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马蔚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从华尔街席卷至全球,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众多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各个国家纷纷掀起救市风潮。而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最优秀的银行之一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金融风暴肆虐之际,亲访各大金融高管,及名商政要,用亲身经历诠释经济危机,用权威观点测度经济未来走势。

肃杀的冬日,不能动摇你我的信念;我们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内容推荐

风云激荡的经济危机,跌宕起伏的金融变局。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从华尔街席卷至全球,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众多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各个国家纷纷掀起救市风潮。

而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最优秀的银行之一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金融风暴肆虐之际,亲访各大金融高管,及名商政要,用亲身经历诠释经济危机,用权威观点测度经济未来走势。

书中既有经济危机下金融机构及高管们生存形态的现实记录,也有马蔚华经世治商的理念与哲学。无论你是金融精英,还是关注经济的人士,都会从中有所收获。

目录

代序 对此次危机、衰退及应对政策的若干认识秦晓

第1章 8500亿的悬念

 在路上

 黑天鹅

 序幕刚刚拉开

 去向不明的3 500亿

第2章 危机中起步

 惊奇:小也能好

 考量:战略并购

 整合:1+1>2

 借鉴:联想的经验

第3章 沧浪之水

 华尔道夫传奇

 “甩卖”自己的银行家

 雪崩的冰岛

 慌乱的欧洲

第4章 又见基辛格

 “美国人应该反思”

 “为什么客户选择招商银行”

 “我只是历史的参与者”

 “招商银行信用卡为什么做得好”

 “我会为纽约分行开业写个贺词”

第5章 NBA“独裁者”

 斯特恩的中国攻略

 心领神会的对话

 大卫先生

第6章 “兄弟”猝死

 以坦诚为器

 经济珍珠港事件

 恐惧与贪婪的博弈

第7章 现金为王

 杰克·韦尔奇为他打工

 抄底需谨慎

 应对危机的原则

第8章 市长彭博

 传奇彭博

 冬日里的春风

 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

 果断挽救信心

第9章 百年帝国的危机

 倾盖如故

 蚁穴之害

 粗暴救赎

 不离不弃

第10章 体制之”乱”

 外柔内刚

 “该去招商银行存点钱”

 “智慧比我年长”

 “美国老太太”错了?

 美联储的新角色

第11章 金葵花绽放曼哈顿

 一波三折

 把制度当“圣经”

 纽约分行在这里诞生

 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12章 上帝保佑花旗

 风雨花旗

 卡桑德拉式预言

 “全世界都需要思考”

 摩天楼边的仰望

第13章 最大的赢家

 见证新花旗

 华丽转身

 一见如故

 不输还赢

 守望华尔街

第14章 生活在别处

 消费信贷:不等于反面教材

 美林:逃避或淡定

“市场需要的是明确的信息”

第15章 相聚重庆楼

 士不可不弘毅

 摸着石头过河

 网络泡沫的复仇

 乱局之中须审慎

第16章 冬天的华盛顿

 瑞银:成也投行,败也投行

 菊与刀:永易克典的困局

 酒会:一群人的孤单

 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

第17章 天籁的回响

 剑胆琴心200

 阿克曼的忧虑

 昨日英雄

第18章 中国力量

 转机乍现?

 相信中国力量

 市场和纪律

第19章 “危”与“机”

 RBS的变局

 美联之争

 花落富国

第20章 美丽新世界

 新兴市场

 充满魅力的矛盾体

 我们都在进步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8 500亿的悬念

经济衰退的风险并不会因为救市方案的推行而得到实质性的缓解,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因素也并未得到遏制。因此,民众此时当然不会有乐观的心态。只有当美国政府拿出方案来遏制金融市场投机行为,从制度上限制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重振市场信心。2008年10月8日,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正式开业。此前我们经历了9年的磨剑之辛,并没有刻意选择收获的时间,谁料到竟与华尔街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撞到了一起。

本次危机制造了一种毫无经验可循的全球性的无序。然而,在这个貌似无序实则有因的舞台上,我有幸与众多主角近距离接触,并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获得了发掘真相、总结教训的宝贵机会。这段经历于是成为除了纽约分行开业以外,我本次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在路上

CX880航班抵达洛杉矶国际机场时,已是2008年10月3日夜里10点。一出机场大门,晚秋的寒意扑面而来。街灯下,西风萧瑟,草木摇落,“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景象,使人生出莫名的惆怅和嗟叹。

长途飞行的劳顿,异国他乡的寂寥,让我内心涌动的“人在旅途”的感觉越发浓烈。细细品味,发觉自己原来颇为喜欢这种感觉。这4个字仿佛有深刻的意味,让我每每念及都觉得荡气回肠。

记得杰克·凯鲁亚克曾经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写完自传性代表作:《在路上》。那部描写上世纪40年代末一群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流浪之旅的作品,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一群出身中产的年轻人原本可以顺利地从常青藤院校毕业,然后加入父辈们的行列。但最终他们选择探求自己的人生之路,怀揣着可怜的几个美元,从东海岸奔向自由的旧金山,从新英格兰姆颠簸到墨西哥,安于清贫,藐视权威,一路发现,永无止息……

我虽没有四处流浪,但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却也从辽宁到安徽,从安徽到北京,从北京到海南,从海南到深圳,一路奔波。人生的旅途,有命运的安排,更有内心的驱动。为了寻觅前方更精彩更瑰丽的风景,不惧风雨兼程。记忆中,总感觉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像这样跨越国内长假的出国公干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1999年来招商银行履新之后,巨大的责任感与浓厚的个人兴趣的结合,更是让自己成为这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歇精神的忠实信徒。来招商银行不久,我即与管理层一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这既是对局势的顺应,也是被内心深处不懈求索的动力所驱使。

回顾过去10年的风雨历程,在董事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三步走”应该算是成功地跨出了前两步。凭借科技领先的优势,招商银行构建了“水泥+鼠标”的业务服务网络,在物理网点有限的情况下,巩固了优质服务的优势;而招商银行A股、H股上市,堪称圆满。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走好第三步。从2002年招商银行香港分行开业后,董事会和管理层就一直在思考国际化发展的问题。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招商银行要想优秀乃至卓越,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国际化这步棋非走不可。而国际化包含了广阔的内涵与外延,管理、业务、产品、股权、机构、人才等都有国际化的问题。当然,走到境外,走出国门,通过兼并收购或开设机构,实现跨国经营,是我们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似乎是巧合,在整个世界都将难以忘记的2008年里,招商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将留下两座载入史册的里程碑—纽约分行的开业和收购永隆银行。  竖起这两座里程碑历经了太多的艰难。但我清楚,这仅仅是开端,招商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远不止于此。

2008年3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流浪者大街,公干之余,我和同事曾经登上哥伦布塔,远眺地中海的浩荡碧波,想象当年哥伦布的目光是怎样穿越地中海,坚定而锐利。哥伦布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于是被载入历史。但他其实并不在意自己已经找到的究竟是什么所在。那一刻,我恍然,这也许就是“求索”的本义:在乎脚下,更在乎前方。

然而,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让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心情品尝成功的喜悦—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这两座里程碑经受住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洗礼。

来美国之前的9月30日,我刚在香港参加了永隆银行控股权的交割仪式。招商银行并购永隆,在全球金融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的背景下,曾引起了不少猜测和误解。所幸,这几天来,媒体和资本市场的反应趋向正面,这让我轻松了不少。

但是,5天后就将在这场金融海啸的中心、在华尔街最寒冷的冬天开业的纽约分行,到底会迎来什么样的景况呢?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本身,我这几天最寄予厚望的莫过于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现任财长盖特纳是在2009年1月26日就职的)开出的7 000亿美元的救市大药方,能为正经历严冬、风雨飘摇的华尔街带去一丝暖意,让纽约分行在利好中开业。可是,9月29日,这个方案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的表决中竟然遭到否决!

尽管出乎意料,但仔细思考,也不足为怪。救市方案的诞生要经历美国政府、国会、市场和民众多方博弈,而各方都有不同的利益与诉求。保尔森的3页纸计划刚刚出炉,就遭到了许多选民、教授和国会议员的质疑与攻击:“纳税人为什么要为华尔街这帮贪婪的肥猫买单”、“把华尔街的痛楚散布给不同纳税人的行为是十分不美国的金融社会主义”……这迫使保尔森在其计划中增添了多项妥协条款,以强化对纳税人的保护,3页纸一下子变成了110页。但是,由于聒噪声仍不绝于耳,加上美国大选在即,驴象两党议员都怕得罪选民葬送政治前途,所以众议院投票自然难以通过。事实上,不少共和党议员内部倒戈,投了反对票。这也证明在美国式民主体制下,政治考虑是优先的。

但我毫不怀疑救市方案终会通过,因为残酷的市场很快就会教育博弈各方必须搁置分歧,尽快达成一致。果然,救市方案被否决后,道琼斯工业指数应声下挫778点,跌幅达7%,美股市值当日瞬间蒸发1.2万亿美元;同时,全美乃至世界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加剧。美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危机,布什总统大声疾呼:“如果国会不立即通过该方案,美国可能陷入金融恐慌,最终经济将步入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衰退期。”据《纽约时报》报道,在面对议员的质疑时,伯南克说:“如果方案不通过,明天美国经济就不存在了。”那一刻,房间里死一样地沉寂,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议员们动摇了。选民们开始冷静下来,转而支持救市,保尔森亦将救市方案进一步扩充至400余页,塞入了包括强化对财政部实施救助的监督机制等各种条款,以取悦不同利益集团。这些都使得大多数国会议员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飞机甫一降落,我们就得到消息,救市方案已经获得美国众议院的通过。

但是,股市却同样应声下跌。

P2-5

序言

对此次危机、衰退及应对政策的若干认识

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和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给08年打上了历史性的标记。进入09年,金融海啸仍未平息,“去杠杆化”,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动荡过程,经济衰退已经开始显现,并将成为09年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

此次危机和衰退是一部最好的教材,每个企业都为此付出了学费,但只有肯于学习、思考的企业家才能从中获取经验和启示,变得更聪明、更理性。

金融海啸的成因、特征和影响

此次金融海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振荡。作为经济现象,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振荡的实质都是均衡——失衡——新的均衡的过程。导致周期性波动的供求失衡是由于市场价格信号滞后于资源的配置,但价格信号的释放是一个持续、渐进放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被抽象为一种函数关系,因为它具备了函数的两个基本特征:连续、收敛。人们可以据此运用边际和均衡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观察和预测经济周波的走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当然,对拐点的判定要相对困难一些。

结构性的振荡多表现为突发的雪崩式的危机,其来势猛并呈现发散态势,杀伤力大会造成非理性恐慌。这是一种非函数关系的突变现象,因为连续性中断了,变量间的相关性失去了。

此次金融海啸和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是一次典型的结构性振荡。事端的起因是美国次级债,但根子是美国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发展模式。为了满足消费所需的资金,金融机构在倡导自由放任,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下过度使用杠杆,生产了大量高风险的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金融监管不当使其象瘟疫一样向全球扩散,最终酿成了这场危机。

近十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崛起,其增长模式的特征是高储蓄(投资、出口)、低消费,这与美国形成互补结构。换句话讲,它们的贸易顺差构成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主体,它们提供的廉价产品(其中有要素价格被低估的因素)是美国消费者的重要供给来源,作为美国国债主要的债权人,它们向美国提供了消费所需的低成本资金。

另一方面,美国提供的巨大消费市场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支持。两个互补结构的耦合,形成了一种“非稳态的均衡”,与此同时也大大放大了各自的失衡度。由于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势必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而这一“均衡”是不可持续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第一,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打破国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平衡,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每个经济体,特别是大经济体自身的平衡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如果说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有限,那么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浪潮中,中国可能是个重灾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对出口的依赖过重(40%);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中低端的加工业为主,其调整和转型的难度比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大;中国正在经历的城镇化进程,存在结构性就业压力。

第三,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振荡的区别还表现为前者的波动会回归到原有的均衡点,而后者的振荡则会收敛在一个新的均衡点。这个新的均衡点意味着美国和中国都要做出较大程度地调整,以减少各自的失衡度。中国所面临的是对出口依赖的减少,而加大内需(消费)在短期内难以补偿出口的缺口,由此会对GDP、CPI、失业率、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产生连锁影响,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新的平衡点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  此次金融海啸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个世界

此次金融海啸被视为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历史性事件,其对未来的全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走向、经济秩序、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经济理论和政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是不是颠覆性的?现在有许多流行的看法和观点,我以为对此应保持开放的思维和清醒的认识。

首先,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球近十年的经济繁荣期,也产生了全球经济失衡并导致了金融海啸的爆发。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与美国“脱钩”、“去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以为经济全球化作为历史的进程不会终止,也不应终止。但认真审视这一进程中的问题,使其能走上健康的轨道,重拾发展的势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

其次,此次金融海啸发端于美国,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受到重创,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受到动摇。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将会削弱但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美元的走势在近期会坚挺,中期则有贬值的压力,但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而不是结构性的贬值。一个全球多极经济体、多元货币格局的形成还要假以时日。

另外,在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纷纷出手,通过担保、注资、接管拯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同时通过降息、启动巨额财政支出刺激需求。这是否意味着政府主导经济和凯恩斯主义会成为主流?我认为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机制的基石,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应发生重大的改变,政府入市干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手段,“慎用看得见的手”仍是需要铭记的箴言。我们在批评自由放任政策、反思货币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应警惕政府职能的过分膨胀。

最后,金融海啸充分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货币和金融产品是在全球流动的,而货币发行量、利率政策、监管都是每个经济体相对独立的决策。美元的发行量大大超出了其GDP在全球的比重,由此美国自己的经济问题要全球分担,或者说它从全球获取了“铸币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的缺失是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经济体的关注,发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因此次金融海啸而得到改善,但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超越经济领域的议题,是大国之间政治博弈的过程,就目前全球的格局而言,我们还看不到这样一个前景。

中国有条件率先走出衰退,但改革、调整的任务艰巨

中国虽然是此次衰退中的重灾区,但我相信中国会率先走出衰退。这是因为,第一,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与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中国相比,中国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都是最健康的;第二,2000万农民工返乡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城镇化进程因之而倒退,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状况更为凸显,但它大大缓冲了城镇的失业的压力,使政府、企业得到了宝贵的调整时间;第三,中央政府财政刺激经济计划力度较大,地方政府长期被压抑的投资冲动得以释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新增贷款大量投放。

就目前态势看,我以为今年“保八”应是可以期待的。我的担心在于:

首先,这一轮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计划尚不能推动中间产业和终端消费,企业和消费者还要过紧日子。未来宏观经济走向可能如有的经济学家所预测的会呈现W型,即政府主导的第一波提升因缺乏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支持会再次下滑,最终走出衰退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其次,“保八”是为了保就业进而保社会稳定。8%是否是保就业的底线,对此缺乏科学的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扩张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其本身是有风险和代价的,这不仅表现为当期的效果,也表现为其后的通胀压力。因此,要避免目标定的太高,用力过猛。失业率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此轮的财政刺激经济计划在投资和转移支付(社保、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减税等)应如何分配,值得斟酌。

第三,危机、衰退既是一场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政府的振兴产业规划多是以解困、扶植为主要目的,而缺乏调整、改革的内容。这样搞下去可能实现“保八”,但过剩、落后的产能得以生存,扭曲的要素价格依然保持,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当干预还可能会强化,公共产品的缺失得不到改善。

第四,此次危机和衰退也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次挑战,粗放的、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难以为继。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增长与就业、投资与消费、出口与内需等),仍是一个有待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但似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主流的看法是将此次危机和衰退视为周期性的波动,而不是结构性的振荡。对此,我们应深思。

后记

2008年10月3日到10月14日,在华尔街遭遇金融严冬的最寒冷时刻,我恰好在纽约和华盛顿,出席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开业仪式并参加世界银行年会。这10天的美国之行使我亲历了这场危机的“百年不遇”,并有幸与漩涡中心的不少关键人物会晤交流。

虽然已经时隔大半年,可华尔街衮衮诸君的言论,仍让我不时回味。那些对于金融危机成因和走势的分析,那些对于已经采取的和应该采取的策略的热烈讨论,那些对管理缺失、监管真空、决策失误的痛切反省,那些对已然逝去或错过的好时光的慨然嗟叹,以或沮丧或兴奋,或忧虑或愤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一一道来,确实异彩纷呈。而他们一些人的故事,或听他们自己讲述或从其他渠道得知,也每每让人感慨。人间百态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历史剧里跨越时空再次呈现。

今天看来,那些对话中阐发或碰撞出的各式各样的观点,有的被已经发生的历史证明是对的,有的被正在进行的实践证明是错的,有的还有待未来的时间去检验。这些观点的对与错、是与非,现在来看已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在金融危机仍在持续、未来仍不确定的环境下,反思教训、明确方向,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有益视角与素材。这是我时隔多时仍愿撰文以记的第一个原因。

写作此书的第二个原因,可以与一个圣经故事相联系。传说上帝毁掉巴别塔时,让不同民族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极大妨碍了人类的互相交流。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今天的现实。但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深信,不同的价值观不一定相互认同,但可以,也应该相互认识。我们走了多远?还能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的答案与选择都和这种“相互认识”息息相关。在同一个危机之下,秉持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路,从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美国的这10天进而延伸到为了进入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而与美国人打交道的这10年中,正是通过坦诚对话和沟通,我和许多原本陌生的甚至存在各种偏见而不太友好的外国人成了朋友。如今,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崇洋媚外的心态正渐行渐远,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但与此同时,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我们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妄自尊大。学会和不同价值观的人平等、理性、坦诚地交流和相处,应该成为中国人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希望以一些亲身经历带给读者一点这方面的启发。

经典社会学理论认为,危机不仅意味着一种无序状态,更意味着危险之中的机遇,弃旧之中的图新。这是我想借此书印证的第三点。

书里书外,我对此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是危机往往是“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条件。1857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其后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使得原本沉疴难去的奴隶制得以废除;久议不决的宅地法得以实施,发展重工业成为可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危机往往是旧制度积累的各种问题的总爆发。它能使不合时宜的制度安排受到猛烈冲击,使对旧制的弊端认识更为深刻,使改革和新政面更易达成共识。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共同深刻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端,也促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明显加强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配合,金融危机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了外界对西方金融制度的简单迷信,也使“改革金融体系、预防类似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呼声。当然,这种愿望的实现自然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尚需走很长的坎坷道路。

三是危机往往是重大历史转折的开始。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人也如此。如果不是危机的出现,克鲁格曼恐怕很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没有全球救市的机会,恐怕布朗首相已难掌相印。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民众在大危机下思“新”求“变”,奥巴马即使才华盖世,也不那么容易成为美国历史上入主白宫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四是危机往往是弃旧图新的难得契机。此次金融危机,使中国切身认识到,过去粗放型的、以投资与出口驱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举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经济衰退增加了“保增长”的困难,但同样增加了创新转型的动力,中国正好趁此机会加快进行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减少对出口和海外市场的依赖,竭尽全力扩大内需,建立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但却蕴涵着全新的希望。

基于上述考虑,我将这段日子发生的以及与之关联的故事,间或一些个人的思考,忠实地记录下来。当然,与史笔文心的追求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在第一线奔波,很难挤出写书的时间,很多文稿的修改是在旅途中甚至三万英尺高空的航班上完成的,难免粗糙。不妥之处还请读者斧正。

我很感谢秦晓董事长,他给我完成这件事情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同事秦季章、夏津清、贺春临、陈诚、张怡、姜锵、毛学军、黄小燕、连建辉等……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我共同努力,付出很多时间与心血,让本书得以成稿。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还参阅了大量公开资料,这里一并致谢,恕不一一列举。

据说,书的最高境界是透过白纸黑字,将作者最宝贵的生命体验毫不费力地注入读者心中。对于仅仅是一个业余作者的我来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本书能带给大家自由的想象空间和些微的内心触动,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马蔚华

2009年7月于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一句老话,但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说来,更让我们刻骨铭心。经济危机一定是无数“个体人”多方面行为的结果,而这本书用最直观、最深入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的,正是此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个体人”的故事。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张维迎

“美国人应该反思其中的教训,重建信誉”——我认同书中马蔚华行长与基辛格博士的精彩交流;并仍坚持我曾在2008年说的观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华尔街人的贪婪,也不是高杠杆化和监管问题,而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元因素。主观上,是美国政府对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没有作好充分准备,错误判断形势,有意无意地利用全球化趋势和发展中国家没有调整到位的经济结构,拼命扩张信用,不断寅吃卯粮,没想到弄巧成拙,最后惹成自家后院着火。而美国之所以能犯下这么大的错误,欧盟、中国与日本想犯也犯不了这么大的错误,是因为美国掌控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这是危机爆发的客观的制度根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这本书提到了2005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时的情形,认为会对招商银行有所启发。事实上,招商银行2008年在金融风暴的中心纽约开了个分行,也对其他企业很有借鉴意义。做企业,除了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关注环境,研究环境的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马蔚华行长用自己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深邃思考,给了我们难能可贵的启示。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本书文字的从容、观点的睿智让我相信,人类理性的升华与积淀尽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赖于此,在治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各类制度安排的缺陷也终将得到修正。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 刘洲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