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及其他(苏珊·桑塔格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S·桑塔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及其他》的作者是美国当代已故著名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品是作家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中国的旅行计划》、《任务报告》、《美国精神》、《傀儡》、《重拾旧怨》、《宝贝儿》、《杰基尔博士》和《没有向导的旅行》7个短篇。这些小说有的反映作者对美国当前社会不公现象的猛烈抨击,有的剖析美国“9.11”之后的尴尬处境,有的揭露社会政治舆论的日益堕落,还有的体现了作者本人向往中国旅游的美好愿望等等,集中显现了桑塔格的敏锐眼光和不凡的智慧、才华,以及作为有责任感的作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性的思考。

内容推荐

《我,及其他》是苏珊·桑塔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中译本还特意增加了两篇作者本人建议纳入的近年新作。总共十个短篇,宛如多棱镜般展现了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那代美国知识精英的心路历程、知识女性的精神肖像,以及当地美国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并探索了短篇小说这种表现形式无限的可能。在先锋实验的创作表层之下,骨子里体现出来的是桑塔格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

目录

中国旅行计划(王予霞 译 黄梅 校)

心问(周颖 译)

美国魂(徐天池 译)

假人(徐天池 译)

旧怨重提(徐天池 译)

宝贝(申慧辉 译)

杰基尔医生(徐天池 译)

没有向导的旅行(王予霞 译 黄梅 校)

附录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申慧辉 译)

 朝圣(徐天池 译)

试读章节

心问

……一位长发妇人,长着一头蓬松的、泛着红光的、像演员一样不太自然的棕发,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才二十三岁(我十九岁),当时她的头发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无需染整,可眼下尽显老态,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娇小疲弱的身躯,略微宽大的手腕,平坦的胸部,宽胛骨的双肩,以及海鸥双翼一般的盆骨,一个空荡荡的躯壳,人们或许不愿多想一下她赤裸时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她常常衣着华丽却不免造作的原因。她有过一个丈夫,长着浓密的髭须,因为黑手党人的惠顾,出人意料地成了东区一家饭店的老板。他们分了手,接着吵吵闹闹地离了婚。两个淡黄色头发的孩子被打发到了绿草丛生的寄宿学校,孩子们看起来像是另外一对父母所生。她说:“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们在中央公园的一棵枫树下闲逛。我们的自行车双双并排着,朱莉那辆是她自己的(过去她经常骑自行车),我的是租来的。朱莉承认,最近能用来干活的时间越来越少:上合气道班,做顿便饭,打电话给孩子们,继续谈情说爱。但用来疑惑的时间,仿佛全世界的时间都在这里了——几个小时,整整几天。

疑惑?

“关于……”她看着地下说:“噢,我或许开始对那片落叶与别的落叶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了。”她指着一片叶子,又指向旁边的一片也已经发黄了的叶子,它那残缺不全的叶尖同第一片的叶脊几乎形成直角。“为什么它们躺着恰好是那个样子,为什么不是别的形状?”

“要我解释,是因为枫叶从树上飘下来便是这个样子。”

“可是,它们之间有一种关系,一种联系……”

朱莉,我的姊妹,可怜而富有的迷失者,你是疯了。(这是一个疯狂的问题;一个不该问的问题)可我没这样说,只劝慰她:“你不该问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她没有回答。“即使你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你也不会知道。”

看,朱莉。听,彼得·潘。与其聊枫叶——那太荒唐,不如来谈谈人。毫无疑问,今天下午两点至五点之间,八十四名愁眉苦脸的越战老兵正在闹市区的无窗办公室里排队接受福利体检,与此同时,十七名妇女正坐在派克大街某外科医生诊所里的紫红色人造革椅上,等候做乳癌检查。然而,要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是毫无道理的。

或许有几分道理?

朱莉并没有问我对什么感到疑惑,诸如:

有什么不对劲?

一块厚厚的黄褐色的东西在每个人的肺叶上沉淀——是抽烟过度日积月累的后果。胸腔感到压迫,饭后常常伴随着恶心。

朱莉本来就很削瘦,最近又设法减了不少体重。她告诉我,上个星期只有面包和咖啡才没有让她恶心。“噢,别这样!”我喃喃地说——我们正在通电话。那天晚上,我去她家,查看她那有气味的空冰箱,想把窝在里边、装有发霉的汉堡的塑料袋扔掉,她却不让。她嘟哝说:“连鸡肉也不便宜了。”

她冲了一些雀巢咖啡,我们盘腿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先聊了聊她现在的情人,那个畜生,然后争论起列维·斯特劳斯关于封闭历史的观点。我一直很虔诚地捍卫历史。朱莉虽然穿着华贵的长裙,抽着十分名贵的香烟,但她节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太小气了。

每一次都是剧烈的痛苦。也许朱莉根本就不想出门,许多人都这样,喜欢蜗居在公寓里。

这座城市既不是原始丛林,也不是月球,更不是高级酒店。远看它是宇宙的一个污点,一个正在释放能量的圆球;近看,则是一块非常清晰的印刷电路,一个遍布污迹的晶体管迷宫,一个储存哮喘声纹的资料库。只有某些市民的声音有权被放大,并被聆听。

一位五十多岁的黑人妇女,身穿一件颜色比她的棕色购物袋还要深的棕色外套,上了一辆出租车,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到第143大街和圣·尼古拉斯大街的交叉路口。”一阵停顿。“开车吧!”寡言少语、体毛茂密的年轻司机打开计程器。她把购物袋搁在肥胖的双膝间,开始哭起来。伤痕累累的塑料隔板的另一边,埃索可以听见她的哭声。

人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被淹没。

那位黑人妇女很有可能就是多丽丝。她是朱莉的女佣(每个星期一上午去干活)。十年前,她到圣·尼古拉斯大街去买六罐装的食品和一些通心粉沙拉时,她的两个小孩双双死在了一场大火里,这场火灾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他们的两居室。

P35-38

序言

迎风飞扬的自由精神——苏珊·桑塔格及其短篇小说

申慧辉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兼评论家。她以独到而敏锐的观察,别开生面的视角,以及真诚而警世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末美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其人生经历既特殊、又典型,几乎可以代表她那一代美国知识精英的心路历程。

桑塔格生于纽约市、逝于纽约市,身处全球文化风云激荡的中心之一。却始终充满热情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她是一个早熟的爱书人,三岁开始读书,熟知并热爱欧洲文化。十六岁起,她先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学(1948—49年)、芝加哥大学(1951年)、哈佛大学(1954—57年)、以及牛津大学的圣安妮学院(1957年)学习文学和哲学。1950年,她与一位社会学教授结婚,育有一子,后于1958年离婚,从此没再结婚。1953年起,桑塔格开始在大学里任教,包括康涅狄格大学(1953—54年),纽约市的市立大学和莎拉·劳伦斯学院(1959—60年),哥伦比亚大学(1960—64年),拉特格斯大学(1964—65年),教授英文、哲学、宗教以及创作。此外,她还当过杂志的主编和电影导演。当然,她的主要头衔是小说家、评论家和随笔作家。

桑塔格在美国文学界成名较早。她三十岁那年,小说《恩主》(1963)问世。三年以后,桑塔格出版了文集《反对阐释》。这两部作品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为桑塔格日后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基调。此后,她始终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两个相关范畴里齐头并进,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将她成就为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桑塔格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死亡匣子》(1967)、《火山恋人》(1992)、《在美国》(2000),文集《激进意志的风格》(1969)、《论摄影》(1977)、《作为隐喻的疾病》(1977)、《在土星的标志下》(1980)、《艾滋病及其隐喻》(1989)、《重点所在》(2001)、《关于他人的痛苦》(2003),短篇集《我,及其他》(1978),电影剧本《给食人者的二重奏》(1969)和《卡尔兄弟》(1971),以及短篇《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91),舞台剧剧本《床上的爱丽丝》(1993)等。此外,《苏珊·桑塔格读本》在1992年问世。1995年,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苏珊·桑塔格谈话录》。迄今为止,她的十七部作品已经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在桑塔格的一生里,她始终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作家。也许是她的思想有时过于偏激,例如她早期的反智主义姿态和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偏爱;也许是她的表达有时过于直率,例如对“9.11”的评论,对美国军方的虐囚行径以及对古巴、以色列等国政治时事的批评,等等。她的坦率虽然表现了她的敏锐和真诚,但也使她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受到批评甚至否定。当然,就连这个特点,也和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颇为合拍:二战后的美国不是一向都那样富有活力,充满生机,同时又矛盾迭出,冲突四起吗?不论是学生运动,女权运动,还是民权运动,反战运动,都在推动着美国社会,可同时又在质疑它,否定它,并重新塑造着它。社会的现实充满了悖论,这个时代的产儿,它的代表人物桑塔格,自然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幸运的是,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对思想活跃的桑塔格颇为青睐,给予她颇多的肯定与褒奖。桑塔格是世界笔会美国中心的会员,并且担任过一届主席(1987—89年)。她也是美国艺术科学院和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她还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级的文学大奖,如国家学院和美国研究院文学奖(1976),全国评论界书奖(1978),国家图书奖(2000),以及法国(1984)和意大利(1992)等他国颁发的文学奖。

……

苏珊·桑塔格早年明确反对阐释。她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作用于感官的(sensuous),它们本身已经陷入意识的陷阱,因此是不宜解释的。正是这个观念推动了桑塔格去创造性地从事创作,并形成多样化的写作风格。不过,桑塔格到了晚年又曾由衷地说,小说是“心灵的教育”;并对《纽约时报书评》的采访者讲:“我当然需要读者,而且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希望它们值得流传下去。”此刻她已经认识到,值得流传的作品少而又少,而它们都必得经受阐释的考验。

所幸的是,桑塔格的作品具有这种价值,我们今天才有可能读到她的作品中译,得以有可能从桑塔格的文字里,去体会在这个八面来风的大时代,在道德、良知、知识与艺术不断失声、甚至遭到否定的现实当中,桑塔格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对真的探索和追问,是多么地可贵。她的文学经历和创作成就,才成为了我们借鉴的材料。的确,桑塔格有时候可能是偏激的,甚至有谬误,但那就像迎风飞扬的自由精神之旗会在阳光下形成阴影一样,是她的成就之组成,是她那丰富人生的一部分;而对于她的读者,则是同样具有借鉴价值的。

2009年6月16日

改于白桦林小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