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从1843年开埠起,上海就逐步确立起开放型城市的性格,外来资本的注入和移民社会的形成让上海逐渐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意味的国际大都市。不同肤色和国籍的人们汇集在上海这块新开发的热土上,共同构建了上海既传统又西化的现代都市文化。
由上海图书馆编著的《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共收录研究24位国际名流(团体)与近代上海关系的考察报告。内容包括凯泽林:末代贵族的微弱叹息,谷崎润一郎:与上海的两次亲密接触,毛姆:在中国屏风外,罗素:中国的问题和答案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上海图书馆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座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从1843年开埠起,上海就逐步确立起开放型城市的性格,外来资本的注入和移民社会的形成让上海逐渐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意味的国际大都市。不同肤色和国籍的人们汇集在上海这块新开发的热土上,共同构建了上海既传统又西化的现代都市文化。 由上海图书馆编著的《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共收录研究24位国际名流(团体)与近代上海关系的考察报告。内容包括凯泽林:末代贵族的微弱叹息,谷崎润一郎:与上海的两次亲密接触,毛姆:在中国屏风外,罗素:中国的问题和答案等。 内容推荐 《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共收录研究24位国际名流(团体)与近代上海关系的考察报告。每份报告各成一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都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篇研究文章,大约万字左右,分析解读其人其作对中国的影响,并回顾介绍其访华的全过程。第二部分为原始文献附录,选录当年重要的新闻报道,本人及他人日记、书信、演讲、游记等作品中的相关部分,他人的评述研究等等,目的在于充分还原当年的氛围。第三部分为参考文献,旨在给大家提供一份相关专题的重要文献名录。第四部分是图像文献,包括照片、绘画、书信手迹、书刊封面、报刊版面等等。上述各部分最后将整合在一起,除出版纸质文献外,还提供上网阅览,并接受专题咨询。课题内容也将视情逐步扩充,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 《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由上海图书馆编著。 目录 导言:国际名流的上海踪迹 凯泽林:末代贵族的微弱叹息 谷崎润一郎:与上海的两次亲密接触 毛姆:在中国屏风外 罗素:中国的问题和答案 芥川龙之介:抵达——恍惚的不安 霞飞:申城旧事 桑格夫人:节育运动西风东渐 杜里舒:在哲学与科学之间 克莱斯勒:造访“中国花鼓”的故乡 伊巴涅斯:熟悉的陌生人 泰戈尔:鲜花与荆棘之路 柏克赫司特:翘首等待道尔顿制创始人 丹尼肖恩舞蹈团:春申江畔的现代舞先声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向着欢乐与光明 蒂博:倾听法兰西之味 横光利一:新?觉派与“上海情结” 奥尼尔:双重误读 范朋克:啼笑因缘 华虚朋:姗姗来迟的文纳特卡制 海菲兹:“神弓”的东方背影 鲁宾斯坦:漫漫东行路 夏里亚宾:伏尔加船歌唱响上海 卓别林:上海夜 奥登:诗歌——开满战地之旅 试读章节 末代贵族的微弱叹总 1912年5月3日,沪上颇负盛名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条题为《东方·西方·碰撞与比较》(East and WestAre cornpared in Lecture)的新闻报导,详细记述了俄国哲学家赫曼·凯泽林伯爵(count Hermann Keyserling)于知名集会场所尚贤堂开堂宣讲之盛况,并全文附录其艰涩深奥的演讲稿。这篇讲稿洋洋洒洒万余字,细述了西方哲学发展轨迹,概括了东方哲学特点,并探究了结合东西哲学解决人类困境的新途径。 这位备受瞩目的凯泽林伯爵究竟为何方人士?来中国所为何事?又具有怎样高瞻远瞩的见解,值得国人侧耳倾听?时人对此并不十分清楚,《大陆报》也只简单介绍了一句“这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研究哲学的学者”①,其实,凯泽林家族在俄罗斯可谓显赫。赫曼·凯泽林是爱沙尼亚的一位世袭伯爵,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在历史上曾数次被列强瓜分,而早在13世纪爱沙尼亚首次划为德国属地时,凯泽林家族就已经拥有了贵族封号,其先人中有一位还是巴赫创作《布兰登堡协奏曲》的委托人。爱沙尼亚被俄国占领后,凯泽林家族依然尊享荣耀,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顾问,祖母则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财政大臣乔治·坎卡林伯爵的女儿。凯泽林从小在贵族环境下长大,青年时代游学于欧洲各国,及至读了豪斯顿·张伯伦《十九世纪的基础》一书后,才矢志攻读哲学。“凯泽林的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非学院式的。其思想集中于精神新生这一主题。其主张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甚为流行。”①他首创了一种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的松散哲学(planetary philosophy),兼采各家之长,化为己用。在他看来,哲学并非仅只为了了解世界、解释世界,更要致力于人类自身的完善。以此为信念,凯泽林于1920年在德国创办了智慧学校(School ofWisdotn),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在欧战废墟中重建精神世界。 而促使凯泽林形成松散哲学思想的重要契机则是他从1911年开始的环球旅行,在与各民族文化的直接精神接触中,他逐渐摒弃了欧洲学者惯有的西方中心主义,以平等眼光看待非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次旅行也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The Travel Dairy of A Philosophy)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本书中,凯泽林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旅行经历及对各国哲学的认识,其中也包括中国。他抵达中国之时正值新旧政权交替之敏感时期,中国未来会走向何方是当时有识之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凯泽林被邀请至尚贤堂做客演讲也正是在此氛围中催生的,虽然他的部分见解与当时激荡的革命风潮背道而驰,以至于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然而时过境迁,回头看去,却依旧折射着智慧之光。 一本书 凯泽林的环球旅行始于1911年,与大部分人借助旅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动机不同,他之所以旅行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精神新生。1905年,他在写作《世界的构造》(Gefuge der Welt)一书时,谋求新知以期自我完善,而非单纯提高专业能力的观念就已现雏形,同时,他认为漫游世界是引导自身实现自我完善的最佳方法。基于此,1911年,凯泽林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环球旅行,足迹遍及北非、南亚、东亚及南美诸国,一路结识了不少当地文化名流和大量普通民众,他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体察各地哲学理念和精神世界的异同。 此次旅行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一书的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卷,第一卷包括埃及、锡兰、印度,第二卷包括中国、日本、夏威夷、美国。从1912年至1918年,凯泽林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写作该书。.但其实早在1914年书稿就已经完成,第一卷已然交付出版社印刷,不巧此时欧战突然爆发,远居俄国的凯泽林无法与德国出版商取得联系而无从将第二卷送抵,整个出版计划就此被搁置。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四年。四年间,凯泽林在家潜心修改书稿,将第二卷几乎重写了一遍。1919年欧战结束后,该书才在德国首次出版,并立刻引起轰动,凯泽林也一跃成为著名哲学家。1925年,该书在美国出版了第一个英语译本。 面对如此销售佳绩,凯泽林自感十分讶异,他一直认为自己思想超前,不易被同时代人所接受,却不料会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当时欧洲战乱刚平,颓废思想盛行,人们普遍对西方文明感到失落,不自觉地就把目光转向东方寻求慰藉,凯泽林的书则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西方人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追溯他在中国的旅行提供了线索。 然而,此书虽然取名为《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却并非以日记形式撰写,所有章节只是根据旅行地点顺序粗略排序,并没有标明具体日期,所以也无法据此推出确切行程,只能大致理清一条行走线路。凯泽林约于1912年初进入中国,在沿海一带展开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的旅行,直至同年5月从上海离开,前往日本。P8-11 序言 上海是一座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从1843年开埠起,上海就逐步确立起开放型城市的性格,外来资本的注入和移民社会的形成让上海逐渐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意味的国际大都市。不同肤色和国籍的人们汇集在上海这块新开发的热土上,共同构建了上海既传统又西化的现代都市文化。这期间,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发达的文明程度使得上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游客慕名前来。在这些访沪的人群中,从来不乏世界各界名流的身影。罗素、杜里舒的讲学曾让国人如醍醐灌顶;泰戈尔、玛格丽特·桑格夫人引起的争议一度掀起激烈笔仗;海菲兹、鲁宾斯坦、夏里亚宾送来艺术的高度;萧伯纳、卓别林、范朋克制造出电影盛事般的轰动;毛姆、芥川龙之介、横光利一笔下的作品流泻着中国印象。他们都曾来过这里。在上海这座敞开胸怀面向世界的城市,一度有英、美、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化的输入和传播,多元的文化酿造出自由宽容的文化氛围,不同流派的学说,不同风格的艺术,都能在此找到听众,获得共鸣。这是一个开放的港口,海纳百川的气度从那时起就已成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近代国际文化名流对上海的造访这一课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上海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组织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年华”项目组成员,从大量近、现、当代馆藏的中西文报纸、期刊、专著中寻找线索、汇总资源、钩沉史料,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编撰成《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一书。本书以近现代访问上海的国际文化名流个体或团体为研究对象和单元,充分发掘其与近代上海的历史渊源,合成研究报告总计24篇,且每篇皆附有参考文献、原始文献摘录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以严谨规范的治学方式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阐述了每位名流访问上海的事件始末及其影响,许多史料和图片均是首次披露,弥足珍贵。《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的出版是对馆藏历史文献进行深层开发的有益尝试,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的又一部力作。 上海图书馆在对馆藏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坚持与时俱进、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大众服务的原则。如在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之际,推出了《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时,编纂了《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时,整理出《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2010午,上海世博会的圆满落幕让整个世界领略到了今日上海的卓越风华。值此后世博时代,《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一书的出版将让读者重新发现中外现代文化交流的前世今生,这不仅是对昔日上海与世界文化往来的一场追忆、一次总结,也是对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今时上海文明的一种寻根,一段回顾。 吴建中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