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金兰一厢情愿
蒋介石和李宗仁,在旧中国都不是无名之辈。而且他俩的名字还往往连在一起:北伐之初,蒋介石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李宗仁是第七军军长;北伐军行至长沙,两人互换兰谱,成了异姓兄弟;十年内战时间,蒋、冯、阎、李四大派,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玩弄“还政于民”的把戏时,蒋介石是总统,李宗仁是副总统;其后中共权威人士评战犯名单时,蒋介石名列榜首,李宗仁紧随其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别看这两人总是一前一后,如影随形,实则貌合神离,有时甚而彼此翻脸,兵戈相见。他们从相识那天起,到彻底决裂前,始终存在着不大不小的缺口,又疼又痒的矛盾。1965年李宗仁回大陆后,两人终于泾渭分明。
如今,李宗仁安息在大陆,蒋介石局处在海峡另一面,站在望乡台上,翘首看故园。两人隔海待统一。
蒋、李两人之事,还须从结义金兰说起。
人们还能记得《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说的是一千八百多年前刘备、关羽、张飞为匡扶汉室,在花开正盛的季节,在张飞庄上,用三牲祭告天地,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共图大事。
蒋介石对桃园结义的故事,深感兴趣,几至成癖。因此,他的结义弟兄多到连他本人也数不清。翻开他的金兰谱,下肢瘫痪、腰缠万贯的张静江,亲日派政客黄郛,北伐进军中逃跑的王柏龄……都名列其中。蒋介石和他们结义,不是为了“匡扶”谁,而是要这些人扶保他自己。
一些人和蒋介石结拜,是否出于自愿,无从查考,而且也没有必要专为此浪费时间。不过笔者确知蒋介石和李宗仁结义,纯属一厢情愿。说来令人捧腹。
1926年炎夏8月,北伐军雄赳赳地大步前进,北伐军总司令部也随即进驻长沙。这时,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没有发生什么严重裂痕。李时常到总司令部来,谈公务,有时也聊天。有一天,蒋坐在办公桌上,李靠在椅子上,聊得兴致正浓之时,蒋介石的话锋一转,亲切地问李宗仁:“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李宗仁答:“三十七岁。”
“我大你四岁,我俩换帖吧!”蒋介石说。
“我是你的部下,我不敢当啊!再说我们革命也不应再讲旧的那一套啊!”李宗仁说。
“没关系,没关系,你不必客气。我们革命,和中国旧传统并不冲突。换帖之后,使我们更能亲如骨肉。”蒋介石边说边打开抽屉,取出兰谱,看来早有准备。这时李宗仁也站起来,边说:“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边连连后退,似乎很不想收这兰谱。 “你不要客气,你人好,又很能干……”蒋介石边说话边抢前两步,把兰谱塞在李宗仁军服口袋里,还一再嘱咐李宗仁,也写一份给他。
李宗仁回到自己营中,看看兰谱,只见上面除写有蒋的生辰八字外,还有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词后落款:“蒋中正”、“妻陈洁如”。
蒋李结义,不仅没有青牛白马祭天,也没有欢宴小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令人纳闷的是李宗仁,因为身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当时是位炙手可热想高攀唯恐不及的人物,如今他亲手将兰谱塞进李的衣袋,何以拒绝?
原来李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他认为当时南北军政要人,相互拜把,甚而结成儿女亲家,正不知多少。可是他们往往今日结拜,如兄如弟,海誓山盟,岂料明日成仇,兵戎相见,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金兰之谊,亲戚之情,早都抛诸九霄云外。人们想能记得,直奉战争时,曹锟给他的大将、前线指挥吴佩孚的密电说:“亲戚(曹锟、张作霖是儿女亲家)虽亲,不如你亲,你说咋办就咋办。”谁能从这电文中看到情与谊。
更重要的是李宗仁看穿了蒋介石此举是要别人为他个人效忠,而李宗仁又非等闲之辈,怎能轻易上当,踏入误区。稍后,李宗仁虽也勉强给蒋介石一份兰谱,算作换帖,权作应付,所以未对外人讲过。
须知蒋介石要称霸神州,李宗仁又何尝不想问鼎中原。
看看李宗仁的简历,便知他是少年得志之人。他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2年转入老桂系陆荣廷办的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经人延揽进入滇军,之后再到桂军中任职,很快由排长升至营长。正在他官运亨通之际,1920年8月,粤桂之战爆发,李宗仁乘桂系战败之机,拉出一批军校出身的桂籍下级军官和十一个连的兵力,退往玉林。不久,李被粤方委任,当上了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于是,李以玉林为地盘,整军经武,为新桂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稍后,又接受孙中山派往广西的省长马君武的委任,当了玉林警备司令。马君武及粤军退出广西后,李自行通电,就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
诚如李宗仁自己回顾那样,他不是演义小说,名人传记中描绘的“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超常脱俗的伟人,然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他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时,桂军黄绍竑率部来归,不料转年3、4月间,又自行开拔,投向广东方面。李的部下对黄的不辞而别,很恼火,要去追杀,李深知黄某非久居人下之人,遂力排众议,不去追击,从而使日后李黄再次合作,统一广西成为可能。
李宗仁驻军玉林前后,广西几乎是处在无政府状态,诸多小军阀遍布广西全境,各不相属。人枪较多者,自封什么“总司令”、师长、旅长;人枪较少的自称为“司令”、“帮统”不等,总之都是各行其是的草头王,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式的人物。大大小小,屈指算来约十一二个。他们先后为李宗仁荡平。
到了1923年,李宗仁所部改称桂军。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李宗仁加入国民党。1924年,与黄绍竑所率讨贼军合兵一处,称为“定桂讨贼军”。李任总指挥,黄任副总指挥,在不到两年光景,先后击败了老桂系的陆荣廷和沈鸿英。陆、沈在广西,资历深势力大,谁也没想到会败在二十五岁的年轻人手下。人们自然也由此对李宗仁刮目相看。1926年1月,李宗仁在国民党二大上居然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不难看出,李宗仁的亨通官运,是闯出来的,且在闯的过程中,他的势力虽膨胀迅速,但头脑冷静,拒绝与旧军阀为伍。他不安于广西一隅,也不随意投靠。他非池中之物,不会久居人下。他既有问鼎中原之心,自然不愿为蒋介石称霸效命。
一纸兰谱,在李宗仁心目中能值几何?
李宗仁没把蒋介石放在眼里,当然还有更多的理由。我们且看北伐中的蒋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