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于建筑学的100个故事/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金宪宏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建筑是公平的,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它作为一个具体的实物不可逃避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因此我们都有机会了解它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对建筑的理解各人有不同,而这里只是一些关于建筑的小故事。作为对建筑的一种审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再多的100也不足以完全介绍建筑这种实用而美的艺术。书中的介绍,只能让您认识和了解些许建筑风格、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常识,但只要它们能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感动和欣喜,让人得窥建筑的美丽与经典,亦足以为慰。

内容推荐

建筑,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就是一种让你不可抗拒和不能逃避的艺术。它甚至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它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人类遮蔽风雨的基本需求而建,建筑师们也开始考虑一些社会需求问题,最终也是为了自我实现。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建筑刻意的解释,不如说是浅显的描述。书中所选择的建筑只不过是建筑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大致根据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分年代整理,其中当然不乏公用建筑、宗教建筑、宫廷建筑等。或许书中所介绍的建筑并非大家之作,甚至有些尚未建成,却足以代表建筑的某些特质。

目录

第一篇 建筑历史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史前建筑

 永恒金字塔——古埃及建筑

 巴比伦空中花园——古西亚建筑

 弥诺斯的迷宫——古希腊建筑

 太阳王城——古罗马建筑

 远去的黄金帝国——古美洲建筑

 神秘的复杂——拜占庭建筑

 浓郁的民族风——伊斯兰建筑

 雄浑庄重的结构——西欧罗马风建筑

 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哥特式建筑

 变化的古典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自由、夸张的华丽——巴洛克建筑

 不对称的细腻——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建筑

 湮没在密林中的神殿——东南亚建筑

 白色爱之陵——古南亚建筑

 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古东亚建筑

 仰韶文化遗址——原始的华夏建筑

 高台建筑——楼阁台榭夏商周

 神秘的地下宫殿——秦陵汉墓

 祥和的梵唱——塔窟苑囿南北朝

 西北望长安——隋唐五代

 “鱼沼飞梁”——内敛多样的宋、辽、金建筑

 “大漠孤烟”喇嘛寺——异域的元寺庙

 紫禁城——明宫苑

 王家归来不看院——羁直的“清式”建筑

第二篇 建筑设计理论与流派

 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理论的发源地

 德国新天鹅堡——童话的浪漫主义

 魅影歌剧院——纯形式美的折中主义

 红屋——小资的工艺美术运动

 米拉公寓——曲线带动新艺术运动

 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昙花一现的芝加哥学派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苏格兰风的格拉斯哥学派

 分离派会馆——与传统离经叛道的维也纳分离派

 法西斯大厦——意大利的理性主义

 红色俄罗斯——构成主义

 施罗德住宅——动感风格派

 爱因斯坦天文台——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主义

 赋予建筑以生命——和谐自然的有机建筑

 世贸大厦——国际式建筑

 浮于空中的玻璃屋——极少主义

 朗香教堂——粗犷的野性主义建筑

 悉尼歌剧院——未被承认的象征主义

 文化的体验者——文脉主义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高技派的演绎

 中银舱体大楼——新陈代谢派

 住吉的长屋——新地方主义

 勃兰登堡门——新古典主义

 献给母亲的温暖——后现代主义

 维特拉博物馆——解构主义

 宗教与空间和谐互动——白色派建筑

第三篇 建筑科学与文化艺术

 来自鸟巢的灵感——仿生设计学

 “水立方”——透明而溢动的音符

 黄金分割——建筑的1.168

 古都北京——对称的城市设计

 北京恭王府——萧散的园林建筑

 四合院——中国建筑的围合空间

 建筑也可以很“小”——建筑小品

 智能的呼唤——智能建筑

 自然的回归——绿色建筑

 迷宫般的卡帕多西亚——地上和地下建筑

 伦敦水晶宫——“钢”“铁”是这样炼就的

 居住单元盒子——色彩建筑

 蜘蛛网的启迪——悬索结构的产生

 第二居所villa——别墅的由来

 华丽的转身——螺旋型建筑

 作为“面子”存在——门式建筑

 “钩心斗角”——飞出来的屋檐

 鸱尾——屋脊上的吻兽

 碉楼与村落——土和石的完美结合

 “大南门城上的垛口,矮一截”——女儿墙的故事

第四篇 建筑人文

 西方建筑宝典——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第一位伟大的建筑艺术爱好者——阿尔伯蒂

 不可逾越的巅峰——米开朗基罗

 巴洛克艺术的独裁者——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城市之父——雷恩爵士

 曲线属于上帝——安东尼奥·高第

 舍方就圆——维克多·霍塔

 瀑布上的经典——赖特

 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彼得·贝伦斯

 设计之父——埃利尔·沙里宁

 包豪斯主张——沃尔特·格罗佩斯

 玻璃幕墙的开启——密斯·凡·德罗

 萨伏伊别墅——勒·柯布西耶

 打造一个天堂——阿尔瓦·阿尔托

 细节的大师——卡洛·斯卡帕

 美国建筑“教父”——菲利普·约翰逊

 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丹下健三

 园林设计大师——劳伦斯·哈普林

 开启新千年的创意——贝聿铭

 悬崖边的舞蹈——模文彦

 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创意——法兰克·盖瑞

 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矶崎新

 终身成就金狮奖——理查德·罗杰斯

 与自然共生——安藤忠雄

 瑞士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

 建筑界“女魔头”——萨哈·哈蒂

 中国第一部官方建筑典籍——李诫与《营造法式》

 造园大师——计成

 古都的恩人——梁思成

 建筑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

试读章节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高技派的演绎

我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机场是一个旅行的场所,它必须有助于将航空旅行从一个烦恼的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如果你到施坦斯德机场,你肯定会享受到自然光的趣味,会看到清晰的屋顶结构形式,你就像回到了过去那种挡雨采光的老式机场。许多东西都是仿照这种形式,它重新评价了建筑的自然性,凌乱的管道、线路和照明装置以及悬挂天花板的问题,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形式的清晰和天然光的趣味。屋顶实际上是一个照明屏,同时使室内免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同时这也体现一种精神。

——诺曼·福斯特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一直以来都是香港人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谈论的大多是哪个的风水更好、哪个的设计更出众之类的话题。尤其是汇丰银行门口的那对石狮子,据说就是根据风水先生选好的时辰放置的。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背靠着太平山,面处皇后像广场,是香港的城市标志之一。自银行1865年成立以来,这里就是汇丰银行的总部,140多年里它都与香港经济共同成长。现在我们看到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已经是第四代建筑了。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是诺曼·福斯特在香港的第一件作品,从构思到落成历时长达6年。大厦在落成之时,因为耗资高达52亿港币,且用了约3万吨的铜,被称作世界上最昂贵的建筑。整栋大厦总高180米,共50层,其中地上有46层,另有4层地下车库。大厦摆脱了传统的砖混结构,采用了钢柱结构,分别在28层、35层和41层处进行三段式悬挂。楼层间通过对高度、宽度的严格控制交错的形式叠合在一起,悬挂于8根巨型钢柱之上,所以可以说此建筑并不是一层层建造的。因为整个架体被暴露在外,建筑师在设计时将预制好的铝板用防滑钉固定在架构上,待安装完成后密封好边缘,进而对架体起到保护作用,这种方法不仅防止水汽进入架体,更是提高了架体的耐久性。

透过钢化后的玻璃幕墙,建筑内部结构的复杂和空间的无限性清晰可见。大楼各层空间功能的自然转换,由大厦西侧不同的升降电梯所控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大厦的底层——一个全开放式的通体,直接与皇后像广场连接,很多市民在午问都会进到那里休憩;而从2楼到10楼则是银行对外办公的窗口,属于半开放式空间;大楼的顶楼则是银行高层的办公区域,自然也就是完全封闭的空间了。

无论是从结构,还是设计方式上,它都与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高技派,就是“高科技派建筑”,又称“重技派”,是20世纪80年代新的建筑流派。高科技派建筑反对传统的审美意识,强调使用最新的设计技术和先进材料,特别注重机器美学的运用,甚至把技术也当作一种建筑装饰。设计中,习惯把梁、柱、板暴露在外部,甚至网架结构的部分构件和管道。这是不是就是现代人口中强调的质感呢?

高技派建筑在设计方法上的主要表现特征有三:

1.建筑中采用大量的新型建材,高强钢、硬铝皮、生塑料以及多种材料在化学反应下生成的轻、少、灵活、可塑性强的建材。

2.建筑中结构固定,但内部空间灵活、功能分配合理。

3.技术被作为美的因素存在于建筑中,建筑师试图通过高难度的建筑技巧改变传统美学在人们心中的观念,让“重金属感”表现突出。

高科技派建筑代表作品有:由意大利建筑师阿诺和英国建筑师罗杰斯共同设计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约翰汉考克中心(John Hancock Center),别称“Big John”;美国空军高级学校教堂。

中银舱体大楼——新陈代谢派

这一工程的中心思想并不是求大量生产的优越性,而是寻求在自由的布置单体空间的过程中表达新陈代谢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技术上的信心。

——黑川纪章

在东京中央区最繁华的银座,有一座样式独特到有些古怪的大楼,它就是黑川纪章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中银舱体大楼。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名古屋,他先后就读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学习建筑,随后他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了丹下健三的研究室工作。这个时候的黑川纪章开始致力于研究、推广“共生思想”,而就在1960年,丹下健三提出了“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理论,黑川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建筑师们很快就投入其中,成为“新陈代谢派”的中坚力量。他们反对现代派把建筑简化成机器,这种观点其实类似于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但东方的色彩更为浓厚。

1972年,在参观了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之后,黑川纪章获得了灵感实践自己的理论,建造起了他最著名的“新陈代谢派”建筑,这就是中银舱体大楼。众所周知,日本的领土狭小,人口众多,因此都市里的一般人往往都住得极为拥挤,为此,日本的建筑设计师在如何利用空间的设计上煞费苦心,设计出了不少空间利用率高的房屋,而这座大楼正是一座居住者的“鸟巢箱”。

整座大楼基地面积只有400多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分别为11层和13层,总建筑面积为3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是140个以高强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面的灰色正六面舱体,看上去就好像宇宙飞船的船舱。舱体与舱体之间并无特殊的对应关系,没有丝毫规律可循。舱体尺寸为2.3m×3m×2.1m,这种舱体还是黑川纪章让生产运输集装箱的厂商生产的,并采用了工厂预制建筑部件在现场组建的方法。舱体内有完整的厨房卫浴设备、储藏空间及一张床,并有圆形窗户,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核心筒部分有两个,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包含了楼梯间、电梯间及各种设备管道。而且,这种安在核心筒上的舱体可以随着老化轻松更换,保持了其环保性能,也符合了“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精华。

中银舱体大楼的建成立刻震惊了建筑界,并为黑川纪章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可惜的是,因为业主觉得它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加上周围居民担心其石棉建材的安全性,东京政府在2007年决定拆除这座建筑,尽管因为黑川纪章的去世,拆卸工作暂时得到了延迟,但这座“新陈代谢派”代表性建筑的未来依然不可预计。

1960年,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提出了“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理论,并获得了黑川纪章、大高正人、模文彦、菊竹清川等一群青年建筑师的回应,进而形成了新陈代谢派建筑。

新陈代谢派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应该是像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城市的建设上应该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强调生命和生命形式,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他们要求复苏现代建筑中确实的历史传统和地方风格;强调整体性,并强调部分、子系统和亚文化的存在与自主;将建筑和城市看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系统;并强调建筑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暂时性、历时性、模糊性和不定性。

P126-129

序言

建筑,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我们每天都进出于各式各样的建筑。但你有没有想过,所有的事物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所有的建筑背后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么建筑学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错落有致的建筑,就像是乐谱上高高低低跳动的音符,它谱写的乐章就是建筑学的故事。建筑就是一种让你不可抗拒和不能逃避的艺术。

在我的理解里,建筑甚至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它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人类遮蔽风雨的基本需求而建,建筑师们也开始考虑一些社会需求问题,最终也是为了自我实现,根据气候、文化、种类、信仰、经济……所有可以想到的不同,来实现自己的建筑理念。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建筑刻意的解释,不如说是浅显的描述。书中所选择的建筑只不过是建筑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大致根据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分年代整理,其中当然不乏公用建筑、宗教建筑、宫廷建筑等。既然是建筑学的故事,那就不得不提到那些与建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或者说是笼罩在建筑学科下的那些细胞。或许书中所介绍的建筑并非大家之作,甚至有些尚未建成,却足以代表建筑的某些特质。

建筑是公平的,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它作为一个具体的实物不可逃避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因此我们都有机会了解它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对建筑的理解各人有不同,而这里只是一些关于建筑的小故事。作为对建筑的一种审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再多的100也不足以完全介绍建筑这种实用而美的艺术。书中的介绍,只能让您认识和了解些许建筑风格、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常识,但只要它们能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感动和欣喜,让人得窥建筑的美丽与经典,亦足以为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