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庆佳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如果日子是一座花园,节日就是绽放于万绿丛中的朵朵鲜花;如果日子是一片暗蓝的夜空,节日就是一颗颗闪亮的星;如果日子是一片广阔的沙漠,节日就是散布其中的绿洲。
中国的节日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特点,主要表现为:
农业文化特色。中国的节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讲究礼仪,风俗与礼俗相结合。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寒食节、清明节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使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封建礼教的轨道。
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中国节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节日一旦形成,便以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表现。中国节日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如汉代以前上巳节的禊祓习俗,魏晋以后变成了郊游活动。简言之,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节日的显著特点。
民族性与地区性。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也普遍流行。与此同时,汉族节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俗,如春节在院内立灯笼杆,就是受了满族祭神杆的影响。节日中的许多游艺活动,如荡秋千、踩高跷、骑射、耍杂技等,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庆之礼
所谓节日贺词,是指在各种节日的重大活动中发表的公开致辞。为了在节日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我们就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节日贺词具有以下特点:
节日贺词的主题特点
主题的独特性。不同的节日,性质是不一样的。有纪念性节日,如劳动节、端午节;也有庆祝性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有倡导性节日,如植树节、助残日;也有风俗性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如此等等。因此,节日贺词必须根据节日的独特性质确立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节日贺词的思想文化意义。例如,在护士节献词,就应当通过缅怀南丁格尔的业绩,激发护士的职业责任心和自豪感,以体现独特的纪念意义。
节日贺词的内容特点
内容的现实感。无论在什么节日里致贺词,都必须与听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突出内容的现实感,以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例如,在教师节致贺词,就应当着重讲述老师们现实工作的感人事迹,从而颂扬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和崇高精神。
节日贺词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个性化。节日贺词有着特定的背景意义和主题要求。在同一场合下致节日贺词,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弊病。因此,要想讲出特色,给听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必须注重语言的个性化。这就要求在撰稿的时候,善于运用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例如,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在青年节致辞,就可以运用充满情趣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志向。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