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野人--人类文明的镜像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聂建睿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的起首语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今的大多历史学家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野人:人类文明的镜像》的作者聂建睿却不同意这一观点。在本书中,他为历史学确立了“新”的起源,并对历史进行了重新划分,最后还得出结论:当今的历史学很大程度上已经迷失了方向,这导致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诸如轶事化和演义化等去学术性的特征。

内容推荐

《野人:人类文明的镜像》所说的“野人”,并非神农架野人一类高等灵长目动物,而是作者聂建睿所拟想的一种虚构的智慧生物,即人类灭亡之后重新野化并开启新一轮进化的物种。《野人:人类文明的镜像》书名清楚表明,其中所写,无一不是在镜照人类文明演进的斑斑历程。在书里,作者摒弃了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观,而认为历史就像一条一往无前的大江,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其主角——人类或者野人——也由许许多多小的族群逐渐融合成一些大的民族。为此,他为历史确立了“新”的起源,并对之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划分,从而将现代人类学与传统历史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录

自序:跟分分合合的历史观说再见

第一章 野人

 第一节 野人的由来

 第二节 野人的快乐

 第三节 野人的抉择

 第四节 野人的分析

 小结

第二章 队群

 第一节 寻食的野人

 第二节 棚居的野人

 第三节 迁徙的野人

 第四节 自由的野人

 小结

第三章 村社

 第一节 产食的野人

 第二节 村居的野人

 第三节 泛巫的野人

 第四节 竞赛的野人

 小结

第四章 部落

 第一节 裂变的野人

 第二节 库拉的野人

 第三节 恐怖的野人

 第四节 依附的野人

 小结

第五章 城邦

 第一节 筑城的野人

 第二节 蓄奴的野人

 第三节 英雄的野人

 第四节 敬神的野人

 小结

第六章 王国

 第一节 神样的野人

 第二节 治水的野人

 第三节 残暴的野人

 第四节 信教的野人

 小结

第七章 诸侯列国

 第一节 分封的野人

 第二节 拓荒的野人

 第三节 混战的野人

 第四节 争鸣的野人

 小结

第八章 君主国

 第一节 称朕的野人

 第二节 官僚的野人

 第三节 封建的野人

 第四节 革命的野人

试读章节

野人,是重新野化了的人类。曾经那么辉煌、那么璀璨的人类文明烟消云散之后,一转眼时间已差不多过去十万年了。现在,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随着植物和藻类长期的吸收与循环慢慢地埋到地底的冻土里,又或者沉淀到深海里形成冰冻甲烷。于是,地球的大气又逐渐回复到清澈、透明的状态,超强台风和低温雪暴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小。终于,似乎无处不在的冰川也显出开始撤退的迹象了,虽然它的撤退是那么的不情愿和反反复复。而就在冰川撤退的地方,长出了森林,现出了河谷,野人就在这些森林与河谷中过着无知识、无追求,但也无贪欲的生活。不过,在介绍野人之前,还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野人的祖先——人类是怎么走向终结的吧。因为,人类的终结,也就是野人的发端呢。

其实,毁灭的根源早在文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种下,那就是人类的家国情结。所有互相爱恋的人组成了家,所有互相认同的人组成了国。人类在家里面寻找幸福,在国里面追求权势,从一开始到最后,为此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失败的那些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放下,成功的那些人却立刻就要抢过来,从来不懂得适可而止。于是真正的妥协难以达成,有的只是相互竞争,至死方休,殊不知这种斗争已经令整个人类走到了悬崖的边缘。然而,要想放弃家国的情结又岂是那么容易!这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或者道德呼吁所能够解决,而是由人类社会的族群结构所决定了的。族群结构就好像一个棋盘,个人就像棋子一样,在里面打拼争胜,但无论是输是赢,总是要按照棋盘的格式去行动。而对于人类的大多数而言,他们的心态与倾向并非经由深刻的思考而产生,相反地却是决定于日常的行为习惯。既然家和国是人类个体赖以生存、争胜以及繁殖后代-的客观保证,那么为了实现与别人的包容而呼吁人们放弃自身的家国利益岂不是难上加难?在这方面说句老实话,人类做得已经很不错了。从把邻村的人抓来吃掉,到不同部落的人在一个国王的领导下共同战斗,甚至到了最后还建立起民族国家,相隔千里之遥的人彼此之间能够互相认同、互相援助,这就是人类包容的心态随着社会结构的提升而提升的表现。可惜,提升了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对资源更多的消耗以及拥有更加致命的杀伤性武器的基础之上。于是便出现了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提升的社会结构终于也提升了人们的包容心,从而打破了家国情结对人类心灵的局限,使对资源的更多消耗和拥有更多杀伤性武器不再成为绝对的必要,于是形势便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二种可能是提升的社会结构加强了人们对消耗更多资源和拥有更多杀伤性武器的依赖,认为这是族群富强和安全的保证,从而更加固执于家国情结,与外界的斗争也毫不妥协,于是形势便只有向坏的方向发展。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人类选择的是第二条道路。

最后一幕是如此拉开的,一开始是新旧两个超级大国联同各自的盟友之间发生了戗争。老旧的超级大国仗着在战争机器上的这最后一点优势想延续过去美好的生活,而新兴的超级大国不想继续受人掣肘,以为单凭最多的物质产出就能号令天下。本来这也很正常,人类历史上不知已经发生过多少次这样的战争了。可现在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如此的高度,交战的-双方各自拥有一二十亿的人口,并且都拥有能毁灭人类好几次的核子武器。这场战争足足打了三十年还没有结束,因为现在争的不是一国一地的统治权,而是整个地球的统治权,所以毫无转折的余地。虽然大家因为害怕对方的报复,开始时都不敢使用那些足以毁天灭地的核子武器,但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支持之下,大范围且持久的常规战争依然残酷得令人难以想象。几十、几百万的士兵在战场上死去,然后是数以千万计的平民因为饥饿、瘟疫以及波及的战火等原因丧失了生命。不过比起人数达到数十亿的自身种族能够在地球上一代一代地生存下去并且处于统治地位的虚幻憧憬,这又算得了什么。本来在和平年代够用几百年的石油资源在战争开始后的二十年就消耗殆尽了,其他物资也极度短缺,失去理性的人民尤其是军人不再信任文人的政府以及国会,发动政变掌握了政权。他们强迫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冒险,大规模开采深海的冰冻甲烷来代替石油,考虑的不再是工程的可行性以及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而是出于军事和民粹主义的需要。然而冒险功亏一篑,被扰动而失压的深海甲烷喷涌而出,形成巨大的气柱和火球,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了三倍。由此带来温室效应的失控使人类终于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超级台风和低温雪暴,虽然仅仅是开始,但对本已筋疲力尽的交战双方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终于,在绝望与疯狂的驱使之下,其中一方的军事独裁者发出了核攻击的指令。

核战争之后,人类存活下来的还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从差不多一百亿变回了几千万这么一个数量级。本来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能够好好地休养生息,人类还是很有希望。但是战争中开启的潘多拉宝盒以及之前数百年间对化石燃料无节制的使用已经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大超过了临界值,新的冰河时期开始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把人类重建蒙园的希望摧毁。中间有那么几十年的时间,气候稍微平静了一些,幸存下来的数百万人类自发组织起来,发了疯似的在一切能够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一些速生的树木,等长大之后砍掉深埋起来,又种上另一批,企图以此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惜好景不长,不知是因为哪个地方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还是这本来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开的最后一个玩笑,气候平静的时期一去不复返,狂风和雪暴又一次席卷了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而且比以前更加频繁,直到陆地到处被几百米、上千米的冰雪所覆盖。人类终于到了要考虑怎样保存曾经取得过的文明成就的时候了。

P1-4

序言

跟分分合合的历史观说再见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几句《三国演义》的起首语原不过是说书人拿来吓唬堂下闹哄哄的听众时用的,想不到几百年这么传说下来,竟成了中国大众对于历史的基本认识之一,岂不呜呼哀哉?其实让我说呀,天下大势从来就是合大于分,而人类历史就像一条滚滚东去的大江,虽然从某些段落看是充满了反复,但放在整个宏观视野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毕竟抵挡不了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融合在一起,不断向更高阶段迈进这么一个趋势。

为了支持上述观点,同时也是受到某种机缘的牵引,我鼓起一个平常读书人本不应该有的极大勇气,把历史重新梳理了一遍,希望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我为历史学确立了“新”的起源。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并没有真正的起源,从几具一两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一下子跳跃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然后就到了有文字记载的阶段,已经是封建社会的前夕甚至是早期了。这样一种历史叙述的方式即使是按传统的划分方法也是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极大地简略过去了,未免让人产生一古代历史就是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错觉。上面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种历史观概括的写照。然而实际上人类的早期历史并非如此模糊,从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对美洲和非洲原始森林中“野蛮”人群的造访,到现代人类学者对澳洲及非洲等地部落社会的田野考察,都为我们揭示了一幅幅早期人类历史的鲜活画面:那就是从采摘和捕猎的寻食者人群到以畜牧和园圃农业为生的产食者村社,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毋庸置疑的起源。但为什么如此清晰的一个起源没有被融合进广为流传的历史著作中呢?那是因为缺乏一条把它和后期社会联结在一起的脉络。中国的情况就不用说了,大多数学者以在故纸堆中寻出一字半句作为研究和立论的主要方式。即便是在国外,大抵也是对人类学抱一种猎奇的态度,反过来又缺乏中国人那种把历史当作学问之第一要务的精神。而我的书对此缺陷进行了弥补,它把历史的起源建立在寻食者队群和产食禽者村社之上,又一直向下延伸直至我们更为熟悉的阶段,从而使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其次,我对历史重新进行了划分。传统的历史划分跨度太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只三步就概括了人类古代历史的全部过程。同时这样的概括还不是建立在某种具体的标准之上:所谓原始社会就是生产力极其低下,实行初级的共产主义;奴隶社会是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并且还存在人殉等野蛮现象;而封建社会则是封建特权肆虐,小农和农奴的处境每况愈下。如此空泛的见解不仅存在于中国大陆,比如香港的电视台,它的主持人在说一些文史类节目时所持的也是类似的观点,至于外国一些畅销历史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传到中国来的,也净是些大国势力消长的老生常谈,并无令人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于是我就想,难道不能有更细致一点的划分方式,让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当代一些和我们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的时候更加容易把握吗?您看,像部落、城邦、王国这样一些名词其实大家都是熟知的,也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留下辉煌的印记,但它们在传统的历史划分当中都没有单独成章,而是被归入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成为特色不甚鲜明的组成部分a因此在我的书里面,古代历史被“编排”成队群、村社、部落、城邦、王国、诸侯列国和君主国等七个阶段,分别从生产技术的提高、族群结构的升级、信仰模式的改变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希望给读者造成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印象。

当然,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也懂得以自身浅薄的知识和阅历硬要把上面这些探索性的东西渲染得像真的一样不仅过于自大,也十分危险。所以我把本书的主角设定为一种虚构的智慧生物——野人,即人类灭亡之后重新野化并开启新一轮进化的物种。如此一来我便拥有相对自由的写作空间,然后把这些年来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尽量充实进去,从而形成本书的写作方式。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今的历史学很大程度上已经迷失了方向,这导致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诸如轶事化和演义化等去学术性的特征。因为正如上面所说,历史向来是国人学问之第一要务。从孔子著《春秋》,到司马迁写《史记》,然后历朝历代也都把修史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到今都是从历史兴衰的记载当中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然而仅靠固守这样的传统今天已经不足够了!中国已经从一个封闭的宗法式国家逐渐转变成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大国,如果学界还像过去那样,以探讨如何培养道德高尚的官僚以及如何达至良好吏治为最高目标,而不去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不以思考社会变迁、族群融合为己任,那中国要么回到故步自封的老路,要么被世界所抛弃。而我这本书虽然仅是一家之言,但它所做的正是抛开朝代兴衰,关注发展潮流这么一次历史学的新尝试。我希望它的出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社会掀起一轮新的头脑风暴,把这阵子日益浮夸而庸俗的风气冲淡一些,这就是一个读书人能为世间作出的最大贡献了。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贺圣遂社长以及宋文涛老师。要不是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包容,我的这么一堆文稿说不定还躺在某个角落里,看着日渐堆积的灰尘无言叹息呢。现在它们终于变成了印刷的文字摆在大家的面前,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在历史学的课堂里待得太久的学生,在聆听了许多老师的讲课之后偶尔插了一下嘴,如此而已。大家不会介意罢。

聂建睿

2010年6月27日

写于广东省佛山市家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