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时代的“受众”以前被认为是消极的,亦即受众不能反馈或参与社会事件的报道和叙述.乃至文化生产。自上世纪50年代有人提出资讯的“两步流通”说之后,更有英国的霍尔、莫利等人将“积极受众”理论纳入当代文化研究的范畴。这个理论还可追溯到雷蒙·威廉斯从“普通”和“日常生活”角度对“文化”概念的再界定。随着网络的汇集技术的出现,受众以博客、手机、iPod、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文化生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积极受众理论值得中国的重视,也有待当地化和深化。金惠敏的这本书把我们带到“积极受众”理论在英国的源头,对国内文化研究的贡献不言而喻;他和这个理论的两位关键人物的交谈更开了中国学界和西方学界就此话题对话的先河。期待这本书引起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积极受众论是伯明翰学派对电视研究的一大贡献,而从广义的大众文化研究看,也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的一个重大突破。现今,积极受众论已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基本库存,以及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定理。
本书从对霍尔的解码\编码模式的分析中,尤其是从对莫利的人种志研究和有关理论阐说的细读中,批判了其间所存在的在话语层面寻找积极受众的不彻底的路子,而推演出一个社会本体论的“受众”概念。它假定,受众是因其作为社会本体的存在而具备为“抵抗”所凸显的积极反应的能力的;或者,更可以不无马克思或弗洛伊德地说,受众的“物质性存在”才是其积极或抵抗的最终解释。
引言
第一章 受众之作为话语主体
第二章 挣扎在话语的铁屋子里
第三章 迈向社会本体论的受众
余论 中国例子
外篇
第四章 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斯图亚特·霍尔访谈记
第五章 霍尔的文章,麦克罗比的眼睛——霍尔文化研究三大主题平议
第六章 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
附录
积极受众论与英国文化研究——戴维·莫利教授访谈录(英文)
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金惠敏教授访谈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