寻觅他已消逝的足迹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严济慈/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卢曙火 |
出版社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严陆光和严慧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严济慈。但严济慈“科学泰斗”、“教育宗师”的形象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绘的,那么就让我们沿着严济慈走过的不平凡的路程,去寻觅他已消逝的足迹吧! 内容推荐 《严济慈》严格按史传体的要求写作,丰富翔实的内容来自严济慈生前日记、书信、回忆总结性文章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同事及亲友撰写的回忆录、纪念文章等。《严济慈》中重点突出了他艰难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教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为一本浙江科学家地方出版的传记,书中突出了严济慈在浙江的描写。对同一事件有几种说法的,笔者进行了周密的考证,确认是史实原貌的才写进书中。如严济慈12岁时,进东阳县一所小学插班,对这所学校,较多的资料都认为是东阳县城天官第私立广益初等小学堂,但金涛采写的《访谈实录》却认为是东阳县立宏道小学。笔者认为,金涛采写的《访谈实录》是经严济慈生前审阅过的,因此,采纳了金涛《访谈实录》中的说法。广益初等小学堂和宏道小学后来都并入了东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由于资料的翔实可靠,因此,《严济慈》是一本可信的史传。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严家盼子喜添丁/6 第二章 慧童七岁进蒙馆/14 第三章 连夺三魁震南高/25 第四章 众星拱月才女慕/36 第五章 一年获得四文凭/47 第六章 为筹学费艰难多/56 第七章 载誉归途识悲鸿/64 第八章 穿梭四大名校问/79 第九章 二次赴法携宗英/86 第十章 创办物理研究所/93 第十一章 培育英才建奇勋/108 第十二章 抗战彰显爱国心/117 第十三章 迎着曙光返京城/135 第十四章 成为科坛新领袖/147 第十五章 出任东北分院长/161 第十六章 重登讲坛整六载/169 第十七章 “文革”砺难鬓如霜/183 第十八章 耄耋喜逢第二春/193 第十九章 桑梓情浓七返乡(上)/210 第二十章 桑梓情浓七返乡(下)/222 第二十一章 一家小院有科名/236 第二十二章 从有限走向永恒/243 第二十三章 足迹长留故山水/255 严济慈生平大事年表/261 后记/282 试读章节 那时严济慈对英语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卢家父母发现严济慈每天天不亮即起床读书,为怕影响他人睡眠,总是轻轻地读。有一天清晨,卢母问他:“你今天五更(东阳方言,早晨之意)怎么这么高兴?还唱着歌?”他笑着答:“阿婶,我是在读英文哩。”大家听了大笑一场。 晚上,他睡得也很迟。当时城内街道巷口有敲更人巡夜,他专心于书本,连外面的敲更声都听不见。有一次,夜很深了,卢母见严济慈还在青油灯下读书,便催他睡觉。他说:“二更未敲来,时间还早。”其实,这时三更都快到了。 有时严树培也到卢家来看他,并给卢家带来下湖严产的索粉,因为下湖严索粉比其他地方产的索粉味道好。 后来,学校里提供了住宿条件,严济慈就搬到学校里去住了。但学校里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他每餐都吃从家中带去的霉干菜。霉干菜是父亲进城赶集时带来给他的。每带一次,他至少要吃一个星期。好在霉干菜时间放得稍长也不会变坏,但其营养成分可想而知。在东阳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外出求学的学生都带霉干菜。许多学生靠霉干菜佐餐,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因此,霉干菜也被东阳人誉为“博士菜”。 在东阳县立中学,严济慈班里共有46个同学,其中有成为北伐名将的金佛庄。国文老师为卜文、郭炳文。卜老师是名秀才、留日学生。在中学里,严济慈勤奋好学的精神有增无减,当他捧着书本进入知识的世界后,整个思维都在知识的王国里游弋,对身旁发生的一些事也会熟视无睹。他所在教室的窗外有株桃树,刚开学时,桃树刚刚孕育着花苞,吐出如豆的嫩芽。渐渐的,桃花开了,又谢了。到了端午节那天,一个同学从树下拣到两个不太成熟的桃子送给严济慈。严济慈颇感惊诧:“桃花尚未开过,怎么桃子如此大了?” 同学们见他惊讶的样子,不禁都笑了起来。 一个同学说:“桃树就在外边,竞不知花开有果落,真是目不斜视了。” 同学们都知道严济慈不仅英文说、听、写的能力强,而且能背出《英汉小字典》的全部单词。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他天赋高,能过目不忘。其实,与他有深交的同学知道,他记忆力固然强,但优异的学习成绩、惊人的记忆力,更多的是来自勤奋。当时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和蜡烛,严济慈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拿不出更多的费用供他开支,而晚上常常要看书到深夜,他便收集别人丢弃的蜡烛头、蜡烛屑,然后加工成小蜡烛,秉烛夜读。早上,他又起得比别人早,不论寒冬酷暑,清晨洗脸刷牙后,稍稍活动一下肢体,就到操场边的井旁读英语。一个特别寒冷的清晨,他在井旁读英语,读着读着,水汽在他的眉梢上凝结了一层白霜,好似一个白眉汉,同学们便开玩笑问他是否在学“伍子胥过昭关”。中学四年,他几乎年年都是第一名。 严济慈的学业与学品,也获得东阳县立中学教师们的赏识。特别是他的数理才能,表现得越来越出众。中学一二年级时,同学们颇感棘手的数理难题到了他手里,常几分钟便可解开。到三四年级时,本校教师难以解答的难题,也拿来找他研究。他对越难解的题越欢迎,很少有难倒他的时候。他在三年级时,一年级教数学的教师因有事请假,大家正在为请不到代课教师而着急,严济慈的数学老师便向教务主任推荐让严济慈去代课。当教务主任陪着严济慈出现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时,学生们都感到有些意外:这个老师年纪与他们相差无几,怎么能当“先生”呢?当严济慈讲起课来分析精当,条理清楚,融会贯通,且把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也一一授给自己的同学时,同学们被折服了,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小先生”。P20-21 序言 春酣绿浓的五月,江南处处莺歌燕舞,煦风轻拂,花木盎然。坐落在东阳江畔的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东阳中学的江北新校区更是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学校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特色分明,校园里有百花争艳的花圃和茂密的树木,有绿草茸茸的田径足球场,有设备精良的实验大楼,更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大楼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论规模,江北新校区已是江南老校区面积的近四倍。在校园的南大门,由我国的“科学泰斗”、“教育宗师”严济慈校友题写的校名,显得那样的隽秀、纯朴,仿佛透射出了东阳中学扎实朴素的校风、严谨诚挚的教风和发奋刻苦的学风! 严济慈对母校的影响并没有因他的逝去而消失! 2006年5月14日上午,在东阳中学高雅、亮洁的报告厅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东阳中学名誉校友严陆光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我的父亲是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专题报告。严陆光此行是受东阳市委和市政府的邀请来参加5月13日东阳市《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首发式的。《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是继1988年、1990年和1992年之后发行的又一套纪念中国现代科学家的邮票,邮票的发行既是为了缅怀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也是为了加强“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战略思想的宣传。这次同登“国家名片”邮票的共有四人,严济慈就是其中的一位,另三位是林学家梁希、桥梁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周培源。 严陆光院士是严济慈先生的第六个孩子,成就卓著。 专题报告在东阳中学的报告厅举行。报告中,严陆光院士深情地回忆了父亲严济慈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从做学问、做事情和做人几方面介绍了严济慈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 严陆光院士说:“父亲严济慈1900年出生在东阳县下湖严村的一个相当贫穷的农民家庭。我的祖父开了个中药铺,父亲有四个兄弟姐妹,但只有他从小受过教育。1918年,他从东阳中学毕业后考到了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在东南大学的前身。他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届学生,1923年毕业。毕业后,父亲在老师的帮助及家里的支持下赴法国留学。1923年到1927年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拿到了国家博士学位。毕业后,父亲回国当了一年教授,同时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等四所高校教物理和数学。1928年底父亲又回到了法国做研究,一直到1930年底才回国。从回国以后到1949年,父亲就一直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担任所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担任过很多职务,1978年到1981年担任副院长,1981年到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以后担任名誉主席。 首先,我讲讲父亲是如何‘做学问’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父亲是作为一名科学家被大家认识的。科学家的终身追求是‘探索未知,发展科学’,父亲就时时刻刻记住并确确实实地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说过:要努力让科学在中国生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自然科学刚刚被引进来,父亲也刚学成归国。他在学术上全力以赴地拼搏并取得成就的时期,是二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1923年到1927年、1928年到1930年的六七年中,父亲在法国留学,处在物理学的最前沿。回国以后,他主持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工作,在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做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工作。1927年到1939年,父亲共发表了论文53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科学杂志,所以这些论文有40篇左右发表在法国的杂志上,十几篇发表在英国和德国的杂志上。这些重要成果,使他成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把物理学传播到了中国,在中国创建了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有作为的物理学家。在直接跟他工作过的人中,后来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七八位。他还培养了陆学善、钱临照、顾功叙、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杨承宗、王大珩、钟盛标、陈尚义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因此,父亲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父亲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他在《谈谈读书、教学和做科学研究》(《红旗》杂志1984年第一期)一文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心得,写道:‘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从未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备两条,第一是能够提出问题,找到一个适合的研究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经过努力短期内能够解决的,而不是那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都没有希望解决的;第二是有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科学工作应该努力做成第一流的。怎样才称得上第一流的科学研究呢?首先,研究题目必须是在茫茫未知的科学领域里独树一帜的:其次,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必须自己独出心裁地设想出来;最后,体现这个方法,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即实验用的仪器设备等。必须是自己设计、创造的,而不是能用钱从什么地方买来的’。这些思想对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讲,非常重要。中国科学在往前发展,现在我们的科技队伍已发展得相当庞大,但真正能干一流工作、有创新思想的人还是太少。另外,父亲还说过:‘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要有所牺牲。’他热心地宣传着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一句难能可贵的话:‘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力同普通人一样生活。’有一次吃饭时,胡适称赞父亲能在巴黎这样的繁华闹市里安心做学问。父亲回答说。也只有在巴黎闹市里还能做学问的人,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在一次会上,父亲发表了‘对科技工作者不能分八小时内、八小时外,阿基米德就是在澡盆里发现其定律’的著名讲话…… 其次,我想讲讲父亲是如何‘做事’的。做事的范围要比做学问大得多。我父亲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做学问大概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20年左右时间。40年代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做各种各样的事中。他认为,搞科学应该为人民谋福利。同时,他对‘知识’和‘学问’这两个概念也有独到的看法,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对事物的了解,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而有学问是指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父亲不会唱歌、跳舞,很少看电影、戏剧,也不爱聊天,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做有益于人民、造福人类的事上了。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做的很多事情将是永存的……” 严陆光院士的报告质朴、真切、自然,是一份高度概括的严济慈传略,他从家庭成员的独特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严济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形象。有些情节虽然细微,却能以小见大,反映出严济慈高尚的品德和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报告不断地被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严陆光院士的报告从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三个角度介绍了严济慈的感人事迹。而2008年7月4日刊登在《东阳日报》上的《一片丹心思报国——访严济慈的孙女、奥斯卡利亚集团董事长严慧:英》一文中。孙女严慧英则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介绍了严济慈。“文化大革命”期间,严慧英的父亲严双光(严济慈的次子)因说了一句四川“闹得太厉害了”,很快就被“革命造反派”从家里带走。等家人打电话去问时,“人已经没了”。父亲去世后,严慧英和哥哥一起从四川被接回了北京,从此和爷爷严济慈生活在一起。“这时的严济慈已经是古稀之年,儿子的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7岁的严慧英当时只感觉爷爷很严厉,他总是5点多就起床了,然后锻炼,给他们做早饭。当时他们住在国际饭店后面一个特别大的院子里。她现在还记得,冬天的早晨,爷爷戴着一个瓜皮帽,在院子里敲煤块。当她考试成绩不好时,会遭到爷爷的严厉批评。而爷爷的浙江老家口音特别重,她到北京后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听明白。”‘‘多年以后,严慧英看到了爷爷过去写给奶奶的情书,她发现爷爷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她说:‘他写给奶奶的情书,特别浪漫。’这些书信让严慧英感觉到了爷爷令人亲近的那一面。” 严陆光和严慧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严济慈。但严济慈“科学泰斗”、“教育宗师”的形象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绘的,那么就让我们沿着严济慈走过的不平凡的路程,去寻觅他已消逝的足迹吧! 后记 笔者出生在杭州,却在襁褓之中便回到了东阳故乡,因此,对故乡的一山一水感到分外亲切和熟悉。居住的村子叫高瑶山,只有70来户人家,村的四周被山所包围,山不高,只有几米至近百米,但山上不出产什么,多是松树和灌木。附近的村庄,大多也是这个情形。严济慈的名字我们从小如雷贯耳,不仅仅严济慈在当地是个大名人,还因为笔者居住的村子距严济慈的出生地只有2,5公里。我国著名的报业巨子、新闻导师邵飘萍的出生地紫溪村,距高瑶山也只有5公里,并且,下湖严与紫溪原同属南马区大联乡。 感谢浙江省科学家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把《严济慈》的创作任务交由笔者承担。为了写好《严济慈》,笔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创作,并再次获得严济慈的儿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严陆光和夫人吕锡恩研究员及严又光、严四光、严武光研究员等严家人的支持。书中的照片是从严陆光院士提供的其五哥严武光整理的千余张严济慈生前生活、工作照片中选取的,有许多照片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也获得了东阳中学现任党委书记、校长韦国清的支持,并审阅了相关章节,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严济慈》严格按史传体的要求写作,丰富翔实的内容来自严济慈生前日记、书信、回忆总结性文章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同事及亲友撰写的回忆录、纪念文章等。《严济慈》中重点突出了他艰难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教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为一本浙江科学家地方出版的传记,书中突出了严济慈在浙江的描写。对同一事件有几种说法的,笔者进行了周密的考证,确认是史实原貌的才写进书中。如严济慈12岁时,进东阳县一所小学插班,对这所学校,较多的资料都认为是东阳县城天官第私立广益初等小学堂,但金涛采写的《访谈实录》却认为是东阳县立宏道小学。笔者认为,金涛采写的《访谈实录》是经严济慈生前审阅过的,因此,采纳了金涛《访谈实录》中的说法。广益初等小学堂和宏道小学后来都并入了东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由于资料的翔实可靠,因此,《严济慈》是一本可信的史传。 同于学识和水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匡正。 卢曙火 2009年12月6日于杭州石棉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