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遍的指导意义,使人蒙受其利。季羡林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问之道(纪念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胡光利//姜永仁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遍的指导意义,使人蒙受其利。季羡林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七十年来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在先生的这些文章中,不但总结了先师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朱光潜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而且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时时上进,时时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遍的指导意义,使人蒙受其利。 目录 再版前言——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治学生涯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1.进入哥廷根大学 2.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 3.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4.吐火罗文的学习 5.其他语言的学习 6.博士论文 7.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 8.十年回顾 三 回到祖国 1.1946年-1949年 2.19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 上下求索 一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 2.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 3.中国的考据学 4.德国的考据学 5.中国文化的内涵 6.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7.文化与气节 8.爱国主义 9.陈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的爱国主义 二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 三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四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五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1.作为学者的胡适 2.作为思想家的胡适 六 关于考证 1.为考证辩诬 2.清代考证学之兴起与文字狱无关 七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1.谈义理 2.说文章 3.论考证 八 才、学、识 1.理论 2.知识面 3.外语 4.汉语 九 如何搜集资料 十 如何利用时间 十一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1.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2.汤因比看中国文化 3.歌德看中国文化 十二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十三 再谈东方文化 1.综合与分析 2.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3.续补 十四 “天人合一”新解 1.“天人合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2.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3.“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十五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2.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 3.“求异存同” 4.科学决非万能 5.“东风压倒西风” 6.正一反一正 7.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 8.药方 9.西方向东方学习 10.两种思维方式 十六 漫谈东西文化 1.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 2.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阐释 十七 国学漫谈 1.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2.国学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十八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十九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1.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2.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二十 我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十一 正确评价和深人研究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的来历和含义 2.关于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学的评价问题 3.如何正确评价东方文学 4.怎样才能学好东方文学 二十二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二十三 关于中国美学的一点断想——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华诞寿 二十四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1.从《中外文化与文论》谈起 2.论所谓“失语症” 3.中外(东西)文论的根本差异 4.试论王静安的“境界”说 5.言意之辨 6.中国文论的“话语” 7.怎样在世界文论中发出声音 二十五 漫谈散文 二十六 我怎样写散文(一) 二十七 我怎样写散文(二) 二十八 历史研究断想 二十九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三十 汉语与外语 1.问题的提出 2.当前的情况 3.我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4.语言,特别是外语的功能 5.翻译的危机 6.学习哪一种外语 7.怎样学习外国语 三十一 谈翻译 1.论重译 2.著者和译者 三十二 翻译的危机 学术总结 一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 我的研究范围 三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 我的义理 五 一些具体的想法 1.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 2.中国通史必须重写 3.中国文学史必须重写 4.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 5.文艺理论在国际上“失语”问题 六 重视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语研究 八 吐火罗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二 我的考证 十三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 满招损,谦受益 十六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十七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八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九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些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又是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 “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终生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我不敢有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若考取后,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勤恳恳,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佐,算是邮局里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乎?不幸乎?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样一块料,于是我名落孙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我。我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者。“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在出国方面,我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这是后事,暂且不提。 清华是当时两大名牌大学之一,前身叫留美预备学堂,是专门培养青年到美国去学习的。留美若干年镀过了金以后,回国后多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做了大官。在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学者,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不敢瞎说。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轻的讲师李济,后来也成了大师,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这个国学研究院,与其说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虽然只办了几年,梁、王两位大师一去世,立即解体,然而所创造的业绩却是非同小可。我不确切知道究竟毕业了多少人,估计只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干位还成了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听史学界的朋友说,中国20世纪30年代后形成了一个学术派别,名叫“吾师派”,大概是由某些人写文章常说的“吾师梁任公”、 “吾师王静安”、“吾师陈寅恪”等衍变而来的。从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学术界影响之大。 吾生也晚,没有能亲逢国学研究院的全盛时期。我于1930年人清华时,留美预备学堂和国学研究院都已不再存在,清华改成了国立清华大学。清华有一个特点:新生投考时用不着填上报考的系名,录取后,再由学生自己决定人哪一个系;读上一阵,觉得不恰当,还可以转系。转系在其他一些大学中极为困难——比如说现在的北京大学,但在当时的清华,却真易如反掌。可是根据我的经验: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双重性。没有人系的选择自由,很不舒服;现在有了人系的选择自由,反而更不舒服。为了这个问题,我还真伤点脑筋。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点吸引力,究竞选择哪一个系呢?我一时好像变成了莎翁剧中的Hamlet碰到了 To be or not tobe—That is the question。我是从文科高中毕业的,按理说,文科的系对自己更适宜。然而我却忽然一度异想天开,想人数学系,真是“可笑不自量”。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决定入西洋文学系(后改名外国语文系)。这一件事也证明我“少无大志”,我并没有明确的志向,想当哪一门学科的专家。 P3-4 序言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季羡林文丛》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季羡林文丛》,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学问之道》《耄耋新f乍》《修身与治学》。在与季老共同商榷这套丛书的编辑大纲和选题框架时,他十分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强调了丛书的编选原则:首先,他不赞成出那种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集子,因为那样做,重复总会难免,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一定要选录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宁缺毋滥;第四,编校质量要高标准。他说,他最反对书中错字连篇;季老还说,他也经常查字典,并不以此为丑,因为汉字太复杂了。足见这位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学风之严谨。我当即向季老承诺,这套丛书的体例会有特点和新意,编校质量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去规范。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出版人以及中国出版业的关切与期望。 汇报完毕,我们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和季老合影时,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时是孤独的,他的几位亲人在几年里相继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唯一的儿子亦不在身边。也许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师的心灵,也许是想把内心的温暖传递给他,也许是两者都有吧…… 在季老家坐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即将告辞,这时季老说他要送给我两本近年他出版的书:《千禧文存》和《三真之境》,我受宠若惊,不失时机地问季老可不可以给我签名留念,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拿来书和笔。让我惊奇的是,季老并没有去重新翻检我的那张名片核对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分别写下了“沈晓辉女士季羡林2001.8.20”。我十分惊讶于季老超凡的记忆力,当时,他毕竟已是年过九旬了!我想,这也许便是大师的超人之处吧。回来后,这两本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里。季老不幸病逝后,我时常取出这两本书翻阅,抚摸季老的签名,心中一片怅然…… 在丛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季老治学与做人的瑰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叹为观止,我每每为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仁爱之心所感染。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才可以看到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让我们感动。季老虽为一代宗师,可作品并不艰深晦涩,内容非常亲切,语言也很朴素,情思溢于笔端,清澈而纯净。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会忘记是在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他那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的爱母之情、爱国之心会提示人们永葆人间真情挚爱,做一个真正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