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一生共有14部作品问世,包括散文、诗歌、故事等。一百多年来,海伦·凯勒的文字曾激励无数人走出困境。《我的人生故事》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她前21年的生活状况和感受。这本书1903年出版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当年美国文学界的一大奇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发表于1933年,这部作品行文流畅,感情真挚细腻,是作者最优美的篇章之一。作者通过假想的三天光明,告诉人们应该去珍惜生命和光明,具有动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新译全本)》是10年前第一版的升级版本。编者对篇目进行重新选编和精心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解读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其中,《中流——我以后的生活》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大学毕业以后的生活情况,弥补了《我的人生故事》在内容上的缺憾;而在《我所生活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描述,给我们这些健全人呈现出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奇妙世界。
如果你19个月大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又聋又哑的盲人,你会不会绝望?面对黑暗中的无声世界80多年,你敢不敢抗争?如果你冲破了黑暗,又如何给世人以阳光和雨露?《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新译全本)》的作者将通过她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一个答案。
《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新译全本)》作者海伦·凯勒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位列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马克·吐温称誉她为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两个人物之一。她就是海伦·凯勒。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聋哑盲女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933年,海伦·凯勒在美国的《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散文感情极为细腻和真诚,文笔流畅而优美。海伦为自己假想了三天光明,来实现享受周围真实世界的梦想,并以此启迪人们珍惜生命和光明。
第一天
我睁开眼的第一天,最先想看到的是这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友善而温柔的心,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坚强地活到了现在。我亲爱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小姐,是我最先想看到的人,她的脸庞既熟悉又陌生,我要久久凝视她,仔细端详。
从我的童年时期开始,沙利文小姐就一直陪在我身边,是她打开了我幼小的心灵之窗,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竟然如此广袤、丰富和多彩。我除了要仔细端详她的脸庞,将之印在脑海中,还要仔细研究这张脸,从中找到施展仁爱和耐力的鲜活证据。她身上的这些美好品质让她能够有勇气坚持到最后,并成功地完成对我的教育——谁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希望通过凝视她的双眼,找到她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力量。这种力量让她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超越。我还要从中寻找一种她时常对我传授的那种对全人类的博爱精神。
眼睛被认为是“心灵的窗户”,一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怎样通过它读懂朋友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我都是通过指尖来“看”每一张面孔的。通过这种“看”,我能感知所有人的喜怒哀乐,并能感受他们的情绪波动。正是通过这些触觉,我能辨别出不同的朋友。但是,通过触摸,我无法准确刻画出他们的个性特征。当然,其他的方式也能帮助我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比如当他们向我表达思想感情时,当他们在我面前有所作为时。但是,我仍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确信,只有通过视觉才能真正透彻地了解一个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眼神和脸色的瞬时细微变化,最能反映出一切。
那些我身边的朋友,我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因为我们接触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已经认识几个月甚至几年了。他们在我面前的表现也毫无遮掩,他们向我展现的是真实的自己。对于那些萍水相逢的朋友,我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了。然而,就这点儿仅存的模糊记忆,也都是通过某一次匆匆的握手,或者我用指尖抚摸他们的唇形、感触他们的唇音,或者他们在我的手上写下手语时获得的。
而对于你们这些视觉敏锐的人,要做到这些简直太容易了。你只需仔细观察对方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肌肉的突然抽动、手臂莫名其妙的摇摆,就能马上知道对方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但是,你敢保证你在观察朋友时,真正了解他或她的内心世界吗?你有在匆匆看过朋友的轮廓之后,再仔细回想或琢磨一下吗?
比如,你能马上向我准确地描述五位好朋友的容貌吗?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我问一些已经为人夫很久的男人:“你能告诉我,你妻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这些男人大多显得很尴尬和慌乱,有的直接承认“不知道”。在这里,我顺带说一句,如果一个丈夫马虎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就不要怪妻子常常抱怨他了:抱怨他不关心妻子的新衣服、新帽子,不关心客厅的家具摆设等。
视力好的人,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因此会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界的正常存在形式。确实是这样的,他们只注意那些令人吃惊和奇特的景象。很多时候,就算遇到了奇特景象,也会走马观花,不会真正欣赏这些风景。对人类来说,眼睛是多么具备欺骗性呀!法庭上的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场事故,不同的目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描述。尽管有人看到的可能多些,但仍然不能将整个过程或情况精确地描述出来。
啊,如果把那些明眼人的时光借给我,哪怕只有三天,我将能看到多少美好的事物呀!
第一天,对我来说,将会非常忙碌的。我要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叫到身边,然后长久地端详他们的面孔,把展现了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永远铭刻于心。我还会长时间凝视一个婴儿的小脸蛋,他们的脸上有一种热切、纯真的美,这些代表了个人意识未被开发之前的真正美。
第一天,我还要良久端详我那群极为忠诚、值得依赖的小狗们的眼睛。比如,机智沉着的小西克第和达奇,高大健硕、善解人意的大达恩和黑尔伽。不管什么情况下,它们对我都是非常热情和温柔体贴的,即使有时会淘气一些,也能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忙碌的第一天里,我房间里的那些精致小摆设和挂件儿,也是我非常想看到的。还有让我感到无比温暖的小地毯,它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还有墙上的壁画、精致的零碎小装饰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啊,正是它们给我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我还要恭敬地凝视我曾经读过的印着突起文字的盲文书籍,我要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我最急不可待想看的,还是视力正常的人阅读的书籍。在我此前的黑暗世界中,正是这些我读过的,以及读给我听的书为我建立起了一座帮我通向光明的宏伟灯塔,是它们为我指引了一条人生航线,让我能够通往他人心灵的港湾。
在这一天的下午,我还要到森林里去踏青,让我的双眸在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沐浴。在这短短的几小时内,我要充分领略正常人一直能看到的绮丽景观。美妙郊游的返程途中,我要选择一条农园小径作为归途。在那里,我可能会碰巧看到一头吃苦耐劳的老马在卖力地耕地(当然,也有可能是一台拖拉机!),或者怡然自得劳作归来的人们。夕阳西下,他们与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禁不住要为此美景祈祷。
当夜幕来临,夕阳收起最后一丝光亮的时候,呈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万家灯火。人类自己创造的光明是多么美好呀,我会为此欣喜若狂。虽然黑暗是无情的,它会准时到来,但是人类的天才让光明在黑夜中永生。
在这个重获光明的第一天夜晚,我将彻夜难眠,脑海里反复呈现这一天的美好经历。
P1-4
如果你19个月大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又聋又哑的盲人,你会不会绝望?
面对黑暗中的无声世界80多年,你敢不敢抗争?
如果你冲破了黑暗,又如何给世人以阳光和雨露?
本书的作者通过她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她就是海伦·凯勒,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聋哑盲女性,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伟大作家。直至今天,她的文字和笔触依旧进发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海伦·凯勒一生共有14部作品问世,包括散文、诗歌、故事等。一百多年来,海伦·凯勒的文字曾激励无数人走出困境。《我的人生故事》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她前21年的生活状况和感受。这本书1903年出版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当年美国文学界的一大奇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发表于1933年,这部作品行文流畅,感情真挚细腻,是作者最优美的篇章之一。作者通过假想的三天光明,告诉人们应该去珍惜生命和光明,具有动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本书是10年前第一版的升级版本。我们对篇目进行重新选编和精心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解读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其中,《中流——我以后的生活》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大学毕业以后的生活情况,弥补了《我的人生故事》在内容上的缺憾;而在《我所生活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描述,给我们这些健全人呈现出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奇妙世界。
跟随海伦的脚步,我们可以在她用想象和文字构筑的思想世界里漫游,体会前所未有的感觉。正如海伦所写的:
我生活的世界是由思想构筑的,在感觉的点缀下,它显得更加绚烂和多彩。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虽然缺失具体的色彩和声音,却不缺乏生命的气息和韵律。
我相信,在躁动和喧嚣的世界中,只有具有生命气息和韵律的作品,才能为我们的心田提供真正的滋养。
是为序。
整个19世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一旦认识了人类的精神美,我们将会永远记住它。凯勒用她的实际行动,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上了永生难忘的一课。希望这部书能让越来越多人的读到,希望她的精神能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困境。
——罗斯福夫人
海伦·凯勒作为20世纪美国的十大偶像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体现了伟大的经历和平凡的故事最真实和最完美的结合。海伦·凯勒可以说是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
——美国《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