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孙立贤谈世界经济)》:全球性金融大海啸带给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导致经济周期出现百年一遇的“大调整”,而且,也让人类看清了自己正处在一个“自我变革”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得益者”还是“失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都会不约而同地形成一个共识:改变现状,尽快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来!
而要修正“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强化和改善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强化未来具备增长势头的产业协作关系,将是缓解金融危机对东亚国家造成的“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危机后世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趋势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回暖的步伐。只有通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使各国形成监管及结构调整的内在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孙立贤谈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至今仍然难以见底。但中国经济融入东亚经济、世界经济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全球化显现退潮迹象的今天,各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小国是选择继续开放,在市场风浪中承受痛苦并成长,还是暂时关上国门,先做好自己?大国是挟巨量经济规模之威,重新谋取规则优势,还是超越烦恼,以迅捷的改革与合作推动进一步的全球化?
《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孙立贤谈世界经济)》收录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孙立坚教授对影响欧美经济的次贷危机以及代表东亚经济模式的日本经济政策的众多评论和分析,全面解读了次贷危机、东亚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诸多重要议题。
序言VII
第一部分 次贷危机与救市政策
导言
次级债风波的影响为何是“重量级”的?
美联储为何“骑虎难下”?
谁“惯坏”了华尔街的精英们?
事到如今,美国政府能力挽狂澜吗?
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跌入可怕的“流动性陷阱”
控制“失血”比“输血”更重要!
伯南克尝到了“独立性”的苦涩
伯南克连任及其“高兴不起来”的理由
如何应对“救市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
第二部分 欧美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导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欧洲的凝聚力考验
盖特纳带来奥巴马的“中美发展战略”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奥巴马能“管好”美国的金融吗?
“政企利益的统一”是国家竞争力发挥的核心
奥巴马会理解“中国国情”、接受“中国战略”吗?
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
“对冲基金”靠“欧元区机制”的缺陷赚钱
第三部分 东亚合作与新兴市场经济
导言
东亚贸易强国为何开始争夺金融主导权?
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都是“金融脆弱性”惹的祸?
都是美国人惹的祸吗?
“两型社会”建设应该成为“东亚合作”共同的主题
日本“泡沫经济”的命运会在中国重演吗?
四个难兄难弟走在一起
第四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政策协调
导言
坦诚、务实才有共赢
信赖是基础
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带来了信心和挑战
八国集团峰会探索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后记
2008年爆发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大海啸带给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导致经济周期出现百年一遇的“大调整”,而且,也让人类看清了自己如今正处在一个“自我变革”的重要阶段。从全球化带来的“失衡结构”,到欧美金融创新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的特征,无论是 “得益者”还是“失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都会不约而同地形成一个共识:改变现状,尽快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来!
本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笔者在2007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从追踪美国“次贷风波”,到关注美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大海啸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以及救市政策可能带来的后遗症的过程中所写下的研究心得。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仅能够再次身临其境,感受刚刚过去的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金融大海啸,而且,也能够和笔者一起静下心来,再度思考“病变”的缘由,体会曾经历过上百次金融危机冲击、又从每次危机中爬起来不断向前跃进的美国,在解决这场危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与“过”。
因此,笔者写作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不断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今后也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内外危机冲击和挑战,笔者希望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部分内容之后,能够自觉地建立起危机意识,从我做起,努力监督和消除事前可能发生“病变”的一切毒素;即使事后危机突发性地降临,也能将心态调整至临危不乱、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境界。其次,处理好国家和市场、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战胜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法宝。如果读者看完这部分内容后能在这个问题上受到启发,那么,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以及国际化建设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就会自觉地去探索一系列合理而又不缺乏活力的解决方法。最后,如何处理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笔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苦思冥想的大问题之一。因为它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任何简单地认为“金融落后就需要大搞金融创新”或者“金融创新会招惹麻烦,干脆就封杀”的这类想法,都会让我们处在一个抵御危机能力十分低下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它更多的是一个反映在“主观上”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上”的问题。因此,读者阅读完之后如果也能与笔者一起去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产业空洞化”、“流动性过剩”等人为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简单地把“降息、房价下跌所造成贷款违约率上升”的现象看成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偶然事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经济所形成的技术强国和金融强国“共存”的基盘就将是稳固的,就不会出现日本、东亚危机受害国所遭遇到的那种“悲惨命运”:在迈向金融强国的道路上却让投机资本断送了自己所设计的光辉前程,甚至把过去已经打造出的经济强国的格局又拉回到了一个“经济弱国”的尴尬地步!
第一篇题为《次级债风波的影响为何是“重量级”的?》的文章,旨在告诉读者“次贷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创新驱动和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美国就是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所有在原来体系中的监管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运作模式不仅没有抑制风险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篇题为《美联储为何“骑虎难下”?》的文章,把读者又带回到了次贷危机最波澜起伏的时刻 以雷曼兄弟破产为事件的转折点,从一场美国本土的以房地产市场泡沫为导火索的“次贷危机”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作为处在风口浪尖的、身兼美国中央银行和美国金融体系监管双重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在如何尽快稳定局势以防“系统性风险”爆发,而同时又要制止“拉”美联储进来收拾残局这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出现这两个很难兼顾的任务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大而不倒”的定律还是在这场金融大海啸中得到了应验。 第三篇题为《谁“惯坏”了华尔街的精英们?》的文章,向读者阐述了华尔街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滥用金融创新的工具,上演一出“道德风险”的闹剧,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并且,受此启发,笔者对中国今后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四篇题为《事到如今,美国政府能力挽狂澜吗?》的文章,向读者解释了美国政府处理“流动性危机”方法上的经济学逻辑,以及我们从中可以汲取的经验。
第五篇题为《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跌入可怕的“流动性陷阱”》的文章,向读者提出了自2008年以来,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并对目前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目前所设计的政策体系首先应该围绕如何跨越“流动性陷阱”这一棘手的问题。
第六篇题为《控制“失血”比“输血”更重要!》的文章,向读者揭示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更要注意“钱要用在刀刃上”,无节制地增加流动性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滞胀”风险。
第七篇题为《伯南克尝到了“独立性”的苦涩》的文章,向读者描述了伯南克所恪守的解决流动性危机的“救市”理念在美国众议院挑剔的眼光面前遇到了空前的“障碍”。想要渡过难关就要非常合理地把握好政策的“度”,否则即使在美国,美联储拥有很大的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性”,但其货币政策也可能会阻力重重。这方面的经验对于中国而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周小川行长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谓难上加难。
第八篇题为《伯南克连任及其“高兴不起来”的理由》的文章,总结了伯南克的救市行动取得阶段性成功的经验。同时,笔者也指出伯南克未来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幸好我们看到伯南克本人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也给我国的央行未来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值得借鉴的操作方法。
第九篇题为《如何应对“救市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对比了金融危机所呈现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之后,笔者提出了三个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实施的应对策略,即防止流动性泛滥、增强全球协调监管的能力和打造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增长点”。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去体验一番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吧!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对世界各国的冲击可以说完全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越南金融和货币危机,到2010年爆发的南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当惊涛大浪掀起的时候,平日看似“安全行驶”的小船难以逃脱被巨浪吞噬的厄运。即使是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如果没有事前筑起高高的防洪坝,也照样避免不了洪水泛滥所带来的灾难。在这场金融大海啸面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首当其冲地受到了重创;昔日欧元区的雄风也在欧美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去杠杆化”的行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中大打折扣;中国虽然远离“最危险的地带”,但是对外依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让我们无法幸免。如果不是政府力挽狂澜,那么今天中国出口、外商投资的急剧萎缩所带来的中国本土企业投资热情和金融机构赢利能力的下降,也足以让中国经济同样经历欧美发达国家所遭遇到的苦难。
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展示出经济全球化环境中这场金融大海啸的凶猛和由此带来的“小国的痛苦”及“大国的烦恼”,笔者把自己平日相关的研究及成果分成了四个形式上独立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话题”。
首先,在第一部分关于“次贷危机与救市政策”的话题中,笔者告诉读者,危机的根源是在缺乏全球统一的有效的金融监管情况下华尔街金融创新工具被滥用。至于很多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而是认为这种“失衡”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笔者对美国政府防治因为流动性恐慌而造成经济硬着陆风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政策给予了较高的政策评价。但同时笔者也认为这种符合“美国利益”的做法可能会严重伤及持有美国国债最多和长期依靠出口导向立国的“中国利益”这一严峻的事实。
其次,在第二部分关于“欧美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话题中,笔者阐述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让世界各国看到了自己发展模式上“软肋”。同时笔者也指出各国做好自己国家的“结构调整”就是对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低谷的一种最重要的贡献。为此,笔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应该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是应该努力去探索未来带动世界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
再次,在第三部分关于“东亚合作与新兴市场经济”的话题中,笔者提出了修正“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强化和改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尤其是对于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坚持制造业立国的东亚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金融脆弱性”的缺陷,因此,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强化未来具备增长势头的产业协作关系将是缓解危机对东亚国家所造成的“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东亚合作的独特性,笔者也对“金砖四国” 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区域合作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政策协调”的话题中,笔者在强调改革美元霸权地位必要性的基础上,也指出了目前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艰难性。通过对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跟踪研究,笔者向读者展示了利益不尽相同的各国首脑为何在“本国结构调整”和“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上率先达成了共识,而在新能源等代表未来财富创造模式的问题上却迟迟不能形成合力的内在“博弈机制”。
这本书除了笔者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深度剖析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用笔者近年来在海外与同行或业界的朋友频繁的交流机会,吸取了很多“世界看中国”、“外国看世界”的不同声音。这能弥补国内对一些全球共同关心的经济重大问题,由于自身信息不足或认识偏差所造成的分析不到位或针对国外的一些偏激的质疑“答非所问”的缺陷。如果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真正意识到“全球化是中国经济的福星”、“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那么,这就是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最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