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连奎编著的《中国大形势》是一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目前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新作,历史主线始终贯穿全书。作者从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与中方思想的碰撞、交织与影响谈起,回顾了近代中国各阶层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剖析了各阶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对现实中国的启示,观点鲜明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深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大形势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高连奎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高连奎编著的《中国大形势》是一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目前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新作,历史主线始终贯穿全书。作者从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与中方思想的碰撞、交织与影响谈起,回顾了近代中国各阶层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剖析了各阶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对现实中国的启示,观点鲜明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深思。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余年,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为什么在中国资产百万仍不能算作富裕?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由高连奎编著的《中国大形势》创造性地以广视角、大视野,跨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学科,对当前的中国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又透彻、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作者在《中国大形势》中还提出了“创富于民”、“均富于民”以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前言 中国之问 第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形势 第一章 “中学西渐”与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潮”时期:中国影响着欧洲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中国人为什么对“启蒙”没有兴趣? 第三节 “中学西渐”路线图:中国思想如何传到西方 第四节 中华文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之源 第五节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影响之一:人文社会的形成 第六节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影响之二:民族国家结构的建立 第七节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影响之三: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形成 第八节 中华文明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影响之四:西方常任文官制度的建立 第九节 中国大崛起时代面临的挑战——摆脱西方中心论与重建中国学术体系 第二章 从世界工业革命大潮流看中国的近现代强国之路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代(1)——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已有之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代(2)——甲午战败谁的失败? 第三节 革命与战乱时代(1)——战乱让中国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良机 第四节 革命与战乱时代(2)——迷信文化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的式微 第五节 赶超战略时代(1)——赶超战略时代的特殊国情与发展道路 第六节 赶超战略时代(2)——赶超战略的巨大成就 第七节 比较优势战略时代(1)——“出口导向”和“比较优势”不是一回事 第八节 比较优势战略时代(2)——比较优势战略:中国主动放弃第三次科技革命良机 第九节 自主创新时代(1)——自主创新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旗 第十节 自主创新时代(2)——创新就是要争第一 第二部分 从世界发展大趋势看中国 第三章 从华尔街金融危机看美国模式的脆弱性 第一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商业模式根源:高利贷的不可持续性导致金融危机 第二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政治根源:小布什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导致金融危机 第三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学术根源:新自由主义导致金融危机 第四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技术根源:过度仰仗数学模型导致金融危机 第五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公司治理根源: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经济危机 第六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一社会制度根源:私人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导致金融危机 第七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 产业根源:制造业空心化导致金融危机 第八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八大根源之 社会治理根源:政府社会脱节与经济危机 第九节 为什么小布什不能成为里根?——“投资强国”和“消费败国”的两个典型 第十节 从通用破产看职业经理人崇拜(1) 第十一节 从通用破产看职业经理人崇拜(2) 第四章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的形势与道路 第一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 美国经济败局:高消费导致经济败局 第二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 阿根廷经济败局:新自由主义导致经济败局 第三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 俄罗斯经济败局:经济快速转型导致经济败局 第四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 日本经济败局:放任资产泡沫导致经济败局 第五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 东南亚经济败局:举债发展导致经济败局 第六节 世界经济败局的总根子是什么? 第七节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中国的经济形势及出路 第五章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与政府应对 第一节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之 谢国忠建议:分股票藏富于民 第二节 大危机的学者建议之 张维迎建议:分国企藏富于民 第三节 大危机的学者建议之 陈志武建议:国有土地私有化藏富于民 第四节 大危机的学者建议之 郎成平建议:为企业免税 第五节 大危机时的政府应对 第六节 中国轻松战胜经济危机的秘密 第六章 被误判的中国形势 第一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一:中国内需不足——经济结构失衡是导致内需不足假象的根源 第二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二:中国投资率过高——高投资与高增长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三:中国人不消费——统计数据失真导致了中国的低消费假象 第四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四:什么导致了中国的低工资?——破解中国低工资之谜 第五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五:中国高增长背后的GDP泡沫——经济增长,提高购买力是关键 第六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六:国有企业是搞权贵资本主义——垄断行业外资化及私营化才真会导致权贵资本主义 第七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七:中国服务业比重很低 第八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八:人民币升值的根源与危害到底是什么? 第九节 中国经济的十大误判之九:区域竞争的优势从何而来7 第七章 中国经济继续维持高增长的动力何在? 第一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变”靠什么?——发展经济需要做乘法 第二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在哪里?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仍是一座可以充分发掘的富矿 第三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什么?——发展自动化是产业振兴的最好手段 第四节 中国真正的产业危机——国外自动化企业闷声发大财 第五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自动化企业是衡量国家工业实力的标志 第六节 中国自动化的现状与未来 第七节 国民收入的“多倍增”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成倍增加民众收入 第八节 中国经济即将进入高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分析 第八章 危险的金融经济时代 第一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金融经济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金融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 第三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金融资产主义时代的经济调控 第四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金融经济时代的经济逻辑 第五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金融经济时代的内忧外患 第六节 中国成“国际金融游戏”的最大受害国 第九章 中国学者的思想江湖 第一节 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莫干山会议”:主流经济学家登上前台 第三节 “新西山会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在政治上失势 第四节 当今中国的四大思想领袖 第五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 第六节 建立国家战略委员会的建议 第四部分 从中国的民生形势与出路看中国形势 第十章 探索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一节 高级白领当选“全国优秀农民工”透视出什么? 第二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一:国富民穷是否是民生困境的根源?——中国“国富”的说法不靠谱 第三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二:“藏富于民”能否解决中国的民生困境?——“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精英”是个问题 第四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三: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民生困境?——中国的“新五蠹”是贫富分化之源 第五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四:民生困境继续加剧的后果是什么?——贫富分化使社会出现“水葫芦巴西龟现象” 第六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五:影响民生困境的风险还有哪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和城镇化要稳步推进 第七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六:应该如何改善中国的民生困境7——中国需要均富于民 第十一章 中产阶级社会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美国模式:成也税收,败也税收 第二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日本模式: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 第三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新加坡模式:“居者有其屋”计划成就了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社会 第四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北欧模式——福利国家:中产阶级的温床 第十二章 中国的民生出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第一节 人类早期的社会理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生存环境与国家制度的微妙关系——印度没必要为贫民窟自豪 第三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一:生存成本过高的原因何在? 第四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怎么回事? 第五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三: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本型社会”? 第六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四: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五: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否适合中国? 第八节 如何才能让中国人“居者有其屋”? 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形势总分析 第一节 对中国时代大形势的总体判断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大风险 第三节 保障中国经济安全运行的三个层次 第四节 中国发展的五大“政策性陷阱” 第五节 中国学者深陷三大思想误区 第六节 中国民生三大难题 第七节 中国学者的强国之策分析 第八节 社会乱相的学术逻辑及解决方案 附录一:就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答一位青年研究生问 附录二:就本书问题答记者问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思想家就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看做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西方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这些发明成为西方科学复兴的手段。 在指南针和火药的帮助下,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航行到了美洲;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1521年,麦哲伦又从美洲到达了菲律宾。此后,中国与西方在海路交通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改自古“丝绸”一条陆路的历史,在16—18世纪进入了一个通过海路进行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正是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下,也就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一批批的传教士进入了中国,并将中国思想文化带到了西方,这成为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来源。 我们应该了解这段历史事实,这对于当代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消除“西方中心论”所滋生的殖民地文化心理,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直自己民族文化的脊梁,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再度辉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 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 这虽是欧洲著名诗人波德莱尔诗中的一句,但足以显示出中国瓷器在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体现出中华文明对当时西方人的影响。17—18世纪,西方社会的中国潮,表现为各个方面。瓷器的轻薄淡雅,丝绸的华贵飘逸,茶叶苦涩里透着的清香……它们不仅丰富了西方人的生活,也改变和引导了西方人的生活风格。 中国的瓷器与茶叶出现在欧洲,首先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50年前后,英国普通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5英镑,而一镑茶叶就价值10英镑,而瓷器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他们用中国的瓷碗与茶招待最尊贵的客人。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只购买带有中国图案的瓷器,1651年,荷兰联合省执政的女儿出嫁时,嫁妆是一大批中国瓷器。1662年英国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不仅带去了瓷器做嫁妆,还带去了茶叶与喝茶的癖好。 每年春天,欧洲的船队开赴中国,主要贸易项目是茶叶、瓷器:丝绸、漆器。第二年船队返回阿姆斯特丹或伦敦,一艘商船就可能装载250000件瓷器,5000件纺织品,600件漆器,6000磅茶叶。阿姆斯特丹还出版了《中国图志》,这本书以图片为主,书中各种有关中国器物、风景建筑的图画,都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时的畅销书。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位好奢华的君王,1670年,路易十四忽发奇想,要为夫人建一座“中国宫”,据说建筑灵感来自中国南京的一座瓷塔。那年冬天,这座名叫“瓷园”的中国宫奇迹般地出现在凡尔赛。对于以后在欧洲持续了一个世纪的中国风格的建筑来说,“瓷园”是一个开启先河的创造。 中国风格成为时尚 中国货源源不断地输入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的港口、城市。当时市场上绸巾的上乘之作大多是中国输入品,即使是里昂等欧洲城市的产品,丝绣或印花的图案都是中国的。法国的丝织业最发达,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荷兰出产的丝织品,同样也采用中国花样,甚至印度棉织品运回欧洲加工,印染图案时也模仿中国款式。 古罗马时代以来,欧洲人又一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人们放弃硬梆梆的服装,走出阴晦的房屋,穿上柔轻纤巧的丝绸,欧洲市容比以前显得更青春,更有生机。至少在17世纪末,巴黎成为欧洲的时装中心。色彩艳丽的丝裙,外加一条绣满花鸟的三角丝绸肩巾,那就是有“中国风格”的法国时尚。P2-3 序言 走笔天下忧国运 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60余年风雨兼程,60余年曲折前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并没有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什么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什么能让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永远不灭的传奇?这是每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及官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作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主张都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负责,因为任何一个经济政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存在不可挽回的风险,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科学、公正、严谨地对待,所以本书一直不敢轻易苟同于任何学派的主张,而只是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本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形势,这个看似非常宏大的叙述,实际上紧紧地联系着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 首先,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也不再是那个亲友、族人、乡邻之间互帮互助的宗法制社会。那个只要政治家实行仁政、民众多读圣贤书就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国家的发展形势直接联系着我们的命运,比如中央银行的一个房贷政策就决定着我们、多年收入的归属,金融危机时财政部几个促进消费的政策就能创造无数的就业岗位,而那些国家战略性决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就更大了,因此只有关心家发展的大形势、大方向才能把握好个人命运。 大崛起时代需要大智慧 如果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进行一个命名的话,笔者将其称为“大崛起时代”,在这个时代,富人的奢侈性消费与穷人的生存性消费并存,资产市场的投机性繁荣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要求加大社保投入与要求减税的声音并存;民企提出共享垄断蛋糕与社会要求国企回归公益并存,在这个时代有人毫不隐晦地为精英主张利益,也有人在良心的驱使下扛起了为民众代言的大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豪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2000多年前百家争鸣的重新到来。但这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崛起而自动解决,这都需要大智慧,需要认真对待。 内忧比外患更值得研究 这个时代,大多数爱国学者都关心中国的外患,而笔者认为中国的内忧比外患更严重;大多数学者喜欢在投资、消费、出口之间寻求中国经济的平衡,而笔者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之道;大多数学者都鼓吹小政府主义,而笔者提出小政府必须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否则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大多数学者为加强金融监管而呐喊时,笔者提出只有反投机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提高民众的收入,而笔者提出只有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民生难题。 睡狮已醒,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论,但这些争论都是对中国面临的大形势认识不清所致,只要对大形势、大方向认识清楚了,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样中国的国强民富也就指日可期了。 本书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大历史、大时代的背景下探讨中国问题,与那些针对社会热点推出的应时之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本书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巧合性及不可替代性。跨越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多学科,以广视角、大视野对中国大形势进行分析是本书最鲜明的特点。 写书就是要解决问题 现在中国的学者常常被人批评只管提出问题,而不管解决问题。笔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中国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在中国,能够对中国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学者应该不多,而笔者独特的学习经历则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笔者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都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原创性主张。作出这样的尝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也希望大家能够对笔者的主张展开一场大讨论,在争论中不断完善,最终可以在多元中达成和谐,如果能这样,也就不枉费笔者一番心思。 本书在写作时力求内容丰富、语言浅近,专业理论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般读者,读起来都非常轻松。专业人员可以将其当成一本理论读物来读,而非专业人员可以作为平时“充电”之用,书中重点之处,笔者都作了特殊处理,读者可以非常容易地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 后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笔者最喜欢的一句话。 本书中的观点主张,是笔者长期以来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史及中国现实发展情况的得出的一些意见,经过若干的时间后,可能会推翻一些观点,但我相信有部分是值得参考的。不同的国家或者发展历史不同,或者自然条件各异,或者文化风俗有别,但对发展经济来说更多的是相同之处,比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利用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持续的改善劳动生产率;国家利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为民众提供有保障的生活等。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地奔涌开来,中国目前要做的就是把握趋势,引导流向,防止经济发展大潮冲破堤岸。笔者提出的“高劳动生产率型经济”就是让这股潮流不减退,可以持续下去,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构想则是为这股潮流筑起坚实的堤岸。 书评(媒体评论) 人生有几个层次,开始的是求生存,然后是求发展,最后是追求自由。而中国的经历似乎相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追求自由,九十年代追求发展,本世纪解决生存危机却成了最重要的课题,本书作为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很值得读者去品味思考。 ——旅日学者 《刷盘子,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作者 钟庆 依靠投资的外延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中国大形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指出了两个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这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切中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带来希望。 ——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侯若石 我们中国传统上说的经济学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是一门政治经济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目前充斥大学经济系的那些美国人写的教材。《中国大形势》就是这样一本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书.也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翰啸这样的经济学家涌现出来。 ——知名学者 《三井帝国在行动》作者 白益民 作者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东西方对比的大历史视野下,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全新、全景式的解读与剖析,给再度复兴的中华民族描绘了一个“看世界,中国如何主沉浮”的远景,把对中国模式的争论、研究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法国华人学着 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 宋鲁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