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采桑小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稼句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采桑小集》是王稼句先生最新写作的文化随笔辑录。收录的文章多涉及乡土风物和江南文化风俗,如苏州耍货、泥美人、虎丘中秋夜、吴门灯饰、春画渊薮等等。本书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王稼句是苏州人,作家、学者、藏书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并在乡邦文献和文化整理中用功颇深。著述六十多种,以文化随笔为多,有《谈书小笺》、《煎药小品》、《秋水夜读》、《看书琐记》、《看书琐记二集》、《看云小集》、《听橹小集》等。平素关心乡梓琐碎,有《苏州山水》、《姑苏食话》、《吴门四家》、《吴门烟花》、《三生花草梦苏州》、《一时人物风尘外》、《追忆》等,另校点、纂辑《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园林历代文钞》、《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古新郭文钞》、《古保圣寺》等乡邦文献。这本《采桑小集》就是他的作品,收录文化随笔20篇。

《采桑小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目录

题记

吴下清风

荷花荡往事

洗马

苏州耍货

吴儿戏具诗

卖痴呆

卢彬士与碗莲

泥美人

捏相补谈

虎丘中秋夜

专诸巷里顾二娘

芭蕉扇

西洋景琐谈

吴门灯市

说仿单

春画渊薮

孙家眼镜

孙云球与万花筒

蓑衣饼

桃花坞里

后记

试读章节

洗马

“文革”初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改名热,道路改名,商店改名,医院改名,学校改名,甚至还有人易名改姓,这样去改,无非是紧跟形势,砸烂封资修,提倡革命化。苏州自然也不例外,就说说改路名的事。观前街改东方红大街,石路改工农兵大街,养育巷改遵义路,卫前街、府前街、道前街、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一并改为红旗路,其他还有长征、韶山、延安、井岗山、东风、火炬、战斗、烽火等等,至今已不能一一悉记,总之一夜之间,就红彤彤的一片了。当时“破旧立新”是个时髦词儿,自然是要用上的,一条巷就改名“立新巷”,毫无问题,另一条巷拟改名“破旧巷”,想不到住在巷里的革命群众不答应,怎么能既破又旧呢,都不同意改,结果不了了之。前些年见到一张当时印的苏州市区地图,都是已改过的革命路名,真是非常珍贵,如果以后筹建“文革”博物馆,也不应该将这样的小东西给遗忘了。

苏州有一条小巷却不曾改名,因为它叫王洗马巷,在当时的革命群众看来,这条巷里曾经住过一位王姓的洗马人,洗马的事总是下人一等,属于劳动人民,应该区别对待,因此巷名也就不改了。

他们自然不知道,洗马是官名,况且还是不小的官呢。追溯起来,也有故事可说。洗马原本的意思是先马、前马,即是在马前引导之人,最早被记载的是越王勾践,夫椒之战,越军大败,勾践和范蠡作为人质被拘留吴国,《国语?越语上》说,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韦昭注:“前马,前驱在马前也。”《韩非子?喻老》也说:“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车驾出行,前拥后呼,在当时也是一种制度。《荀子?正论》说,天子出门,“诸侯持轮挟舆先马”。杨倞注:“挟舆在车之左右也,先马导马也。或持轮者,或挟舆者,或先马者。”贾谊《新书?春秋》说:“楚怀王心矜好高人,无道而欲有伯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人君,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周、召、毕、陈、滕、薛、卫、中山之君皆象使随而趋。诸侯闻之,以为不宜,故兴师而伐之。”可见由洗马作前导,乃是身份的象征。

秦始置洗马一职,汉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但后世皆作洗马,为太子侍从,略同谒者之掌。东汉时员额十六人,晋时改为八人,兼掌图籍,至南朝齐时只设一人。至梁时名为典经局洗马,掌文翰,职务与汉时洗马不同,员额八人,取甲族中有才名者任之。北齐时设典经坊洗马两人。隋唐以司经局为春坊六局之一,司经局洗马为专掌书籍之官。直至清代不改,司经局洗马属詹事府,员额两人,满汉各一人,为从五品官。翰林院编修、检讨之升迁,第一步为赞善,次为中允,再升则就是洗马、庶子。因为都属于左右春坊,故升迁者称为开坊。翰林官开坊以后,多数皆能坐致卿贰,因此洗马是个重要的阶梯,翰林们无不以此为盼。

王洗马巷里的王洗马,不知何许人也,这个巷名,正德《姑苏志》已有著录,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却未曾提及。偶读范广宪《吴门坊巷待輶吟》,卷三《王洗马巷》咏道:“几回游衍得吟情,细雨斜阳笠屐行。不见当年王洗马,愔愔巷陌悄车声。”自注:“在中街路花驳岸对,宋王竟故宅,因名。”这王竟又是谁呢,一时也查询不得,待以后再慢慢梳爬吧。

褚人穫《坚瓠甲集》卷二记了明代两个洗马的笑话。

一、“刘定之(升)洗马,朝遇少司马王伟,王戏之曰:‘太仆马多,洗马须一一洗之。’刘笑曰:‘何止太仆,诸司马不洁,我亦当洗。”

二、“杨文懿公(守陈)以洗马乞假,行次一驿,其丞不知为何官也,坐而抗礼,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俄一御史至,则公门人,跪而起居,丞恐,百态乞怜,公卒不较。”  第一个笑话,以职官名称相调侃,明代并无司马之职,别称兵部尚书为司马,侍郎则称少司马,王伟景泰间任兵部右侍郎,故称少司马,而太仆寺掌牧马政令,故有“太仆马多”之说。第二个笑话,说明洗马这个职官未必人人知道,即使迎来送往的驿丞也不知道,王洗马巷不改名,固然有它悠久的群众基础。

我又想起一件事来,某日去看一座清代宅院,砖雕门楼很是精致,可惜兜肚和锦袱里的戏文故事有点残缺,凡骑马的头像都没有了,但那牵马的却一点无损。原来,“文革”时破四旧,骑马的不是官僚就是地主,就将他们的头敲碎了,牵马的那一定是仆人,属于劳动人民,即使还在牵马,也不去动他了。

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P34-38

序言

早年住在书院巷老屋里,东窗下就是邻家的后园,有一株老桑树,春来翠青欲滴,至夏间枝叶繁茂,给我带来一树浓阴。四五月里,街坊里的小伙伴都养“蚕宝宝”,但近处桑树很少,大家就结伴去那人家讨桑叶,敲门而入,主人笑呵呵地领到园中,操起系着钩子的竹竿,踮起脚来,朝着那枝梢上爬去,桑叶就一簇簇落了下来,捧着回家,“蚕宝宝”吃不了,就拿浸湿了的毛巾将桑叶裹起来,那可供养好几天呢。

中学时下乡劳动,才见到大片的桑树,已忘了是什么季节,桑畦绿油油的一片,却也没见到采桑的人儿。当夕阳西下,远处村落里飘起缕缕炊烟,田埂上有人骑车缓缓而过,桑树丛中,只有偶而飞落的麻雀,吱吱喳喳,田塍间显得格外静谧了。那地方正是太湖东岸,乃自古有名的丝绸之乡,旧志上说:“植桑者益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通计一邑无虑数十万株。”那还是乾隆朝的事,当我看到这大片桑树的时候,已过了两百多年,当地乡镇工业已经兴起,不少是丝绸厂,需要的桑树应该更多了。“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蚕桑业就这样滋润了一方水土,也滋养了当地的黎民百姓。

很多年后,才读到《小雅》里的那首《小弁》,有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晦庵《诗集传》解释道:“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梓的木质优良,轻软耐朽,供建筑、家具、乐器等用,故是“具器用”,而桑树则是“给蚕食”,那是农耕社会重要的经济命脉,天下事惟耕织为大,织占半其矣。马元伯《毛诗传笺通释》说:“甘棠美召伯,思其人,因爱其树也。桑梓怀父母,睹其树,因思其人也。”又说:“父母树桑梓,必在乡里所居之宅,此又可以义推,故通以为乡里之称。”这便是“桑梓”的由来。

然而异乡也有桑,哪能错将异乡为故乡呢?幸承当地老农相告,他们是将本地桑和外地桑分得很清的。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当桑蚕“大起”时,本地桑叶不敷食用,蚕农就到桑叶行里去买东山、乌镇等地贩来的桑叶,凡外地桑叶进屋前,一定要用桃枝拍打几下,以驱除野鬼。可见桑有它的本土性,在这个前提下,才出现“桑井”、“桑里”、“桑下”、“桑思”诸多词儿,乡情如梦,就这样紧紧与桑缭绕在一起了。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后记

掇拾小文,编成一集,虽然琐细零碎,杂乱无章,但总不外家乡人事风物,故就以“采桑”名之。

说来惭愧,我自出生以来,一直住在这座古城里,在外地没有连着超过两个月的,尽管别处也有青山绿水,也有佳馔美食,也有意气相投的朋友,也有足可流连的人文遗迹,但我总是匆匆而归,即使主人盛情挽留,总推托有要紧事等着呢。回来后,心也定了,人也安逸了,休说什么要紧事,都是可做可不做的。十多年来,我已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喝点闲茶,读点闲书,写点闲文,与人说的也尽是闲话。早晨想吃面就吃面,想吃小笼包子就吃小笼包子,夜来想喝酒就找几个谈得来的上酒楼去,有点微醺了,恰好下着小雨,沿着深巷走回家去,这时花墙里传来叮咚弦索声,“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今日里是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既恍若梦境,又感到是亲切的存在。这座古城荡涤了多少伟丈夫志在四方的壮怀,销磨了多少大英雄建功立业的雄心,何况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一介草民,岂能以桑弧蓬矢以射四方。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都做不到,眼光之狭窄,见识之短浅,实在与三家村的酸腐塾师差不多,即使做出文章来,也只是自己遣兴解闷,喜欢的人不会多,然而去讨别人喜欢,自己还不乐意,那就更其冷落了。这正符合我的想法,过平淡的日子,写冷落的文章,心甘情愿,因为那是最适合自己的。

惟我的乡情,与生俱来,蛰居桑下五十多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捉笔为文,也就难免染上这桑叶的绿,这本小集更是如此,有着不同季候的嫩绿、浅绿、深绿,还有浓绿,那已经近乎墨色了。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于苏州

书评(媒体评论)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都做不到,眼光之狭窄,见识之短浅,实在与三家村的酸腐塾师差不多,即使做出文章来,也只是自己遣兴解闷,喜欢的人不会多,然而去讨别人喜欢,自己还不乐意,那就更其冷落了。这正符合我的想法,过平淡的日子,写冷落的文章,心甘情愿,因为那是最适合自己的。

惟我的乡情,与生俱来,蛰居桑下五十多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捉笔为文,也就难免染上这桑叶的绿,这本小集更是如此,有着不同季候的嫩绿、浅绿、深绿,还有浓绿,那已经近乎墨色了。”

——王稼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