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是年度最热风云人物阿桑奇的首部传记!
网络安全研究专家东鸟带你直击维基解密的世界!
他创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网站,每天公开约30份绝密文件;美国为之震怒,世界因之恐慌。
下一个解密目标是——华尔街,俄罗斯,印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东鸟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是年度最热风云人物阿桑奇的首部传记! 网络安全研究专家东鸟带你直击维基解密的世界! 他创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网站,每天公开约30份绝密文件;美国为之震怒,世界因之恐慌。 下一个解密目标是——华尔街,俄罗斯,印度……? 内容推荐 《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一个行踪不定的网络黑客,一个神秘莫测的解密网站,引爆了外交界的“9·11”,颠覆了世界旧秩序。 9万份机密战争文件,揭开阿富汗战争杀戮平民的真相;40万份秘密战地记录,彻底曝光伊拉克战争虐囚罪恶;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催生肯尼亚骚乱、突尼斯政变、埃及暴动…… 阿桑奇,一个颠沛流离的少年黑客如何成长为“网络世界的罗宾汉”?维基解密,一个核心成员只有5人的网站,怎样扼住了世界政治的咽喉,一次次搅乱世人的神经?东鸟编著的《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带你直击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 “潘多拉魔盒”已被打开,“后维基解密时代”已经到来。一切刚刚开始,解密仍将继续…… 目录 前言 可怕的技术性政治力量 第一章 超级黑客的蜕变 一个人的传奇 幼年颠沛流离 少年天才黑客 就像万能的上帝 长夜漫漫熬白了头 天外来客降临地球 亡命天涯的逃亡者 独断专行的领袖 探求真相的人 活着已经是幸运 87%是个“浪荡哥” 第二章 维基解密的王国 技术天才的理想国 童年记忆的发酵 五角大楼泄密案的启发 告密者的神秘天堂 阿桑奇的小试牛刀 步步为营的运作流程 永不被删除的维基解密 剥开“洋葱头”的层层迷雾 秘密资金从哪儿来? 与传统媒体秘密合作 全球到处注册公司和机构 第三章 打开“潘多拉魔盒” 美国国务院外交电报秘闻 伊拉克战争不为人知的真相 阿富汗战争杀戮无辜平民 气候学家擅自更改气象数据 公布莎拉·佩林私人邮件账号 发布57万条“9·11”短信息 曝光澳大利亚网络黑名单 泄露英国军方《安全防御手册》 昭告天下托克国际集团丑闻 曝光英国国家党党员身份 揭露山达基教会内部教义内幕 公开关塔那摩监狱的秘密手册 第四章 地堡里的B计划 地堡 来客 监视 拼图 录像 收尾 虎穴 曝光 恼火 铁证 第五章 密件密电的密码 阿富汗战争日记阅读指导 美国外交电报阅读方法 机密电报从哪里来? 几封解密的美国外交电报 全球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设施清单 神秘泄密者:“深喉”曼宁 SIPRNet情报网络是张破网 “爱因斯坦”计划亡羊补牢 第六章 解密风暴冲击波 世界旧秩序的破坏者 美国外交界的“9·1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处在国家之外的媒体 科学化的新闻 解放所有信息的革命 改变世界的网络权力 秘密越多越不安全 操纵肯尼亚大选结果 突尼斯政变背后的维基革命 第七章 与美国决战到底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匿名”组织发动“复仇行动” 接班人拉芬森浮出水面 “死亡开关”定时“末日文件” 镜像网站全球玩解密接力 海盗湾星星之火燎原 下一个目标对准华尔街 幕后主使若隐若现 第八章 阿桑奇的“死”与“生” 身败名裂而“死” 内讧分裂而“死” 挑战强权而“死” 欲加之罪而“死” 集体谋杀而“死” 监牢囚禁的炼狱 死而复生的出路 第九章 揭秘英雄的独白 阿桑奇落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不要扼杀揭露真相的信使 “我想念我的祖国” 把知道的真相传播出去 第十章 解密先驱地下卷宗 与维基解密的历史渊源 约翰·扬的成长之路 地下卷宗横空出世 秘密文件从何而来? 曝光英国军情六处特工网 泄露日本国家安全局特工名单 千万别信我们 曾经被杀鸡儆猴 不与维基解密搅合 附录1 维基解密事件回顾 附录2 不可告人的秘密 附录3 《时代周刊》盘点十大泄密事件 后记 可以模仿,不可复制 试读章节 ◎一个人的传奇 中文名:朱利安·保罗·阿桑奇 英文名:Julian Paul Assange 别名:黑客罗宾汉 外号:新闻界007 出生地: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 出生日期:1971年7月3日 国籍:澳大利亚 第一职业:电脑黑客 第二职业:政治活动家 毕业院校:墨尔本大学,肄业 主要成就:2006年12月创建维基解密网站 家庭地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帕克维尔市格兰瑟姆街177号 如今,阿桑奇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但是,他始终把自己完全隐秘在迷雾般的现实世界。 阿桑奇的早期生活和家庭背景十分动荡,有关于他的传闻都可以加上“据说”两个字,充满传奇和迷幻色彩。有人说,阿桑奇在揭开无数秘密的同时,却把自己保守成一个秘密。 阿桑奇对个人隐私非常看重。当英国警方因为阿桑奇的瑞典性侵犯案逮捕他时,阿桑奇拒绝向警方提供手指指纹、个人照片或血液DNA样本。在法庭之上,他曾拒绝向法官透露自己的具体住址。他先是提供了一个邮政信箱,之后又透露了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的地址。 不过,熟悉阿桑奇和与他共过事的人都认为,阿桑奇是一个情绪复杂多变、难以捉摸,有时甚至不可理喻、难以相处的人。阿桑奇在与合作伙伴交流时,曾经半开玩笑地自称“有些自闭症”。 与阿桑奇合作出版过《地下世界》一书的伙伴,澳大利亚女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回忆说:“这个皮肤和头发同样苍白、瘦削,谈话中经常间歇性出现沉默的年轻人,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细节,但同时似乎又对自己拥有的秘密而感到焦虑,游移在倾吐欲和某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之间。” 不过,阿桑奇早年的个人经历,还是能够得到证实的。他现在也似乎不再刻意隐瞒这些。比如,他在37所学校和6所大学读过书,但没有一所读到毕业;他自学成才,自小就成为一名超级黑客;他曾经环球旅行,直到护照磨损无法使用被吊销;他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总是在不断变更,他的行踪不定与保密倾向简直令人抓狂。 维基解密的一个志愿者曾说:“我们总是在问:‘阿桑奇在哪里?’永远都难以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就好像他刻意要隐藏起来似的。” ◎幼年颠沛流离 1971年7月3日,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东北海岸的小城汤斯维尔市。 阿桑奇这个姓氏,据说来自中国的“阿桑”(Assange)或是“桑先生”。“桑先生”是18世纪初,一位曾经流亡在靠近澳大利亚海岸的星期四岛上的中国流亡者。他的后裔后来搬到澳大利亚大陆的本土。19世纪中叶,阿桑奇母亲的祖先为了寻找更多耕地,从苏格兰和爱尔兰迁移到澳大利亚。 阿桑奇出生在一个不断搬迁的家庭环境中。在他刚满周岁不久,母亲克里斯蒂娜·阿桑奇就与其父亲离婚,和一名左翼激进艺术家居住在一起。他们两个人合伙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卜赛人式的流浪生活。 阿桑奇的母亲经常搬家,他们曾住在新南威尔士的一个海滨社区拜伦湾附近,也曾搬迁到磁石岛居住。这是一个布满巨大岩石的小岛,当年库克船长相信是因为岛上的岩石具有磁性,才会使他的罗盘仪读数失灵。 克里斯蒂娜以每周12美元的价格,在磁石岛上租了一套小房子。在阿桑奇闻名世界之后,磁石岛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打出广告,希望利用阿桑奇的名人效应,热情地招徕旅游观光者购房。 在阿桑奇8岁时,克里斯蒂娜离开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与一个脾气暴躁的音乐家住在一起。后来,他们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这段婚姻关系仍然充满动荡,那位音乐家丈夫很暴虐,不久他们就分居了。后来,有证据表明,克里斯蒂娜的这位音乐家丈夫加入了一个名为“家庭”(the Family)的邪教组织(也叫做“圣汀尼克坦公园协会”),这个组织的教义座右铭是“未见、未知、未闻”。组织成员中有些是职业医生。他们劝说人教家庭的母亲放弃新生儿,将自己的孩子敬献给教主安妮·汉密尔顿·伯恩。克里斯蒂娜自觉不妙,于是带着两个孩子销声匿迹。 从11岁到16岁,阿桑奇和弟弟,便跟着母亲东躲西藏。阿桑奇14岁时,他已经跟随母亲搬了37次家。不停顿的搬迁,让阿桑奇无法和同龄人一样接受稳定持续的学校教育。阿桑奇因此上过至少37所学校。不过,克里斯蒂娜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会给她的孩子灌输一种对权威的盲目尊重,这对孩子是不利的,而且会压抑他的学习愿望。 “我不希望他们在精神上被压制。”克里斯蒂娜说。 实际上,阿桑奇父母也有着叛逆基因。克里斯蒂娜与第一任丈夫,是在一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中相识的。 P2-4 序言 可怕的技术性政治力量 2010年,无疑是维基解密声名鹊起的一年。7月、10月,维基解密先后将美军有关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47.7万份秘密文件公之于众,犹如丢下两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11月,维基解密又将25万份美国外交秘密文件对外公布,引爆“9·11”式外交风暴。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全球红人,赢得了包括许多黑客在内的众多拥趸。 阿桑奇和他的伙伴们认为,所有的秘密背后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真相。只有让一切曝光于阳光之下,才能够让所有人共享知情权。他们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权威,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阿桑奇说:“哪里有秘密,哪里就有坏事发生,因为处于权位中的人群倾向于用秘密保障他们的利益。”纵使阿桑奇被捕,维基解密仍然宣称,他们将百折不挠地将“泄密”这项伟大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近几年,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反对技术控制和信息控制的“数字朋克运动”,参与者大多是社会活动家或信息技术先锋,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Google创始人布林等就是典型代表。这群超级黑客或技术专家,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信息自由、揭露真相为政治理念,很想代替政治活动家,用自己的技术化方式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比如监督政府、反抗权威、推动民主等。不论是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还是Google退出中国内地市场,都是出于一定的政治理想或政治偏见。 你可能难以想象,在瑞典,一群支持BT网站“海盗湾”下载盗版的年轻人,以支持网络自由下载、抵制版权保护为名组织起来,仅三年时间就成为瑞典第三大政党,并获得欧洲议会两个议员席位。与此同时,以“匿名”组织为代表的黑客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政治理念、可以与一国政府相对抗的全球性技术组织和政治力量。“匿名”组织在抗议逮捕阿桑奇而发起的代号“复仇行动”全球网络攻击中,短时间内就动员全球9000多名志愿者,向全球两大信用卡公司Visa、万事达,全球第三方支付公司贝宝,以及美国银行、瑞典政府部门等网站发动攻击。他们宣称:“我们只是为同一理想而战。” 在这些技术组织中,维基解密对政治的影响最为直接。早在2007年,维基解密就在肯尼亚大选前曝光了该国政府高官的腐败行为,导致选情急转突变。2010年年底,维基解密又曝光了突尼斯总统家族的腐败细节,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场“维基革命”,总统被迫下台。紧接着,2011年1月,维基解密曝光的外交电文显示,美国政府曾对埃及的政治改革施压,这一消息无疑助推了埃及的大规模暴动。 从维基解密到海盗党,再到“匿名”组织,全球众多技术组织的政治化传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超出国家控制的范围之际,带有政治理想的技术分子,妄图靠技术力量改变世界秩序,他们正在蜕变为一股可怕的技术性政治力量。 后记 可以模仿,不可复制 阿桑奇让“解密”(Leak)一词成为绝对年度热词,关于“解密”、“告密”的故事不仅常常出现在世界报刊的头条,甚至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对于维基解密的影响和意义,有人不吝惜溢美之词,给予阿桑奇极高评价,把维基解密模式奉为圭臬,作为后世之师,五体投地般崇拜。有人认为伟大的互联网提供三个伟大的工具:Google、微博、维基解密。 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维基解密的运作模式,或许我们可以继续模仿下去,但是我们很难再次成功复制。 阿桑奇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全球化网络和区域性制度之间的脱节,游走于制度缝隙。他精心设计了几道防御体系,钻了不少漏洞。一是法律的漏洞。阿桑奇征求过不少专业律师的建议,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法律安排,利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五角大楼泄密案,以及瑞典、比利时严格保护信息来源的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美国现行法律的制裁。如果维基解密事件不是发生在美国,恐怕阿桑奇在前几次泄密之时,就锒铛入狱了。 二是网络的漏洞。阿桑奇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传播无国界的特点,整个维基解密网站运行采用了刀枪不入的技术设计,既有可以防核武器攻击的主服务器,还有随时可能引爆的“末日文件”,以及可以让自己踏雪无痕的加密网络。这些都促成了他在保护好自己秘密的同时,可以肆无忌惮地曝光别人的秘密。不然,维基解密早就被攻破,机密文件早就被窃取,网站可能早就消失在网络世界。 阿桑奇在充分利用漏洞的同时,很好地为自己搭建起了防火墙,防御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相当强。维基解密提供了多种方式保护成员和泄密者的安全,例如数据加密传输、工作人员居无定所、100%匿名泄密。阿桑奇在多个国家地区托管了服务器,并且将最主要的数据服务器放置在了对新闻来源信息严格保护的比利时和瑞典两个国家。 但这些都还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阿桑奇是上帝的宠儿,他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维基解密团队多么厉害,保密措施多么严密,美国法律多么无奈,而只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从最早的地下卷宗到现在的维基解密,他们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术,具有无比的智慧,而是他们每次都能捡到一个馅饼。那就是有人泄密,有一个潜伏的“深喉”。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如果没有曼宁从美国情报网络系统窃取了数十万份机密文件,阿桑奇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想这个世界很难再出现一个曼宁,一个愿意冒着52年监禁风险,花8个月从美国情报网络窃取秘密文件的人。 阿桑奇初创维基解密时,也多次尝试过解密,但是都没有引起国际社会多大的关注。虽然引发了一些小火花,但是很快就归于平静了。究其原因就是,解密必须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维基解密发布的所有资料都来源于告密者上传,之后在网站上转发,并自由传播。在这个过程当中,维基解密实际上只是一个网络平台。如果没有好的内容、爆炸性新闻,维基解密是不可能掀起多大浪花的。维基解密不是一件完美武器,至多算是没有子弹的枪,它所承载的秘密文件才是一发发致命的子弹。如果枪没有子弹,枪也就不成其为枪了,只是好看的废铁。 可以简单计算一下,阿桑奇手中拥有的25万份外交电报,现在每天只公布大约30份,需要8 333天,也就是22年10个月左右才能完全公布完毕。这是阿桑奇的“狗屎运”,也是美国的“倒霉运”。 1972年,《华盛顿邮报》在报道“水门事件”时采用了代号为“深喉”的“线人”提供的秘密情报,直接导致尼克松成为第一位在任期间辞职的美国总统,而代号为“深喉”的“线人”,直至30多年后身份才得以公开。 在今天,维基解密的出现,却使事情变得如此简单。一份秘密的文件,通过网友在网站上传、发表,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深喉”的可能。而提供了这个平台的维基解密网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它是否会成为一种变革的力量?不少专家学者赋予维基解密很多的意义,甚至幻想通过阿桑奇们来改变世界的运行秩序。 《纽约时报》执行主编比尔·凯勒说:“这是个大事情,但并不陌生。信息的消费者们参与进许多曾经是机密的事情。这个规模不同寻常,但它与五角大楼的文件、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真相或政府窃听不同吗?我想,其实它们是一样的。”其实,维基解密事件与美国历史上的诸多泄密事件如出一辙,并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都是利用“深喉”窃取的秘密文件,都是在暗中与大众媒体联手。只不过维基解密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这个平台,外表看上去更加光鲜一些。 但是也有一个不同,那就是现在的“深喉”和阿桑奇,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而是集群行动、集体运作的“群狼”。这与以往泄密事件有很大不同。比如,维基解密在全球拥有800多名志愿者作为后盾,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还在全球注册了十几家机构。维基解密从一个松散的个人联合转变成一个严密的国际非政府组织,阿桑奇从一个超级黑客华丽转身为政治活动家。这是以往泄密人士,比如五角大楼泄密案主角丹尼尔·艾斯伯格、地下卷宗创始人约翰·扬所不能企及的。 维基解密传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超出国家控制的范围之际,技术主义开始兴起,带有政治理想的技术人员,妄图靠技术力量改变世界秩序。维基解密称:“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揭发犯罪,或使一个制度难堪,但我们视之为一项权利、一种责任。” 我有一个担心,就是在技术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旗帜之下,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正在发生着蜕变,从一个超级黑客变成一个政治活动家,从技术权威发展成为技术霸权。历史或许会证明,当这些技术主义者的光环褪去之后,结果未必会像他们所标榜的那样。可以想象一下,这帮技术主义分子的发展壮大,将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维基解密是生机勃勃的正义力量,还是威胁世界的恐怖组织?阿桑奇和他的同道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是一群“勇敢追求真相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攻击整个国际社会”的“无政府主义者”?据说,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我想,可能会破茧而出,化成美丽的蝴蝶;也可能会蜕皮而出,长成危险的毒蛇。 维基解密的创立初衷,是揭露政府和企业的丑闻,还公众以透明和真相。但目前维基解密已经有些偏离航道了,对事件的揭露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在维基解密的内部,也有过内讧的传闻,焦点之一就是是否公布阿富汗战争中的“线人”资料。一些内部人士认为应该隐匿这些资料,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全部公开了。在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掌握力和局势控制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维基解密背后的政治推手将无比可怕。 对于很多国家政府、大公司来说,维基解密就像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梦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个秘密会在什么时候被曝光。 书评(媒体评论) 阿桑奇是危险的高科技恐怖分子,美国正在研究合法拘捕他的途径。 ——美国副总统拜登 奥巴马,请向阿桑奇颁发美国最高级别的英雄勋章。 ——美国左翼自由派媒体 这个世界上我只把两个人视作英雄,一个是马丁·路德·金,一个就是你(阿桑奇)。 ——看守阿桑奇的狱警 维基解密是在唆使个人违法、泄露机密,然后和全世界分享信息,包括我们的敌人。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杰夫·莫雷尔 我们期望公民勇敢地戴上泄密者的帽子。 ——维基解密 无论阿桑奇的命运如何,他的行为和其引发的文化谁也无法阻止。阿桑奇已经制造了一台“谁也无法制止的机器”。 ——《时代周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