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人类世界事件的集合,而人类事件是在时间加空间的多维舞台上演绎的。也就是说,每个故事都应该有多维的视角才能够看得更完整。志东先生的大唐故事,以通俗笔法、从不同角度来评说唐朝历史,顺便借古论今。表达的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多维关注,有一个打破唯物史观或者唯心史观的多维视角。历史事件因果关联,诸种要素纷繁复杂,我们发展出多视角的历史观,才能够更真切地描述曾经的故事。虽为野史,亦有补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直解天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谢志东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是过去人类世界事件的集合,而人类事件是在时间加空间的多维舞台上演绎的。也就是说,每个故事都应该有多维的视角才能够看得更完整。志东先生的大唐故事,以通俗笔法、从不同角度来评说唐朝历史,顺便借古论今。表达的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多维关注,有一个打破唯物史观或者唯心史观的多维视角。历史事件因果关联,诸种要素纷繁复杂,我们发展出多视角的历史观,才能够更真切地描述曾经的故事。虽为野史,亦有补益。 内容推荐 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盛名难负,玄武门事变的道德死结,武则天的政治才干从哪里来……历史是过去故事的集合,故事是时间加空间的演绎,多维视角关注历史,真切还原历史的真相,拨云见日带你重返盛世大唐。唐朝那些人,唐朝那些事,尽在本书中,还在等什么? 目录 序言 眼界 唐朝“天可汗”名不副实 从高昌亡国看小国生存的艰难 唐朝在中亚的信用危机 吐蕃是唐朝时期的另一个超级大国 唐朝遣返吐蕃维州降将事件始末 黠戛斯首领与唐朝皇帝“认亲”记 南诏与唐朝的恩怨情仇 唐朝的外国留学生没有那么多 唐朝时期日本的“山寨版长安城” 唐日混血儿在两国交流中的作用 唐朝使者访日轶事 唐朝外交活动拾趣 唐朝时期大陆与台湾为何没有交往 唐朝皇帝与丹药的不解之缘 玩皇帝手股掌之间的唐朝宦官 唐朝宦官中的忠义之士 唐朝的“京漂族” 唐朝的国营工厂 唐朝度支与漕运改革 新说 唐太宗李世民的神秘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大爱好 李世民设计逼老爸造反 玄武门事变的道德死结 看李世民如何玩弄法律 长孙皇后是贞观盛世的润滑剂 魏征给李世民打工薪水低 成功男人房玄龄背后的好女人 尉迟敬德拒婚之原因分析 李靖用兵的诡妙之处 侯君集谋反是因为李世民不公 李世民杀张亮的真正原因 李世民临死前为何担心李勣造反 唐僧玄奘的历史功绩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 李白与郭子仪相互有救命之恩 张镐救了杜甫又救李白 晁衡的幸福与哀愁 藤原清河滞留唐朝的真正原因 鉴真东渡的历史真相 唐玄宗为什么不同意鉴真东渡 日本真如法亲王入唐的目的 趣谈 从监察御史之死看皇帝的胸怀 从女皇之路看成功者的心态 武则天的政治才干从哪里来 宰相的气量 唐玄宗杨贵妃的两次家庭矛盾 杨贵妃对大唐GDP的贡献 雷海清的坚贞与黄幡绰的机智 李白很黄很暴力 杜甫不是好老公 白居易是伪君子 杜甫的求职信 白居易写诗走通俗路线 王绩当官只为有酒喝 骆宾王造反搞错对象 “三好学生”王维的消极人生 孟浩然抓不住生命中的机遇 高适从乞丐到封侯 刘禹锡的伤心事 李贺许多诗作失传的缘故 晚唐“愤青”薛能 薛涛很傻很天真 天蝎座女子鱼玄机 韩愈与柳宗元的交情 柳宗元《梓人传》的硬伤 拾遗 唐代女子抗拒性骚扰经验谈 唐高宗为何对武则天没有“审美疲劳” 武则天“禁屠令”趣事 杨国忠的老婆和情人 卖身宰相崔湜的穷途末路 相术失算引发的血案 并非吃饼惹的祸 “鹦鹉告事”真相 唐朝“道州侏儒”竟是人造畸形儿 唐朝宫女的爱情传奇 真实的“姐妹易嫁” 监守自盗古今谈 唐朝富商的生财之道 长安首富窦义的生意经 真实的吕洞宾及其传说的起源 后记 试读章节 唐朝在中亚的信用危机 西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地理概念。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即今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泛指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和印度半岛。狭义的西域在汉朝时期就曾纳入中国版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只是由于后来中原战乱无暇顾及。因此,唐朝强盛后重新向西域扩张,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唐朝建国初期,狭义的西域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如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国,都附属于强大的西突厥。虽然这些小国也同时向唐朝称臣入贡,但那不过是小国的生存策略,实际上他们更亲近西突厥。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开始,陆续灭掉了这几个小国。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又灭亡西突厥。至此,狭义西域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唐朝手中。唐朝在这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作为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随着唐朝的向西推进,原先附属于西突厥的诸多中亚小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唐朝于是在中亚诸国设置羁縻府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中亚纳入羁縻统治范围。 唐朝夺取狭义西域后,在青藏高原上逐渐壮大起来的吐蕃也企图抢夺西域,双方多次交战。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甚至被迫放弃了安西四镇。直到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才将失地夺回。此外,原本遥远的阿拉伯帝国大食也加紧向东扩张,与唐朝争夺中亚的控制权。由于唐朝忙于对付吐蕃,先前附唐的中亚诸国大多落入了大食之手。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扶持附唐的突骑施,在中亚建立起针对大食的防御体系。突骑施多次给予大食人以沉重打击,使叛附大食的康、石等国复归于唐。 唐玄宗天宝初年,吐蕃为拉拢葱岭上的附唐小国小勃律,把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王为妻。小勃律国遂投靠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余国。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大将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步骑征讨小勃律。唐军经过百余日的长途跋涉,首先攻下了吐蕃的连云堡,斩敌五千人,活捉千余人。然后唐军主力翻越冰川,大破小勃律,活捉了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位于今阿富汗北部的附唐小国吐火罗上表唐廷,称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师国投靠吐蕃,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吐火罗欲发兵攻击师国,请求唐朝出兵助战。此时已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再次奉命出征。第二年,唐军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两次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唐朝的西域扩张战略,虽然艰难,但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这种局面却没能长期维持,原因在于唐朝后来在中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起因是高仙芝灭掉了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石国。石国本来与唐朝关系友好,对唐朝一直朝贡不断。石国国王曾被唐玄宗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的证明——铁券。但是,自从突骑施因内乱衰落,唐朝在中亚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之后,大食重新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石国不得不臣服于大食。高仙芝为了打破大食的统治,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俘虏了石国国王,并大肆抢杀,甚至连老弱病残也不放过。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攻打同情石国的突骑施,俘虏其可汗。石国国王、突骑施可汗押送长安后均被杀。 石国和突骑施都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竟被如此对待,直接导致了唐朝在西域的名誉扫地。石国王子出逃后将高仙芝的暴行遍告西域诸胡,向各国求救。诸胡部落愤愤不平,暗中联合早已蠢蠢欲动的大食,准备攻打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闻讯后,决定先发制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率安西都护府两万唐军,加上附唐的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盟军一万人,翻过葱岭,远征大食。经过三个月的跋涉,到达了大食控制下的怛逻斯。大食调集本国和属国至少十五万大军迎战。双方在怛逻斯展开决战。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唐军中的葛逻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差不多是全军覆没,最后仅率数千人逃回。 对于葛逻禄部众叛变的原因,许多人认为是经历五天战斗后,唐军已经显露败相,所以叛变。这个解释似乎非常牵强。眼看唐军战败,葛逻禄部众放下武器向大食投降,可能还说得过去,怎么会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呢?所以,这背后一定有大食方面策反葛逻禄部众的内幕,只是没有留下证据而已。怛逻斯之战,唐军在西域诸胡眼里绝对是非正义之师,葛逻禄部众不可能没有是非观。大食策反葛逻禄部众,无疑具有道义上的优势。 怛逻斯战后,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唐朝在中亚的羁縻统治随之结束。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边境主力被调回中原平乱,吐蕃趁机大举东征,唐朝西域之地尽失。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唐朝一百多年来在西域的辉煌战果于是烟消云散。 P8-10 序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 这大概源于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说,后世人因此说,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话说来容易,可历史为什么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啊? 没有几个人能够解答出充分的理由来。 唯物主义看历史,历史就变成了物质基础的发展史,亦即农民英雄造反运动史;唯心主义看历史,历史无非是精神思想的演绎史,亦即帝王将相精英史;各派人物看历史,都从他们个人的主观视角、社会立场来领会,所以大家都喜欢引用胡适的一句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是过去的岁月。而岁月由时间推动而流逝,历史无非是一个时间推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事件相互关联和运动,因而造就了各种事件的交集。这些交集构成了故事,历史也就由故事而构成。 西方的圣人说:“世无新事”;东方的圣人也说:“人世轮回”。说的都是我们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历史的重复演绎;但东西方的圣人和哲人又同时说,“诸行无常”、“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亦即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世事如棋局局新”。这样普通老百姓就傻眼了,我们的现实相比历史,究竟是在重复过去还是在不断推陈出新? 有人作结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矛盾,历史本身就是矛盾的,矛盾无处不在嘛!意味着新和旧两种因素和表现是一种并立的存在,对立统一规律决定历史的进程,因而历史总是在对立和统一的进程中循环发展,因而我们的生活是既旧又新,这就是所谓的辩证历史观。 难道这就是说,历史既是镜子,又不是镜子? 其实,这里有一个视角的问题。用矛盾的眼光来看历史,历史当然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也就是说,历史是相互矛盾的存在;而用统一的眼光看历史,历史又表现出一个发展方向,也就是争论不休的唯物或者唯心的发展方向,延伸的意义是历史发展是由社会底层的物质推动(比如农民运动)还是由社会上层的精神推动(比如济世良治),二者必居其一;虽然有对立统一规律,但究竟是对立好还是统一好,人们依然莫衷一是。自古以来的历史学家们都是我行我素,唯物主义执着于唯物观,唯心主义死守唯心观,互不买帐,各执一词,这种相互的抱残守缺在和谐社会里倒还会相安无事,但到了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历史因为和现实的映射关系,攸关各方的胜负和利益,历史问题的争论就必须来个PK到底,你死我活。 其实,从上述唯物或唯心历史观描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把对立统一的整个过程当作一个单位波段,那历史就是由一个对立统一过程连着另外一个对立统一过程,对立和统一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历史不能看作对立的矛盾和统一于唯物或唯心的“唯一”主义来决定,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唯一”,都不过是整体运动中的两个片段,真正的历史是对立和统一两个片段所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完整单位,即历史故事都是广泛联系着的条件关联,物质的基础和精神的上层都处于一个波段单位的整体中间,相互联结和影响着。把历史发展归结于整体中的某一个局部不过是在割裂历史。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史观无非都是在对历史断章取义。真正的历史观应该是唯物和唯心的合一观,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都不过是对称运动的片段表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件都是因果关联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对立统一的,而是对称合一的! 用对称合一规律来看历史,就会既简单又明白。历史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对称合一运动,农民基础和统治上层是一个对称的存在,他们以合作又分立的形式而相互依存,二者不过是对称体框架内的相互关联运动,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历史观都不过是世界观的一个极端表现,其实就是两个执着于“唯一”的盲人在摸象,愚死在中国老祖宗那个“盲人摸象”寓言的主角意识中不肯出来! 还是回到上面的问题,那历史和现实的故事究竟是每日新还是依然旧?用局部的眼光即矛盾的眼光来看,万事万物总是在矛盾中破缺,世界上新的事物当然就层出不穷;但从对称合一的总体观来看,万事万物都不脱离不了因果关系的整体对称运动,对称的本质是重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新生事物,都最终摆脱不了向对称回归。所以,说世事是新的,描绘的是局部的现象;说世事是旧的,抒发的是历史的映照,是万事万物依存着对称规律而螺旋上升,是重复循环中的发展。宇宙的法则如此,人类历史同样如此。人间的一切社会关联,都必然遵守着这一规律;而各个不同的人生故事,又总是燃放着生生不息的绚丽火花。 历史是过去人类世界事件的集合,而人类事件是在时间加空间的多维舞台上演绎的。也就是说,每个故事都应该有多维的视角才能够看得更完整。志东先生的大唐故事,表达的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多维关注,有一个打破唯物史观或者唯心史观的多维视角。历史事件因果关联,诸种要素纷繁复杂,我们发展出多视角的历史观,才能够更真切地描述曾经的故事。虽为野史,亦有补益。 陈天威 是为序,时二千零九年十二月三日。 (作者系对称论哲学理论创立者) 后记 怀胎两年之后,这本书终于呱呱坠地了。尽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期间体会了诸多酸甜苦辣,甚至几度想放弃,但最终能得以“拨云见日”,心头的喜悦仍溢于言表。所以,首先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和本书的责任编辑段宏亮先生。如果不是半年前有幸找到这家出版社和这位热心的编辑,这本书恐怕难逃流产的结局。以前听说“出书难”,总有点不以为然,如今亲身体验了一回这个“难”字,才知道真的很难。 出书难,其实不是出版社偷懒,根本原因是卖书难。网络时代,读者已习惯于网上阅读,再想让读者花钱买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出版社每出一本书都得考虑经营风险,如果觉得某个选题的市场前景堪忧,自然不会纳入出版计划。所以,这本书能够出版,第二个要感谢的是本书的读者。 此外,还要感谢陈天威、黄守愚、尚思伽三位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作评。 历史随笔类文章写过很多,但这本书是专说唐朝人和唐朝事的,所以只收录了涉及唐朝历史的文章。全书分为“眼界”、“新说”、“趣谈”、“拾遗”四大部分。“眼界”是对唐朝历史展开宏观评析,审视历史;“新说”是对唐朝人物和事件进行微观解读,发现历史;“趣谈”着力于将唐朝历史写得通俗有趣,悦读历史;“拾遗”则是对唐朝野史的关注,猎奇历史。 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是以通俗笔法、从不同角度来评说唐朝历史,顺便借古论今。把一本正经的史事说得更有趣味,把晦涩的史籍变成一种轻松阅读,是这本书写作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快感。 书中一些文章在成书之前曾在《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互联网上也有转载,有些文章还引起过争议。如《杨贵妃对大唐GDP的贡献》一文,写作的本意是借历史故事来调侃当今社会的“惟GDP论”,但有读者却误以为是在为杨贵妃的高消费唱赞歌,还专门撰文批评。实际上,该文的思路与网上流传甚广的那个“吃屎创造GDP”的笑话有点类似。那个笑话的大意是,某甲同某乙打赌,如果某乙吃掉路边的一坨狗屎,某甲就给他5000万。某乙心一横,真的把狗屎吃了,赚了5000万。过了一会,路边又发现一坨狗屎。某乙对某甲说,你把它吃掉,我也给你5000万。某甲一想损失的5000万能挣回来,吃坨屎算什么,立马把狗屎吃了。某甲和某乙各吃了一坨狗屎,个人财富没有任何增长,但两人却创造了1个亿的GDP! 书中涉及的唐朝历史,都能从史籍中找到依据,但不同读者对史料中的记述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高适从乞丐到封侯》一文,有读者对于高适年轻时当过乞丐这一说法存有异议,说《旧唐书-高适传》中“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这句话中的“丐”字,不是指乞讨,理由是“把叫花子称为乞丐,是元代以后的事”。其实,“丐”指乞讨,在唐宋史籍中随处可见。唐代文学家元结在《丐论》中自称:“游长安与丐者为友。”这里的“丐者”便是指乞丐。另外,对于高适年过半百才学诗,有读者亦持怀疑态度。但这一点《旧唐书·高适传》中写得一点也不含糊:“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至于史籍中的记载是否可信,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除了翻阅史籍外,还参考了众多唐史研究者的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谢志东 2009年11月28日 于湖南省岳阳市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一本读不完、写不尽的大书,怎样读、如何写也是见仁见智。谢志东先生主攻唐代史,擅从细微处取材,更兼勾连得法,行文生动,一篇篇妙趣横生的好文章,在当前的历史阅读热潮中,别具一格。 ——北京青年报历史纵横版编辑 尚思伽 一曲贞观歌,一幅开元锦,一缕唐诗魂,狼烟走,牧笛来,这是众人眼里的大唐,但谢志东先生的《拔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从细微处入笔,轻轻撩开了盛世华章的边边角角,那些遗留下来的人与物便寒牢生动了起来。 ——百家讲坛红版编辑 赵雪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