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悟人生(纪念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分类
作者 胡光利//姜永仁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不完满才是人生。本书收录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小品、回忆录、序跋等各类文章百余篇。读罢此卷,犹如品尝陈年老酒,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世大的精神财富,令人受益无穷。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季羡林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小品、回忆录、序跋等各类文章百余篇。读罢此卷,老人家那声容笑貌,精辟之言,将永久地铭记在人们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读罢此卷,犹如品尝陈年老酒,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令人受益无穷。

目录

再版前言——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人生哲思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写我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世态炎凉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容忍

 谦虚与虚伪

 傻瓜

 毁誉

 论压力

 爱情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人间第一爱

 谈孝

 中国的民族性

 谈中国精神

 文字之国

 文得学养

 芝兰之室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漫谈出国

 真理愈辨愈明吗

 老年

 长生不老

 长寿之道

人生寄语

 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颂海宴堂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我和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的书斋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谈中国的“学统”

 老马识途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一寸光阴不可轻

 我眼中的清华园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拿来和送去

 学人寄语

 获奖有感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人生回首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回忆陈寅恪先生

 回忆吴宓先生

 西谛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悼组缃

 怀念乔木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重返哥廷根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王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牛棚杂忆》自序

 百年回眸

 回眸五十年

人生瞻望

 八十述怀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虎年抒怀

 1987年元旦试笔

 新年抒怀

 兔年万福

 千禧年我干了些什么

 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九十述怀

 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绝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 “诗必穷而后工”,连作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化的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别的国家先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说了。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他们一方面吹嘘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关键向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 “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绝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 “厚”而且“黑”的,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P3-4

序言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季羡林文丛》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季羡林文丛》,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学问之道》《耄耋新f乍》《修身与治学》。在与季老共同商榷这套丛书的编辑大纲和选题框架时,他十分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强调了丛书的编选原则:首先,他不赞成出那种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集子,因为那样做,重复总会难免,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一定要选录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宁缺毋滥;第四,编校质量要高标准。他说,他最反对书中错字连篇;季老还说,他也经常查字典,并不以此为丑,因为汉字太复杂了。足见这位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学风之严谨。我当即向季老承诺,这套丛书的体例会有特点和新意,编校质量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去规范。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出版人以及中国出版业的关切与期望。

汇报完毕,我们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和季老合影时,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时是孤独的,他的几位亲人在几年里相继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唯一的儿子亦不在身边。也许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师的心灵,也许是想把内心的温暖传递给他,也许是两者都有吧……

在季老家坐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即将告辞,这时季老说他要送给我两本近年他出版的书:《千禧文存》和《三真之境》,我受宠若惊,不失时机地问季老可不可以给我签名留念,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拿来书和笔。让我惊奇的是,季老并没有去重新翻检我的那张名片核对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分别写下了“沈晓辉女士季羡林2001.8.20”。我十分惊讶于季老超凡的记忆力,当时,他毕竟已是年过九旬了!我想,这也许便是大师的超人之处吧。回来后,这两本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里。季老不幸病逝后,我时常取出这两本书翻阅,抚摸季老的签名,心中一片怅然……

在丛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季老治学与做人的瑰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叹为观止,我每每为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仁爱之心所感染。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才可以看到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让我们感动。季老虽为一代宗师,可作品并不艰深晦涩,内容非常亲切,语言也很朴素,情思溢于笔端,清澈而纯净。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会忘记是在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他那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的爱母之情、爱国之心会提示人们永葆人间真情挚爱,做一个真正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