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讲述的是别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小说。
提起中国小说,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还属古典小说。古典小说的生成,往远了说,是上古神话开启了人们想象的世界。神话十有八九是出于想象,然而笼子一旦打开,想象就像小鸟越飞越远。时空的变幻,为想象的腾挪提供了最大的舞台,这舞台上就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好戏”。
拿那几部文学名著来说,表面上看起来,《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帝王将相权力场的角逐;《水浒传》讲述的是绿林豪侠的苦乐悲欢;《西游记》讲述的是神魔世界的风云变幻;《儒林外史》无异于为特定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了个全面“写真”;《红楼梦》述说贵族男女青春的风花雪月;《聊斋志异》说的则是一个落魄、潦倒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然而,又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在貌似浅俗的背后,在这些热闹的故事里,夹杂着许许多多的厚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吗?请从中国古典小说入手吧!
“中华文化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古典小说。
梁山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主峰海拔不到两百米。但是在元代流行的水浒故事里,水泊梁山已经成了方圆八百里,连通大海,河道密布,吨位可观的优良海港,到了《水浒传》中,更是把原来的“小土包”夸张成“三关雄壮、四面高山,有忠义堂、断金亭、宛子城、蓼儿洼、金沙滩、鸭嘴滩、六关八寨,藏龙卧虎,威震四方”的天下的朝圣地。原来的三十六人也被扩大三倍,成了“一百单八将”,又根据武艺的高低,分成“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组建成一只庞大的地方武装,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公然同朝廷对抗。
《水浒传》的灵魂人物无疑是宋江。在民间长期的传说过程中,这位首领被赋予了两种矛盾的性格特征,使得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中国人为了到底如何评价宋江而争论得不可开交。有人认为他是个忠肝义胆的好汉,应当被肯定,被歌颂。有人却认为他自私、狡诈、虚伪,是他一手毁掉了梁山弟兄们苦心经营的基业,害得好汉们死得凄惨悲凉。那么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小说中宋江的出身是郓城县衙里的押司。“押司”是州和县一级政府中的胥吏,主管税收和诉讼等事务。“吏”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很特别的阶层。他们不是“官”,不能和前者一样享受政府予以的待遇。尤其是宋朝以后的制度规定他们没有可能升迁到“官”的行列的“可能性”。但他们又不是寻常百姓,他们熟悉官场中、衙门里的潜规则,办事能力很强。书中说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前半句是说他业务能力强,后半句恐怕说的是他在这种灰色地带里如鱼得水的生活状态。他跟不少江湖兄弟密切往来,不但不歧视他们,反而在精神上尊重他们,在物质上满足他们,而且出手大方。发配江州时,宋江第一次见李逵,就送了他十两银子。后来他跟李逵、戴宗、张顺等人到浔阳江边的琵琶亭里饮酒,分手时又送了李逵五十两。也许用惯了纸币的现代人,对于十两、五两这样的货币单位几乎没什么感性认识,也就无法体验宋江的“挥金如土”到底如何潇洒。我们可以粗略计算一下,小说第二十六回中,武松曾送郓哥五两银子养家,郓哥暗自盘算:“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也就是说,五两银子在当时就够一个普通收入家庭生活三五个月。后来更有人估算过,十两银子在封建中国某一时期,相当于一个农民或工匠一年的收入,这样看来,十两、五十两的确不是笔小数目。而小说中宋江这种仗义疏财的举动多达17处。我们暂且不去计较他银子的来路,应该看到的是,正是这种轻钱财、重朋友的豪举,才为武功低微的宋江在江湖上赢得了不小的名声——人们称他为“及时雨”。“及时雨”本来指长期干旱之后的雨水,对于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来说,这样的雨水能够挽救农作物的生长,是全家老小的指望。人们用“及时雨”来形容宋江,正是指他总是能在江湖兄弟生存面临困境(特别是经济上的难关)时,能够给予及时的援助。处于社会边缘,特别是像李逵这样没地位、没金钱、没江湖声望的无产者,自然对他敬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拥护他,而且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追随他。
但小说中宋江不单纯是江湖好汉们的经济赞助者,他的人生目标也绝不仅仅是做一个一呼百应的江湖老大,他有着更高价值追求。他出生于耕读家庭,骨子里有克己守法的良民意识。又自幼攻读经史,受到过正统的礼义教育,满脑子“忠孝情节”。在家里,他是个大孝子,被人称作“孝义黑三郎”,是地方上的道德楷模。他被“逼上梁山”,带领一帮江湖兄弟“造反”,实属无奈之举,他并不是要坚决地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上。他对待皇帝,对待朝廷,对待国家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忠义”两个字。因此他另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就是“呼保义”。“保”是保持、维护的意思,“义”指忠义。坐稳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后,他对梁山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重组和改革,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梁山队伍的造反纲领上。他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明确表示自己队伍的“义军”性质。他期待在被“招安”后,为国效力,真正在疆场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所以,在他上梁山后,先是打土豪,除列强,壮大军威,最后屡败朝廷前来征剿的军马,使朝廷不得不另眼相看,时机成熟,接受朝廷招安。宋江的悲剧,同时也是梁山众好汉的悲剧。在寻求招安的过程中,宋朝权贵高俅、童贯等一应奸臣,先是百计阻挠,当招安事成后,便开始对这支曾让他们颜面尽失的队伍百般陷害。撺掇朝廷派整编后的梁山义军北征辽国(当时在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军队),平方腊(当时在南方的另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征方腊之后,众多好汉或死或残,凋零殆尽。他们没有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为国捐躯,却陷身奸臣的阴谋中,惨遭暗算。宋江为首的一群好汉,最后只落得个“魂聚蓼儿洼”的可悲结局。宋江的人生悲剧是耐人寻味的,他是那个特定时代报国无门的英雄的典型。
《水浒传》可以被切成前后两块,以被朝廷招安作为分水岭。前半部分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或者几位梁山好汉落草为寇的经历,比如武松、鲁智深、林冲、阮家兄弟等人被腐朽的官吏逼迫而上梁山的故事,但《水浒传》毕竟不是《天方夜谭》,“一百单八将”中也只能挑几位在民间影响力较大的英雄讲一讲,如果真要是按人头依次讲下去,恐怕也就没有几位读者能有耐心读完。这些小故事像一环扣一环的锁链,一位英雄的冒险经历讲完了,另一位英雄的传奇故事也就拉开了帷幕,一直到上梁山,英雄大聚会,故事链条也就结束了。后半部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梁山弟兄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出征讨伐北方的辽国和其他的地方武装。读者津津乐道的,还是前半部好汉们的“独角戏”,而不是后半部沉闷冗长的“大合唱”。
P31-37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内涵,不仅充分表现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性,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纷乱、社会动荡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过;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中国广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它的辉煌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里,它的魅力涵盖在中医、饮食、民俗、建筑中。数千年来,它不仅滋养着炎黄子孙,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以每年近万人的速度递增。近年来,一些国家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更多的外国朋友愿意了解、认识古老又现代的中国。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外文版名称“龙文化:走近中国”)。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笔下,这些绚丽的中华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细腻、更生动、更详尽、更有趣的诠释。
整套丛书共分36册,从《华夏文明五千年》述说中国悠久的历史开始,通过《孔子》、《孙子的战争智慧》、《中国古代哲学》、《科举与书院》、《中国佛教与道教》,阐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与思想、哲学发展的脉络;通过《中国神话与传说》、《汉字与书法艺术》、《古典小说》、《古代诗歌》、《京剧的魅力》,品味中国文学从远古走来一路闪烁的艺术与光芒;通过《中国绘画》、《中国陶瓷》、《玉石珍宝》、《多彩服饰》、《中国古钱币》,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绚烂与多姿;通过《长城》、《古民居》、《古典园林》、《寺·塔·亭》、《中国古桥》,回眸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璀璨与辉煌;通过《民俗风韵》、《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家族文化》、《玩具与民间工艺》、《中华节日》,追溯中国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中医中药》、《神奇的中医外治》、《中华养生》、《中医针灸》,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与精深;通过《中国酒文化》、《中华茶道》、《中国功夫》、《饮食与文化》,解读中国人“治未病”的思想与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通过《发明与发现》、《中外文化交流》,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渊源与国际交流合作之路。
这套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参加本套丛书外文版翻译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校译者多为各国的相关学者。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谨向这些热心参与本项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本套丛书由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9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书展。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凝聚着中国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礼物能够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