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明代女性人物的探古随笔专辑,精选了上至后妃公主,下至民女优伶共十二位代表女性,并试图通过她们存留于史册当中的寥寥文字,再现整个明代各阶层女性生活的真实状态。本书中除了合理运用了探古推理的文字以外,还力图通过场景还原的镜头描述,将作者的感情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信,这将有利于读者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中形色各异的女性,从而有所收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人何在--红颜探古(明代)/历史人文书系/锦绣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草色风烟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对明代女性人物的探古随笔专辑,精选了上至后妃公主,下至民女优伶共十二位代表女性,并试图通过她们存留于史册当中的寥寥文字,再现整个明代各阶层女性生活的真实状态。本书中除了合理运用了探古推理的文字以外,还力图通过场景还原的镜头描述,将作者的感情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信,这将有利于读者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中形色各异的女性,从而有所收益。 内容推荐 明代的女子多了从前汉唐女子所没有的礼教束缚,显露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是纤弱柔顺,如同唐伯虎笔下的美人一样,有着近乎病态的蒲柳身姿。弯眉垂眸,樱桃口,小蛮腰,削肩平胸,一双葱白般的尖尖十指,加上时隐时现的三寸金莲,行路时分花拂柳,静伫时盈盈而立。这种审美意趣有别于汉唐时追求健康活力的时尚,也与宋元时期朴素淡雅略显粗壮的风潮不属一体,由于它纤细得让人生怕折损,怜惜呵护的情愫便油然而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代审美所造就的美女形象无疑是满足了男人呵护弱小的英雄梦想,也使得明代女子的形象被“秀丽纤细”所定格。 然而,外表的秀丽纤细并不表示心智也一样柔弱苍白,翻看史书和时人笔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代女子多样的人生和迥异的个性。她们或是嫉恶如仇,率性如男儿;或是忠贞不渝,坚韧刚强;或是至情至性,贤淑温婉;亦或是才华横溢,工于心计权谋。她们的身份地位各异,上至贵妇诰命,下至歌妓优伶,从金枝玉叶到庵堂僧尼,所呈现的多样性、独特性丝毫不逊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她们在有限的文字中展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波折起伏的传奇,以及生于那个时代的悲哀或是幸运。 中国的史家向来以父权至上的观念作为视角,以男性的道德观和政治人文理想为衡量一切好坏成败的标准,除了个别无法回避的伟大女,生能够被详细笔录,大部分关于女性的记载并不详尽。这中间能切实从女性内心所想出发,全面客观还原女性形象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明代官方和私人的笔记史料虽较前朝为多,但关于女性的记载依然有限,好在零零散散的只字片语尚能为我们勾勒出她们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痕迹。这当真是一种幸运。 目录 雨霁·报恩寺——莫愁烟雨中的碽妃之谜 棠棣·王姑庵——仁孝徐皇后姐妹的爱恨人生 春恨·安乐堂——深宫中的蒲草孝穆纪太后 上邪·金云翘——江南名妓王翠翘的阴谋与爱情 权变·宫心计——九莲菩萨孝定李太后的前世今生 嘶骑·木兰歌——桃花战马上的巾帼秦良玉 杜鹃·胡麻曲——共洒苌弘血的烈女贞妻们 寻梦·三生路——玉殒牡丹亭之女优商小玲 绿萼·章台恨——懿安张皇后的末世回眸 飘萍·帝女花——坠落凡尘的思陵长公主 肠断·燕子笺——末世才媛阮丽珍的戏梦人生 半塘·女儿香——月漉波烟之董小宛写真 试读章节 “天日高霁,霏霏蔼蔼,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驿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明·张岱《陶庵梦忆·报恩塔》 有这样一部丹麦童话,叫做《天国的花园》,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安徒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奇妙的梦幻般的场景: “东风说:‘自从我上次去过以后,明天恰恰是100年。我现在是从中国来的——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官员们在街上挨打;竹条子在他们肩上打裂了,而他们却都是一品到九品的官。他们都说:‘多谢恩主!’不过这不是他们心里的话。于是我摇着铃,唱:‘叮,当,锵!”’ 这部童话写于公元1839年,故事里的“东风”是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孩子,来自世界的东方,而他口中所描述的场景,是17世纪时期欧洲人眼中的印象中国。 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1840年,著名的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不敌英国人的尖船利炮,被迫于公元1842年在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沦为了西方列强肆意宰割的鱼肉。 在《南京条约》签订的过程中,英国军舰“纳米昔斯”号一直停泊在南京的下关码头,而船上的士兵在等待达成条约的空闲期间,纷纷上岸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当他们来到南京城南游历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被一处气势恢宏而精巧绝美的建筑所吸引,长久驻足,叹为奇迹。 事后,他们当中有一个叫做贝尔拉德的人,在其撰写的《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中详细地记述了他看到这处建筑时被震撼的心情,以及这处建筑当时的面貌。他是这样描述的: “……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高高的杰出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特出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全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瓷砖,敷上了光亮的釉质,以及装饰内部的大量金质偶像。……这一份产业的范围伸延到三十英里的面积,大部分是曾经用业已坍毁的短墙围绕起来的。乡野被山岗和溪谷以及房屋和耕种的田地交错间隔,看起来很美丽。不过,有些地方看起来却很荒凉。但是,这到底是一幅能令人感到很大兴趣的景色,不仅由于所见的田野,更由于置身所在的地点以及这座塔的本身。据说这座塔的建筑,曾经花费了一笔巨款(约七八十万镑),而且继续了十九年才完工。” 关于这处建筑,贝尔拉德专门写了很长的一段文字,在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摘选其中的一小部分供大家一观。然而,仅仅只是这寥寥的篇章,已经足够让我们叹为观止了。 对于西方世界的人来说,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精妙的莫过于塔和园林,他们对于这类建筑的痴迷一直延续至今。在17世纪以前,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最伟大的塔建筑非福建马尾的罗星塔莫属。罗星塔始建于北宋年间,传说是一个叫柳七娘的女子为其死去的丈夫祈福而建,因其立于海边,可以凭借一望无际的海景衬托被来往的船只仰望,因此被那时的各国航海家和水手誉为“中国塔”。至少在大航海的时代里,罗星塔是中国的标志,看到了罗星塔就等于到达了真正的中国。故而,在很多的航海日记和水手回忆中,都会提到罗星塔,甚至他们的后代至今仍然保存着那份情结,会不远万里前去福建马尾一睹其壮观。 事实上,现在的罗星塔已非北宋时的原貌,而是明朝万历年间重建的。迷恋于此的西方人或许并不知道,这处明朝万历年风格的罗星塔在明朝人的心目中,远远及不上永乐年间建于南京的报恩寺塔的万分之一。 而这处有明一朝万民敬仰的报恩寺塔,正是贝尔拉德笔下那个让他震撼的建筑,那个在17世纪之后为西方人所广泛关注的塔结构建筑。遗憾的是,因为战火的洗劫,岁月的蚕食,这象征着明朝万邦来朝伟大帝国气象的标志性建筑,在太平天国时被毁,只剩下了零星的琉璃构件和残垣断壁供人们遐想其当年的绝世风采。 虽然这些年,南京又重新开始发掘大报恩寺的遗址,并有意复原大报恩寺的原貌。可是,重建的归根到底只是一个赝品,考古可以复原一个历史的建筑,却不能复原曾经的历史岁月。让我们通过最后一批见到大报恩寺塔的西方人的眼睛,在我们揭秘下面这个故事之前,看一看大报恩寺塔最后的时光: “……它矗立在城壕的外边,城墙的南边。它的四周是一块面积有几英亩大的方形空地。空地的外围建有高大的佛殿和僧房,但现在都被毁坏,倒在地上了。巨人似的偶像被打成无数的碎片……不久以前,一个螺旋形楼梯一直上伸到塔顶,给观赏者以一个爬上塔顶去欣赏世界上所能看到的最精彩、最美丽的风景之一的机会,可是现在它已躺在塔底变成了一堆垃圾……面对这个巨大而无比壮丽的建筑物的毁灭和破坏,人们不免感到悲哀,虽然这塔依旧还静立在原地,无声地谴责内战的罪恶。” 大报恩寺塔被残酷无情的战火湮灭,那曾经出现在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丽的瓷塔,也从现实真正成为了梦幻的童话场景。只留下一个叫做“宝塔根”的地名,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供后人扼腕流连。P2-5 序言 在漫长的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在后来人的眼里,这印记既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个性,也是曾经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的共同个性。 先秦的个性质朴铁血,大汉的个性大气进取,大唐的个性热烈明丽,三国的个性慷慨激昂,两晋的个性纷繁玄妙……说起这些遥远的时代,虽然我们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各有不同,这些大致的印象却总是相似的。 奇怪的是,时间离我们越近的时代和人群,我们的印象却反而越是模糊。比如说:明朝。 在正式的史书《明史》上,提到明成祖时曾经有这样的话:“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句话虽然形容的是明成祖,却也可以看做是对明王朝兴盛时的评语。然而如今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却总是不能把“远迈汉唐”的盛世与大明王朝联系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提起明代时,会很容易地想到崇祯皇帝、李自成、吴三桂这些很不美好的名字,却在提到汉唐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王莽、汉献帝、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之类忽略过去。 对一个时代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是对那个时代的人呢?于是,明朝人的个性,也就在后人的脑海中或模糊或负面。似乎那时代的男人必是道学、党争、世侩,那时代的女人必是柔弱、无能、可欺。 其实大谬不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正负两面,明代也不例外。只是“明代”离我们太近了,就像一个美人,雾罩烟笼中倾国倾城,数步之遥时浅笑盈盈,对面相见时,你就能看见她的秀发或有松散,若是还要细究就更是糟糕,凭是怎样的肤若凝脂,也架不住你非要用显微镜来观察。 当然,我也不赞成一味地美化某一个时代、某一群人。再说这本来就是各花入各眼的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明人被误读的很多,更别说是明朝的女子了。 由于个人的偏好,我一直更为关注古代女子的记载,随着近年民间写史者队伍的壮大,描写古代女性的书籍也渐渐多了起来。但看来看去,终不免是围绕着后妃闺秀之类“名女”做文章,真正能将某个时代的女性无分尊卑地作一次整体归纳总结的人,比大熊猫还难找。 原因很简单,女性留在历史上的痕迹本来就不多,身份尊显的“名女”们又占去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属于民间寻常女子的内容不但格外稀少,而且也往往被人忽略。想要从各种“趋炎附势”的记载中寻找到她们的身影并写成文字,不但需要对那个时代的热爱,还需要一颗专注沉静的平常心。 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当我看到草色风烟这本书稿时,那种意外和惊喜,实在难以言表。其实我们相识的时间并不久,但透过文字了解彼此,我们却已仿如熟稔已久的好友。 草色风烟不但喜爱明朝的历史,还有一颗在物欲面前坦然的平常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那些已经在岁月中远去的人,她的态度既不是审视卑微者,更不是仰望尊贵者,而是一视同仁地用她纯熟的笔触,给予她们一份体贴的心意。 书中的她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份穿越数百年时空的体贴关爱,应该是聊足安慰的。 对于今天的我,能有这样的朋友又何尝不是一种天赐的幸运。 招福(天涯煮酒版主)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的遗迹总让人遥想那段跌宕的时间;透过这种跌宕,却能触抚到人性的柔韧坚定。宏大与渺小融合在作者的文字里,无论翔实的资料还是冷静的笔墨,都带给人一种梳理后的平静。琳琅百态之后,留有一双洞察的微笑的眼。 ——青垚(晋江签约作者) 几千年其实一点儿都不长,所谓历史,无非人事,匪夷所思的事其实极少,以一个女子的聪慧、关怀和体贴,或许她更有本事抚摸到历史的真实,所以她所解读的历史我是乐于相信的。这样的女子,这样的文字,真少见了。 ——轩辕箫歌(天汉民族文化论坛版主) 我感觉到一些莫名的叹息,越过数百年的红尘,从那个保守又偏激,森严又放纵的时代传来如朦胧的烟浮于深不可测的水面,若灿灿桃花开于深夜。命运的好风将一些女人送上了炎明王朝金字塔的顶端,从此纠结在道义、家国、情爱、生存、权术里,大概只能是沉重或浓烈吧。或许,那个殒于牡丹亭的女子,才是真正属于云端的人。 ——风行水上(普通网友) 佳人似水,美人如玉。玉是至情至性之物,看此《美人何在》感受到的就是作者这种雍容淡雅,至情至性的情怀。如江南烟雨般的笔下,展现的是一个个似在眼前的灵动的人物,正好清茶一盏,令人不忍释卷。 ——坐听皋声冷(普通阿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