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项目、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林颂英编著的《七星瓢虫棉田大战》为其中一册,收录有:《小兔的春装》、《种子旅行家》、《松鼠在森林里播种》、《犀鸟造房子》、《小猪当广告明星》、《外星球掉下的巧克力》、《“土狗子”被捕记》、《鮟鱇鱼的圈套》、《比本领》等数十篇科学童话故事。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七星瓢虫棉田大战》是“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之一,由林颂英编著。
《七星瓢虫棉田大战》中的科学童话作品,有的入选《语文》课本,有的被海外报刊选载,有的还制作成动画和音频,有的是获奖作品。科学童话融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小读者在愉快阅读的中,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滋养,有利于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激发起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比本领
蜗牛和乌龟,都是爬得慢腾腾的,又都是背着甲壳儿的家伙。别看他们这个模样儿,还真有一股傲慢劲儿哩!
无巧不成书。一天,蜗牛和乌龟在路上碰见了,一个夸自己有能耐,一个夸自己有本领,谁也不肯相让。说到后来,决定比本领。
先比第一套本领:赛跑。
“你别以为我爬得慢!有一次,我和兔子赛跑,兔子撒开四条腿,又蹦又跳,我慢腾腾地爬,比赛结果,我获得第一名呢!”乌龟对蜗牛说。
蜗牛扭着身子爬过去,笑着说:
“哈哈!别开玩笑啰。‘龟兔赛跑’是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太骄傲而失败了,这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你就当真啦!最近,西班牙举行了一次世界蜗牛田径锦标赛,世界各国有300只蜗牛参加比赛,我以6分钟爬完148厘米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一名,拿到一块金牌哩!”
乌龟服输了。
再比第二套本领:耐饥。
乌龟把尾巴和四肢,一古脑儿缩进壳里,对蜗牛说:
“我这样不吃不喝,饿上两年都不会死。你行吗?”
蜗牛昂着头,神气地说:
“世界上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英国人,从埃及带回两只蜗牛,他把它们粘在木板上,放在标本室里展览。四年以后,两只蜗牛还好好儿的活着呐。”蜗牛骄傲地竖起两根触角,“你瞧,我们有多么惊人的耐饥能力啊!”
乌龟比不过蜗牛,气得两只眼睛瞪得很大很大。
乌龟只得和蜗牛比第三套本领:耐渴。
“如果老是晴天,不下雨,你吃得消吗?嘿嘿,我有个甲壳儿,把身体缩进去,身体里的水分不会散失,两年来怕渴!”乌龟说。
蜗牛慢慢地爬到乌龟面前。“你瞧瞧我脊背上的甲壳儿!”蜗牛也把身体缩进去,对乌龟说:
“我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生活,但是,遇到干燥的天气或冬眠时期,我只要把身体全部缩进去,身体就会分泌出一种黏质,把甲壳的洞口给封闭起来,这样,可以减少身体里水分的消耗,我能三四年不喝水,都不怕渴!”
乌龟认输了。他们分手的时候,乌龟一边慢慢地爬着,一边真心诚意地说:“蜗牛老弟,你真行!我算服了你啦!”
不怕渴
老是晴天,晴天,太阳高高悬挂着,泥土都快龟裂了。
牵牛花的叶子有点蔫了。鸡冠花口渴极了,耷拉着脑袋,有点垂头丧气的样子。唉,大伙儿都好像在打瞌睡似的,没精打采。
如果下一场透雨该有多好哇!
天上飘过一片云彩,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一丝雨点都没掉下来。
鸡冠花微微睁开眼睛,看见花盆里的仙人球,挺着腰板,神气十足,他那碧绿的球茎上,绽开了鲜艳的红花儿。难道他就不怕太阳晒?
“鸡冠花妹妹,打起精神吧!”仙人球乐呵呵地说。
鸡冠花还是那么愁眉苦脸的样儿说:“不下雨,没一滴水喝,受不了啦!”
“也难怪呀,这天气太干燥啦。”仙人球说,“不过,我的老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为了生存,我的球茎逐渐变得肥厚多肉,里面能贮藏大量的水分。叶子也退化了,变成了针芒一样的刺,可以避免水分有太多的蒸发。结果就不怕晒,不怕干啦。”
“哎,我也是不怕干的呀!人们给我起个外号叫‘死不了’。你看,我生长在田野里、小路旁,也在花盆里安家,开着各种颜色的小花,细细的玉质叶子,贮藏着大量的水分,太阳越晒花儿越娇艳。所以,又有人给我取个漂亮的名字,叫‘太阳花’。”太阳花自豪地大声说。
鸡冠花斜眼一看,啊!真的,太阳花的叶子细细的,嫩嫩的,像含着一包绿汁。他那粉红的、鹅黄的、紫色的小花鲜艳极了。真是不怕晒啊。
在瓦房顶上,一棵宝塔样的小草傲然挺立着。他听着听着,不由朗朗地笑起来:“太阳花,我和你也是一样的啊!我叫‘瓦松’。我生长在环境恶劣的瓦房顶上,我的叶子也是肉质的,只要一下雨,我就拼命吸取水分,在叶子里贮存起来,实在没有水的时候再用,因此我就不怕渴啦!”
爬在篱笆上的牵牛花,默默地听着,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不怕渴的花草。
太阳忽然隐没在云层里,天色阴沉下来,好久,好久,掉下一丝丝的雨点儿。
鸡冠花高兴地喊叫起来:“下雨啦!”
雨,果真越下越大,哗啦哗啦,一场透雨,泥土被雨水冲出一条小沟。牵牛花和鸡冠花快活地抬起头来,让雨水痛痛快快地浇淋了一番。仙人球、太阳花和瓦松呢,拼命地让根须吸收水分,吃饱喝足,好不舒畅。
第二天,天蒙蒙亮,高高地挂在篱笆梢上的牵牛花,又张开“小喇叭”,打开话匣子,跟大伙儿叽叽咕咕地“唠叨”起来啦。
P27-32
我国的白话文自然科学知识童话(以下简称“科学童话”),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l期上,刊登了陈衡哲写的科学童话《小雨点》。这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白话文科学童话作品之一。
1936年至1937年,《中学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我国科学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士其写的《菌儿自传》。这是我国第一部中篇科学童话,也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
从1920年到1949年,我国从事科学童话创作的作家有陈衡哲、韩襄、贺宜、吕梦周、董纯才、高士其、郭以实、何公超、金近、施雁冰等。其中尤以董纯才创作的《凤蝶外传》和《狐狸夫妇历险记》最为著名,被人誉为中国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先后发出了“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科学童话创作犹如注射了兴奋剂,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座谈会、科普创作座谈会,更多的科学家和作家投身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从事科学童话写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发表科学童话的阵地遍地开花,中央及各省市的科技报刊纷纷刊登科学童话,《我们爱科学》、《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儿童时代》等杂志,还专门辟出专栏。更有影响的是,《人民日报》、《新观察》都开始注意和提倡科学童话创作,先后发表了老作家袁静等写的科学童话。
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作者的视野开阔了,跳出了从生物世界撷取题材的小圈子,开始注意到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电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基础科学和新科技知识方面的题材,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代科学童话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这些科学童话,不但传播了科学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也对广大读者进行了心灵美的教育。
科学童话具有双重魅力。它是童话,充满幻想,十分迷人;它又传播科学,给人智慧,十分诱人。孩子们读了它,就如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说的那样:“会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一种力图窥探物质世界奥秘的意志;他会逐渐学会观察他周围的丰富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思索、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人。”
我们将近百年来我国原创科学童话的精品力作选人这部丛书中,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祝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更加兴旺!
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高端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