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艾尔·阿里洪,是一位优秀的乌拉圭电影导演、编剧和剪辑师,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语法规则了如指掌,而他精心写作的《电影语言的语法》一书更成为一部包罗场面调度、剪辑原则、银幕上的运动、影片速度和节奏等电影语言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有28章,分别就电影艺术、电影语言的特点以及电影的拍摄过程进行了精确细致的分析。其写作风格深入浅出,以实践经验为主,辅以对影史佳作的分析说明,绝无卖弄理论、故作深奥的弊病。正因如此,本书问世以来,即被公认为研究电影艺术最佳的一本入门书,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其销行之广、享誉之隆,于此可见一斑。
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便组织一批教育工作者对本书展开了翻译工作,由陈国铎、黎锡、李溪桥、祝善忠、何振淦、梅文、吕锦瑗、杨大伟、裴未如、张中平、周传基等集体翻译,周传基校订并统一笔调。陈国铎、黎锡、王澍、孙明经、李溪桥等组织翻译工作,白景晟参与了初稿的审读。本书对中国新时期的电影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第五代”导演便从中深深受益,而在其后的30年间也一直被列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摄影系的必读书目。
(乌)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乌拉圭电影剪辑师、编剧和导演。自1959年投身专业电影制作以来,他先后在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拍摄过多部新闻片、广告片、纪录片和故事片,也教授过电影课程,并在杂志上发表过若干专业文章。
周传基,资深电影人、教授。1950年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先后为无锡国际旅游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1995 年为美国旧金山大学讲授电影公共课,是中国著名的电影教育家。已出版专著《电影 ·电视 ·广播中的声音》、《影片读解》,译著《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电影实践理论》、《电影导演工作》等。
3.9剪辑类型
一个场景可以有三种主要的剪辑方法:
1.一个主镜头记录整个场景。为了避免单调,可以在“影片内、画面内”或者说“在镜头内”有各种剪辑技巧。
2.一个主镜头与其他短镜头交切。其他这些镜头则从不同的距离来拍摄这一场景的片断,或者引入别处的对象,它们穿插在主镜头中,从而强调一场戏的关键情节。
3.两个或更多的主镜头平行地混在一起,这样,我们的视角就交替地从一个主镜头转到另一个主镜头。
我们表现一个段落时可以运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方法都运用。一个段落包括一个场景,或者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场景。一般说来一个段落有开始、中间和结尾。结尾或处在低潮或处在高潮,或者处在故事的发展从激烈降到低落的时刻。
《电影语言的语法(插图修订版)》编著者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
本书是乌拉圭电影导演丹尼艾尔 阿里洪根据本人创作实践经验编写的电影叙事技巧教程,其专业性、实用性、经典性为全球各影视院校所公认。作者不对电影的拍摄工作做过多理论论述,而是集中从实践经验入手,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细致精准的研究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全书涉及到电影制作中如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关键问题,对两个以上演员对话场面的处理、摄影机位三角形原理的运用、内外反拍等也均有详细论述。全书层次分明,清晰准确,并有近500幅插图贯穿其中,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书译者多为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如周传基、吕锦瑷、李溪桥、裴未如等,译稿准确流畅,影响深远,被北京电影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更有人盛誉此书“开启了中国电影新的时代。
《电影语言的语法(插图修订版)》编著者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
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
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
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
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
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本书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