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的这本《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84(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乔治·奥威尔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威尔的这本《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内容推荐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小说,与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该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65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该书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英国《卫报》“人生必读的100本书”、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并被多个国家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书中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新语”、“双重思想”、“老大哥”、“停止犯罪”等已被收进权威英文词典,由作者的姓氏也衍生出“奥威尔式”、“奥威尔主义”这样的通用词汇,并且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此外,该书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音乐剧和网络版连环漫画。 在《1984》里,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本书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试读章节 正当温斯顿把手放到门把上时,他发现桌上的日记本没合上。上面满是“打倒老大哥”的字样,字体大得从房间的另一头都能看清。做这样的蠢事真是难以想象。但是,即使在恐慌中他依然能够想起:自己不愿在油墨未干的情况下合上本子,以免弄脏乳白色的页面。 他吸了一口气,把门打开。全身顿时流过一股放松的暖流。一个面无血色、面容憔悴的妇女站在门口,头发稀疏、满脸皱纹。 她用一种低沉而哀怨的声音说道:“哦,同志,我听见你回来了。你能不能过来看看我们家厨房里的水池?水池给堵了……” 这是帕森斯太太,同楼的一个邻居的妻子。(“太太”这个称呼遭到党的批判——对于任何人,你都应该称呼“同志”——但是对有些女性,你会本能地叫她们“太太”。)帕森斯太太大约三十岁,但是其外表显得苍老得多。你会觉得她脸上的皱纹里带着灰尘。温斯顿跟着她穿过走廊。这些业余的修理工作几乎天天都有,真让人厌烦。胜利大厦里的公寓都很陈旧,大约修建于1930年左右,现在几乎要分崩离析了。天花板和墙壁上不断有灰泥落下,每次结霜水管都要爆裂,每次下雪屋顶就漏,暖气如果没有因为节约而完全关闭,也通常只有半开。除了你能够自己动手完成的维修工作,其余的必须得到高高在上的委员会的通过,因此即使是修补一块窗户玻璃,也要拖延两年的时间。 帕森斯太太含糊不清地说:“当然,麻烦你是因为汤姆不在家。” 帕森斯家的公寓比温斯顿的更大,有一种不同的阴暗气氛。任何东西都有一种被损毁、被打破的感觉,仿佛这个地方刚刚被一群凶狠的野兽糟蹋了一般。地板上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用品——曲棍球棍、拳击手套、一个瘪了气的足球、一条带有汗渍的短裤往外翻着,桌面上摆着一堆脏碗碟和折了角的练习本。墙上挂着青年团和少年侦察队的红色旗帜,以及老大哥的巨幅画像。房间里弥漫着整幢楼常有的煮白菜味,但是这种味道间夹杂着一种更加刺鼻的汗臭味——你一闻就知道发出这股汗味的人目前不在现场,但是很难说清楚究竟如何能够知道这点。另外一个房间里,有个人正用一只蜂巢和一张卫生纸吹着调子,努力与屏幕上的军乐保持一致。 “那是我的孩子们,”帕森斯太太朝着门有点担心地看了一眼,说,“他们今天还没有出门。当然……” 她有个话说一半就此打住的习惯。厨房水池里的水几乎满得溢出,肮脏而发绿,比白菜味还难闻得多。温斯顿蹲下身,检查水管拐弯处的接头。他讨厌用手来做这些事情,他也讨厌蹲下身体,这总使他开始咳嗽。帕森斯太太帮不上忙,只好在边上看着。 “当然,如果汤姆在家的话,他一下子就能修好,”她说道,“他喜欢做这类事情。他的手一向很灵巧,很会干这类的活。” 帕森斯是温斯顿在真理部的同事。他身体肥胖,脑袋愚蠢,却极其活跃——他是党的盲目而忠诚的追随者,而想要维持党的稳定性正是需要依靠这类人士,在这方面他们甚至比思想警察更重要。他三十五岁,刚刚才依依不舍地脱离青年团,在进入青年团之前,他曾经超出法定年龄在少年侦查队多待了一年。在真理部,他担任某个低级职位,不需要使用什么智能,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是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及其他所有团体远足、自发示威、节约活动和一般性自愿活动等各种组织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物。他会在抽着烟斗的当儿,平静而得意地告诉你,在过去四年中,他每晚必到社区中心出席相关活动。无论他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一股刺鼻的汗臭味,这是他紧张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明证,即使他本人已经离开,这股汗臭仍然留着。 “你有扳手吗?”温斯顿摆弄着水管转弯处的螺帽问道。 “扳手,”帕森斯太太说道,立刻没了主见,“我不知道,我想,大概孩子们……” 孩子们跑入客厅,带来了靴子的踩踏声,以及把蜂巢当喇叭吹的吵闹声。帕森斯太太拿来扳手。温斯顿把水放出来,厌烦地将堵在水管里的一簇头发取出。他用水龙头流出的冷水把手尽可能地洗干净,然后回到另一个房间里。 “举起手来!”一个粗鲁的声音喊道。 一个外表俊俏、面容凶狠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举着一把玩具自动手枪来恐吓他,而他的妹妹,大约比他小两岁,手里拿着一根木头,摆出与哥哥相似的动作。两人皆身穿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少年侦查队的制服。温斯顿将双手举过头顶,感到忐忑不安,男孩的态度如此凶恶,仿佛并非完全是个游戏。 “你这个叛徒!”男孩喊道,“你是思想犯!欧亚特务!我要枪毙你,我要除掉你,我要把你送去盐矿做苦役!” 突然间,两个孩子一道在他身边跳来跳去,喊着“叛徒”和“思想犯”。小女孩每个动作都模仿哥哥。这还真有点怕人,如今嬉闹中的幼虎终将长成吃人的猛兽。男孩的眼神精明而凶狠,带着明显的拳打脚踢温斯顿的欲望,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几乎大得足以做到这点。温斯顿心想,还好他手里举着的并非真的手枪。 帕森斯太太的目光紧张地在温斯顿和孩子身上来回转移。由于客厅的光线较亮,他饶有兴趣地发现她脸上的皱纹间的确堆着灰尘。 “他们真调皮,”她说道,“他们没能去看绞刑,很失望,所以才会这么做。我太忙了,没法带他们去,汤姆在上班,也没法及时回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去看绞刑?”男孩大声地问道。 “要看绞刑!要看绞刑!”小女孩一边叫道,一边依然蹦蹦跳跳。 温斯顿想起,一些被判了战争罪的欧亚囚犯将于当天晚上在公园里被施以绞刑。这种事情大约一个月发生一次,总能吸引大量观众。孩子们总是吵闹着要大人带自己去看。他向帕森斯太太道别,向自家的门走去。但是他在走廊里还没有走上六步,脖子后面就被某个东西击中,一阵剧痛。这就好像有人把烧红的铁线戳到他的肉里一般。他转过身来,恰好看到帕森斯太太将儿子拖入门内,而男孩正将一个弹弓放入口袋。P20-23 序言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小说,与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以4年创作《1Q84》向本书致敬。作者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良心、欧洲的鲁迅、“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和“天才的梦魇者”。奥威尔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190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少年时代,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1921年远走缅甸,加入帝国警察部队,非常同情当时殖民地的人民,最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职。1927年回到欧洲,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因重伤返回英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威尔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并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多年的肺病,年仅47岁。主要作品有《动物庄园》、《1984》、《绞刑》、《缅甸岁月》、《猎象记》、《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卡特洛尼亚致敬》、《置身鱼腹》和《我为何写作》等。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在西班牙内战与“二战”中的苦痛经历,使他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答专制和极权主义。在他的作品中,《1984》与《动物庄园》影响最大,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等词汇成为通用词汇而广泛使用。“奥成尔风格”也成为一种生活、文学和语言的代名词。 在《1984》里,奥威尔向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由极权统治的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都将被毁掉记录,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权权主义恶性发展的语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本书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该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成65种语吉,全球总销超过5000万册,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该书曾入选美国哦《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英国《卫报》“人生必读的100本书”、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并被多个国家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书中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新语”、“双重思想”、“老大哥”、“停止犯罪”等已被收进权威英文词典。此外,该书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音乐剧和网络版连环漫画。 书评(媒体评论) 《1984》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展现出不可磨灭的才华,令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望其项背。对时代来说,它仿佛毒药瓶上的一枚标签。 ——《纽约先驱论坛报》 乔治·奥威尔的遗世杰作……是了解现代历史不可或缺而又引人人胜的一本书。 ——《纽约书评》 乔治·奥威尔就极权主义危险发出的警告,给他的同时代人和未来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的书名和其中创造的很多新词,比如“新语”,都成了现代政治中丑恶现象的代名词。 ——《韦氏文学百科词典》 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奥威尔:一是“圣徒”,指这个人;一是“先知”,因为他写出了《动物农场》和《1984》。 ——中国著名学者止庵 所有英国作家中最受爱戴的一位。 ——英国作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杰作,对现代历史令人着迷而不可或缺的理解。 ——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里·阿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