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幽兰飘香(昆曲之美)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刘静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昆曲,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世界以神奇的目光注视着它,迅速广泛地兴起了一股“昆曲热”。

作为这种“昆曲热”现象之一,各种介绍、论述、研究昆曲的出版物,也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幽兰飘香——昆曲之美》就是其中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一本。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内容推荐

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读《幽兰飘香——昆曲之美》这本书,所获得的知识是丰富的,所得到的启迪是多样的。它向我们昭示了昆曲艺术蕴藏的丰厚,提高了恢复、重建它的艺术基础的信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竭智尽愿、千方百计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千言万语一句话,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住当前这个大好时机。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寻梦春秋六百年

 第一节 昆曲的形成——迤逦之声起江南

 第二节 昆曲的繁盛——雄霸剧坛二百年

 第三节 昆曲的蜕变——曲终人散不复还

 第四节 昆曲的重振——姹紫嫣红尽开遍

第二章 笛声悠扬梦回啭

 第一节 婉转悠远——昆曲音乐

 第二节 委婉细腻——水磨腔调

 第三节 高亢豪放一北曲声腔

 第四节 古韵留香——曲调格律

 第五节 字正腔圆——润腔风格

 第六节 清音流丽——伴奏乐器

第三章 幽兰雅韵千载传

 第一节 则为你如花美眷——《牡丹亭》

 第二节 一曲霓裳播千载——《长生殿》

 第三节 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

 第四节 千年不断诉琵琶——《琵琶记》

 第五节 云水声寒一曲中——《琴挑》《千里送京娘》《活捉三郎》

 第六节 大江东去浪千叠——《单刀会》《林冲夜奔》

第四章 轻歌曼妙舞翩跹

 第一节 粉墨春秋——生旦净丑

 第二节 妙舞清歌——唱念做打

 第三节 写意之美——舞台时空

 第四节 载歌载舞——表演艺术

 第五节 惟妙惟肖——特色身段

 第六节 精彩纷呈——表演特技

第五章 赏心乐事谁家院

 第一节 以简代繁——舞台布景

 第二节 虚实相兼——砌末道具

 第三节 五彩神韵——化妆造型

 第四节 美轮美奂——戏装服饰

 第五节 金珠翠羽——冠巾凤簪

 第六节 玲珑雅致——戏靴彩鞋

第六章 姹紫嫣红春满园

附录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选介

 历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昆曲获奖演员介绍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昆曲的形成——迤逦之声起江南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其源流:一个是古希腊的戏剧,一个是古印度的梵剧,一个是中国的戏曲。中国戏曲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老戏剧。在世界戏剧的艺苑中,中国戏曲这束独特的奇葩虽然很早就经历了萌芽时期,但与欧洲戏剧相比,戏曲从孕育到最终戏剧形态的完成,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阶段。中国戏曲从宋金的院本,到元代的杂剧以及南戏、传奇等,直到16世纪中叶昆曲时代的到来,才逐渐成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国戏曲是融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近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昆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最能够体现出中国民族戏剧特色,是传统戏曲中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剧种。

古老的昆曲原为昆山腔,后来又被称为昆曲或昆剧。早在元朝末年,宋元南戏流传到江南苏州的昆山地区,很快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音乐家们的努力和改进之后,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新腔,这便是昆山腔。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后人称其为昆曲鼻祖。他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记载:“顾世居昆山,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为昆山腔创始人。当时的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声腔,它们都属于南戏的声腔系统。

直到明代中叶(16世纪),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经他“十年不下楼”的恒心和努力,在昆山腔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当时南曲的轻柔婉转、北曲的激昂慷慨,经过反复加工整理后,终于将其“度为新声”,赋予这一曲调新的生命力,使昆山腔听起来有“一唱三叹”和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特色,成为当时流行的“时曲”。昆山腔随即从其他的声腔中脱颖而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开始。明代嘉靖年间,改革后的昆山腔已在苏卅I地区极为流行,有众多的剧作家开始借用昆山腔创作传奇,梁辰鱼便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在《渔矶漫钞·昆曲》中记载:“昆有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自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梨园弟子歌之。”由于梁辰鱼精诗词、通音律,因而将新创的昆山腔与传奇创作相融合,使他写出了昆曲舞台上的第一部传奇《浣纱记》。

《浣纱记》全剧长达45场,描写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以此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以彻底归顺的姿态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放回越国。范蠡又定计将自己美丽无双的恋人西施进献给吴王,意图用美色来消磨他的意志。果然,吴王被花容月貌的西施所迷惑,整日沉迷酒色,不仅废弛国政,还无辜杀害忠良。此刻,越国君臣苦心经营,终于将吴国战败,范蠡则功成身退,偕西施泛湖而去。

《浣纱记》一剧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生动,结构完整,唱词优美抒情,使昆曲音乐与剧情自然结合,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随着《浣纱记》的上演,其中一些精彩唱段更成为当时十分盛行之曲。作为戏曲声腔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浣纱记》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心。

《浣纱记》一剧的创作,“标志着一种属于文人化的、雅的戏曲剧种的诞生”,也表明了昆山腔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当时其所具有的影响。那时的创作,也就为日后的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随着《浣纱记》一剧演出的成功,昆曲便由小庭深院里的清唱而一跃成为舞台表演的戏曲声腔剧种。  艺术往往是有赖于经济基础,在国泰民安时,人们才能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艺术。当时,昆山地区的手工纺织业发展起来,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一些富商与文人们便开始寻找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恰好此时,昆曲作为一种流行艺术出现了,不仅很快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其对于明清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元朝开始,文人尤其受到统治者的歧视,不少文人开始从事戏曲的创作,令戏曲逐渐受到重视。至明天启、崇祯年间,昆腔更成为官僚士大夫痴迷发狂的对象,不仅亲自撰写剧本,为了享乐,不少文人还在自己的家中蓄养了家班,经常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聚在一起,饮酒赏戏,完全沉浸在这种享乐之中,成为一时风气。一些著名文人如阮大铖、尤侗、李渔等都自己组织家班。李渔这位号称“全才”的人物,更是兼编、导、演于一身,成为一时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人热衷于昆曲,很自然会把自身的文化渗透在昆曲之中,也让昆曲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怀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有学者讲:昆曲与元杂剧相比,创作者的主体人格传达得更加透彻和诚恳了。由此,在众多高层文人的参与之下,昆山腔得到了迅猛发展,影响俱增。除文人外,商人对昆曲的掷资也是推动昆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办家班外,唱堂会及上戏园看戏等均是商人的享乐活动。苏州成为昆曲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杭州、南京等地还开办了昆曲职业班,很多人喜爱昆曲已到了“无日不看戏,看戏无日夜”的情景。

昆曲的革新,还包括在音乐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昆山腔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明代剧作家徐渭在其戏曲论著《南词叙录》中曾写道:“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乎稽、常、润、池、大、杨、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止行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P14-16

序言

昆曲,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世界以神奇的目光注视着它,迅速广泛地兴起了一股“昆曲热”。随着这股“昆曲热”的发展,昆曲艺术的民族特征、昆曲的美学价值,将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地位,也将被世界戏剧史改写。

作为这种“昆曲热”现象之一,各种介绍、论述、研究昆曲的出版物,也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刘静女士撰写的《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就是其中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一本。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通览全书,作者并没有明确宣布这种现实针对性是什么,但它确“实”是存在着,只要与现实关照,就明若观火了。勿庸讳言,当前昆曲的生存状态是十分艰难的,可以用16字加以概括:“艺术流失、行当不全、人才难出、观众稀少。”也就是说它自身的基础已经十分薄弱。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使我们清醒地正视、勇敢地面对,昆曲的问题既然是基础性的问题,就必须从基础上加以解决,犹之乎一个人在大病之后,元气不足,不补元气,就难以完全康复。不切切实实地恢复,充实昆曲的艺术基础,一切无从谈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一得之成,或性浮气躁,把创新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难免要“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作者对于这个目的是明确的。

刘静女士是一位昆曲演员,又是一位昆曲研究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大量的感性认识、又谙熟昆曲的艺术规律。她的这种地位,使她“天性地”对现状产生敏感热情和思考。所谓以演员的“表演艺术贯穿整个书籍”,正是本书创作意图的简要的理论表述。抓住表演艺术这个纲,各个艺术部分都被带动起来,而且这是每个演员都能参与的实践,因此也是一种便捷的操纵方式。书中大量介绍、论述各种舞台艺术形态、功能,重点阐释行当的重要、南昆北昆的区别、特色等,无不与恢复、重建昆曲艺术基础这个目的紧紧联系着。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书中列举、分析了许多古典剧目中的名曲、名套、经典表演等,有的在舞台上已经少见,有的甚至早已绝迹,但它们确是昆曲表演艺术中最有光亮的东西。如《刺虎》中的“变脸”,费贞娥“敬酒时满脸堆笑,而当她左手翻转水袖,就瞬间变成了愤怒无比的另一张脸,表露人物内心的仇恨之情”;又如《西厢记·佳期》中,红娘在唱“香恣蜂蝶来”时,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捏住腰巾子,两臂交叉拎起、抖动手腕,抡动巾梢在两胁的前方形成弧圈,用来模拟蜂蝶的双翅,表示红娘此时欢快活泼的心情”;在《幽闺记·招串》中,用人模拟“扳不倒”(也称不倒翁,是一种劝酒的器具),这个丑角的“扳不倒”,“双手分别将短衣的两角掖在腰腹的两侧,两腿微蹲,两脚踮起,用脚掌着地,走碎步打小圆圈,同时嘴里喊道‘扳不倒来哉’动作十分生动、风趣”,用来渲染蒋世隆、王瑞兰成亲的欢乐气氛,与《牡丹亭·惊梦》中花神堆花美化杜丽娘、柳梦梅梦中幽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情节上看,事件有轻有重,但从创作方面和表现手法上看,它们都是那么灵活洒脱、那么富于想象力、那么巧妙贴切地把人物的内心节奏和形体节奏和谐地统一起来,同样地体现着戏曲表演艺术的真髓。它们的个例及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同样是恢复、重建昆曲的重要基石。我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这种艺术精神,因为它以理论的力量,启示着未来的创造。所以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不是意味着它的终结,而是为它开拓了广阔的通向未来的道路。  读《幽兰飘香——昆曲之美》这本书,所获得的知识是丰富的,所得到的启迪是多样的。它向我们昭示了昆曲艺术蕴藏的丰厚,提高了恢复、重建它的艺术基础的信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竭智尽愿、千方百计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千言万语一句话,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住当前这个大好时机。

郭汉城于草桥

2009.5.1

后记

在《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与读者朋友见面之时,特别要感谢德高望重的长辈饶宗颐先生和郭汉城先生,尽管二老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严谨治学的作风和奖掖后进的用心,令我深为感动。饶公亲笔为本书题写书名,郭老不仅通读了全部书稿,还专门为书题序。

昆曲成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有关书籍也随之陆续出版,而本书则以昆曲表演艺术为主线,贯穿于书中的每个章节,正如郭老在序中所概括的:“全书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与自己长期从事戏曲表演是分不开的。从演昆曲、讲昆曲,再到现在的写昆曲,让我对昆曲的热爱更深、更浓。

20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以一名年轻演员的身份,从戏曲舞台走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受邀到北京大学演讲昆曲,这次成功的讲演不仅使年轻的学子感受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更让我感悟到:如能将舞台与讲台、表演与讲演相融合,既弘扬中国的传统艺术,又丰富大学的校园文化,这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样一种理念的促使下,我常常走进校园、传授昆曲,还曾多次受邀到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和艺术中心演讲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在访问美国匹兹堡大学时,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夫人的陪同下,亲临演讲的现场,记得演讲结束后,他关切地说:如有可能,将你每次的演讲内容,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写成一本书,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昆曲。他的一席话启发和触动了我,坚定了我撰书的想法。

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在学业上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在一个宽松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我结合自身的特长,特别是多年来在舞台实践和讲台演讲中所获得的切身体会,以及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积累的经验,着手撰写本书。

这些年来,我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已凝聚在《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中,希望此书能够成为昆曲同仁们和广大昆曲爱好者所喜爱的一本书,让我们共同为昆曲的传播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在本书出版时,我特别要感谢刘梦溪、田青、丛兆桓和侯少奎几位先生,长期以来他们在学术和艺术方面予我良多的指导。同时要感谢陈文先生、陈慧玲、程丰余和曹娟女士给予的热忱帮助。能顺利出版此书,我尤其要感谢紫禁城出版社的主编和编辑人员,他们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还要感谢很多的亲朋至友,在写作中对我的鼓励和关心。最后,也是让我最要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呵护我的先生及家人,你们无私和深沉的爱,令我在艺术与学术之路上不断地求索。

刘静于新科祥园

2009.5.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