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变革的时代,都有理论上的代言人。在日本从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一唱百和、以舆论摇动社会,著作一出则洛阳纸贵风靡天下者,唯有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日本天保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35年1月10日)出生于大阪。约70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时代:整70年后,日本打败俄国,标志西方势力一统天下的状态被打破,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福泽谕吉的父亲福泽百助,为九州豊前中津藩(今大分县西北部)禄米13石的下级士族,身份刚好可以按规定仪式谒见藩主。母亲是同藩士族桥本滨右卫门的长女。福泽百助是个儒学者,擅长经学诗文,以读书治学为理想,长期在中津藩设于大阪的货栈值勤管理粮食。夫妇生活于大阪,生育了五个子女。福泽谕吉为家中末子,出生一年半后父亲死,母亲率子女返回家乡中津。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为助家计打零工,在家乡体验了下级士族的痛苦,深恨身份等级制度,孕育了他后来成为反封建启蒙思想家的基础。近代开国以前,以中国宋代朱熹学说为根本的儒学是日本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般人家教育儿童都用四书五经。福泽谕吉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儒教主义的,鄙视经商牟利、禁止看戏娱乐。十四五岁开始学习中国古典,《论语》、《孟子》自然不用说,对于《诗经》、《书经》也学得较深入,还跟先生读《世说新语》、《战国策》、《老子》、《庄子》等书。离开学校后自学历史,读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五代史》、《元明史略》等。特别喜欢《左传》,熟读十一遍。不但读书,少年福泽也爱手工艺,自己动手裱糊拉窗、做木屐、加工刀剑、修房屋等。青少年时代的福泽谕吉,就表现出特立独行、不从流俗的性格。
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之事,不但给政府带来巨大恐慌,而且迅速传遍全国穷乡僻壤,人们议论纷纷,到处都在谈论炮术。二十岁的青年福泽不满足于家乡中津的偏僻,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学习文才武艺。为了利用外文原著学习炮术,在长兄的建议和带领下,1854年福泽谕吉来到长崎,寄居于光永寺,开始学习荷兰语。当时的日本还在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时代,与海外的交流仅限荷兰、中国。当时所谓外文就是指荷兰文。他在长崎游学期间生活困苦,既做过炮术家的食客,也做过和尚的仆从,节日时挨家逐户念经乞讨。1855年又人大阪的绪方洪庵的医学塾,努力于兰学(荷兰语言学术)。1856年长兄去世更使福泽家倾家荡产,一贫如洗。物质生活的困窘未曾阻碍福泽求学的热情。在绪方塾的学习夜以继日,时常通宵达旦。睡眠从不用枕头。学习内容是物理和医学。几十位学生围绕不足十部原文书,独自钻研和相互讨论。同时热心于实验。成功尝试在铁上镀锡、制作碘、氨、硫酸等,认识到儒学的空疏无用。1858年福泽谕吉至江户(今东京),在筑地铁炮洲的奥平家邸内开设家塾,讲兰学。正值日本刚与西方五国签订通商条约后不久,东京附近的通商口岸横滨出现了洋行,福泽谕吉开始自学英语。
虽然自1854年到长崎学习炮术开始就接触西方学术,但真正给福泽谕吉一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访问美国、欧洲对于西方世界的观察体验。第一次是1860年2月至6月间以军舰奉行(海军司令)随员的身份,搭乘“咸临丸”横渡太平洋赴美。那是日本人1853年第一次看到轮船、1855年开始跟长崎荷兰人学习航海术后,首次独力驾驶蒸汽船横渡太平洋。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无不新鲜,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不但第一次看到马车、电报,看到一个财富充溢的世界,而且体验了美国人的热情大方,男女平等、官民平等。福泽谕吉自述:“出国之前,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天下无可伦比的豪爽的书生总是目中无人,不畏一切。然而刚到美国就变得像新娘子一样地渺小了,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第二次是1862年1月至1863年1月间,作为幕府派遣欧使节团的翻译方(口译)赴欧洲,周游法、英、荷、德、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第三次是1867年2月至7月间为购买军舰事,随幕府的军舰接受委员长小野友五郎一行再次赴美。美国、欧洲的游历使福泽看到公私各种工厂、银行、公司、寺院、学校、俱乐部、医院等,赴宴会、看歌舞,参观议院、选举等等,到处受到热情招待,亲身体验到外国人并不都是恶魔,也有光明正大道德高尚的好人。他深感盲目排外的“攘夷论”的愚昧,决心在日本大力提倡学习西洋,使日本成为欧美那样文明富强的国家。P2-5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怍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劝学》介绍了很多文明常识,带有更多的问题意识。开篇一句“上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惊醒并感动了几代日本人。福泽谕吉依靠本书直接影了日本的历史,因此被世人称为“日本的国民之父”、“日本的伏尔泰”,直到今天,印的就是福泽谕吉的头像。
1868—1877年是明治时代的最初十年,也是近代日本诞生的阵痛期。《劝学》正是这一期间内面世的。这部被称为“哺育近代日本青春”的杰作,何故能够获得如此影响力?让我们回到它诞生的时代去探个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