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亲历历史
分类
作者 向继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扇乍然开启的思想之门,一段不可复制阅读之幸。

“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书籍,一下子都成了非法的东西,从书店里失踪了。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成了书的监狱。

《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由向继东主编,憋了十年的阅读能量顿时井喷式地释放且不可遏阻。疲软的神经勃然奋发,饥渴的人们大口饕餮……

内容推荐

《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由向继东主编,书禁初开,《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二十世纪文库》、巴金的《随想录》、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钱钟书的《围城》、老鬼的《血色黄昏》、李泽厚的“三论”、拍岸登陆的西方思潮……带来狂喜与惊奇。

憋了十年的阅读能量顿时井喷式地释放且不可遏阻。疲软的神经勃然奋发,饥渴的人们大口饕餮……

目录

书禁初开

《读书无禁区》并附记/李洪林/002

《读书无禁区》触碰“禁区”/陈晓/010

那个年代,那种阅读的幸福

没错过,刚刚好/卢周来/016

诗忆/王彬彬/022

师大80年代的读书风气/格非/029

出井感言/符号/035

读书何处觅疯狂/魏得胜/042

刚有书读的那些日子/徐南铁/046

读书人短暂的幸福时光/周孜仁/050

读书太少/王跃文/056

我怀念那种“饥饿感”/罗韬/059

白加黑与红加蓝/刘诚龙/061

回忆那时的读书生活/刘兴雨/067

爱读书,但没有读书生活/谢泳/071

我的读书历程/汪秀枝/074

少年不知读滋味/易水寒/078

80年代那些云烟/赵野/082

刻骨铭心的那本书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朱学勤/092

毫无目的的残酷/景凯旋/098

书里书外:遇罗锦童话在小城/毕星星/103

真诚,让阅读变得可爱/朱大路/109

带着《围城》漂泊/孙玉祥/114

提倡启蒙,超越启蒙/徐怀谦/119

靠什么填补鸿沟/汪强/127

《解冻》唤醒了我心中的人道主义/王志龙/132

并非怀念那“蓝蚂蚁”生活/孙丹年/138

我与《中国伦理生活的大趋势》/王重旭/146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黄波/152

染乎世情的阅读/蔡瑛/157

奥威尔的《1984》在中国/闲田野牛/161

那个年代:老鬼与《血色黄昏》/岳建一/166

一部禁书的中国遭遇/陈晓萍/173

80年代的阅读/何小竹/179

从80年代一路读来

阅读是成长的宿命/梁卫星/192

我的阅读/林贤治/201

时代阅读与个人经验/雷颐/210

80年代的出版热

钱伯城谈80年代的出版热/黄晓峰/216

说说80年代的几套丛书/数帆老人/221

试读章节

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十年间,书的命运和一些人的命运一样,都经历了一场浩劫。

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书籍,一下子都成为非法的东西,从书店里失踪了。很多藏书的人家,像窝藏土匪的人家一样,被人破门而入,进行搜查。主人历年辛辛苦苦收藏的图书,就像逃犯一样,被搜出来,拉走了。

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成了书的监狱。能够“开放”的,是有数的几本。其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通通成了囚犯。谁要看一本被封存的书,真比探监还难。

书籍被封存起来,命运确实是好的,因为它被保存下来了。最糟糕的是在一片火海当中被烧个精光。后来发现,烧书毕竟比较落后,烧完了灰飞烟灭。不如送去造纸,造出纸来又可以印书。这就像把铁锅砸碎了去炼铁一样,既增加了铁的产量,又可以铸出许多同样的铁锅。而且“煮书造纸”比“砸锅炼铁”还要高明。“砸锅炼铁”所铸的锅,仍然是被砸之前的锅,是简单的循环;而“煮书造纸”所印的好多书,则是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以及他们的顾问等等大“左”派的“最最革命”的新书。这是一些足以使人们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新书,其“伟大”意义远远超出铁锅之上。于是落后的“焚书”就被先进的“煮书”所代替了。

如果此时有人来到我们的国度,对这些现象感到惊奇,“四人帮”就会告诉他说:这是对文化实行“全面专政”。你感到惊讶吗?那也难怪。这些事情都是史无前例的。

是的,对文化如此摧残,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烧过书。他烧了多少?没有统计。不过那时的书是竹简,写在竹片上的,按重量说大概很不少,但是从种类和篇幅来说,肯定比不上林彪和“四人帮”对书籍这一次“革命”的战果如此辉煌。

烧的烧了,煮的煮了。剩下一些劫后余生的书籍怎么办呢?大部分禁锢,小部分开放。

在“四人帮”对文化实行“全面专政”的时候,到底禁锢了多少图书,已经无法计算。但是可以从反面看出一个大概。当时有一个《开放图书目录》,出了两期,一共刊载文科书目一千多种。这就是说,除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书籍之外,我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至少数十万种图书,能够蒙受“开放”之恩的,只有一千多种!

除了秦始皇烧书之外,我国历史上清朝是实行禁书政策最厉害的朝代。有一个统计说清代禁书至少有二千四百余种。蒋介石也实行禁书政策,他查禁的书不会少于清朝。但是,和林彪、“四人帮”的禁书政策相比,从秦始皇到蒋介石,全都黯然失色。理工农医书籍除外(这类书,秦始皇也不烧的),清朝和国民党政府查禁的书,充其量不过几千种,而“四人帮”开放的书,最多也不过几千种,这差别是多么巨大!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凝集着人类文化的各种各样的图书,绝大部分终年禁锢在寒冷的库房里,只能和樟脑做伴。如果图书都会呼喊的话,当人们打开书库大门的时候,将要听到多么可怕的怒吼啊!

历史是公正的。对人和书实行“全面专政”的“四人帮”,被愤怒的中国人民埋葬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春天又来临了。被禁锢的图书,开始见到阳光。到了1978年春夏之交,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发生了。门庭冷落的书店,一下子压倒美味食品和时式服装的店铺,成了最繁荣的市场。顾客的队伍从店内排到店外,排到交叉路口,又折入另一条街道。从《东周列国志》到《青春之歌》,从《悲惨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几十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被解放,重新和读者见面了。那长长的队伍,就是欢迎这些精神食粮的行列。

这件事也引起外国客人的注意。通过重印世界文学名著和学术名著,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在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各个方面拨乱反正的实践,外国朋友们看出来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回到世界文明的大道,要把人类已经获得的全部文化成就,作为自己的起点,用空前的同时也是现实的高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

P2-3

序言

大约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种凭吊》的短文,说的是有关作家何士光的书事。上世纪80年代我做着文学梦,喜欢读何士光,他的小说大都读过,印象深刻。大概是2000年吧,在一特价书店见到何士光的小说集《蒿里行》。书是海南出版社出的,里面收了《草青青》、《青砖的楼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种包谷的老人》、《喜悦》、《日子》等十多个中短篇。这些小说我都读过了,且被感动过。见到这本书,我毫不犹豫买下了,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一种凭吊。今天编这样一本书,说实话,也是为了“一种凭吊”……

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新启蒙的年代,还是思想分化、多元开始的年代。由于几十年的思想禁锢,在“读书无禁区”的鼓动下,当时读书热蔚然成风,如《走向未来丛书》、李泽厚的美学、《第三次浪潮》等等,几乎家喻户晓。一个作家,只要有一个短篇获奖,一夜之间就全国知名了。其实,文学是边缘化的,变得如此轰动倒不是正常的。就如现在,哪怕你写出了准《红楼梦》,关注也是有限的,因为它毕竟不同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活动,那样直接地揪人。但那时就是这样,征婚广告往往不忘加上“爱好文学”字样,好像如此就可以为自己加分——这就是80年代的真实图景。

记得周扬曾在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他说中国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是“延安整风运动”,目前正在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第三次。我在这里引述“三次论”,并非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如“延安整风运动”研究就有不少新成果,能否算得上还值得商榷。这里引述,只是强调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重要。80年代末,王元化先生曾主编《新启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共出了四辑,至今还放在我书架上。每每重读这份沉甸甸的丛刊,总能勾起我对那时的回忆和无限遐想。

在80年代,什么主义和原则,什么流派和风格,什么新论和悖论,都可以读,可以讨论。有人说:80年代是一道永远唤不回来的风景。此话确否?我以为有点过于悲观,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提出的“四大自由”肯定是发展的主流,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逆转,当然任重道远也是无疑的。

回想那时,文艺界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韩少功的《爸爸爸》等;史学界以黎澍为代表的觉醒者,大胆质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农民战争动力论”等传统史观;理论界更是风起云涌,仅从1985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李洪林的《理论风云》一书,就可见一斑。该书几乎记录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全过程,如《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坚持什么样的党的领导》、《“信仰危机”说明了什么》、《领袖和人民》等系列文章,都是那时争相传阅、脍炙人口的。本书组稿时,我本来约李老写一篇“我与《读书无禁区》”之类的文章,但李老晚年寄情于书画,对于为文,惜墨如金,几乎不接受任何稿约了。后来我再三坚持,李老发我一篇六万余言的《往事回忆》,其中有《(读书无禁区)的故事》一节。李老回忆说:

一九七九年春天,三联书店创办《读书》杂志,找我约稿。我写了一篇《打破读书禁区》。这篇文章引起《读书》编委们的兴趣,决定把它当作《读书》杂志创刊号的开篇文章。他们还嫌题目不够有力,杂志创办人范用就把它改成掷地有声的响亮口号:“读书无禁区”。果然一炮打响,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共鸣。这五个字一直都是《读书》杂志的旗帜,成为这本杂志的骄傲。其实这个著名的口号并非我的原创,他们改题目时也没有告诉我。我起初曾有恢复原题之意,因为这个新题容易被好事者纠缠不休,不如原题之无懈可击。但后来又决定认可这个新题,不往回改了,这是因为:

第一,改题目的编委陈翰伯、范用等出版界元老,与我虽非至交,却属知己。他们改题,与文章主旨完全一致,而且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也容易上口。我应当尊重和欢迎这种修改,并引以为荣。

第二,更重要的是,此文一发,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这里有两个“烈”:一是热烈欢迎,一是猛烈反对。知识界是热烈欢迎,因为它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而道学家和主管思想控制的官员则猛烈反对:读书无禁区,这还了得!“小学生能看《金瓶梅》吗?”这是义正词严的神圣讨伐令。《读书》杂志专门为此展开讨论。在这篇文章激起如此轩然大波的情况下,我必须义无返顾地独自承担《读书无禁区》从内文到标题的全部责任,所以更加坚定地捍卫“读书无禁区”这个口号了。

其实那篇文章本身的逻辑是没有漏洞的。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把禁书作为政策,决无鼓励文化垃圾之意,更不曾提倡小学生去读《金瓶梅》。白纸黑字俱在,那些一看题目就兴师问罪的十字军,不久也就偃旗息鼓了……

这里特别感谢李洪林先生,得他允诺把《读书无禁区》收入此书,并专门补写了一个新的“附记”,使读者在阅读这篇旧文时,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还得说说本书的缘起。两年前的深秋时节,我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钟永宁先生、市场读物编辑室主任肖风华先生等出差上海。旅途中,钟永宁先生谈起出版社将要推出的“亲历历史”丛书,让我编一本“回忆80年代读书生活”的书,可以放在该丛书里推出。而此书需要向作者约稿,考虑到稿费标准不高,组稿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迟迟没有响应。后来在钟永宁先生的一再催促下,才做起来。现在书已付梓,钟先生对此书的编排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文章的取舍和分类,钟先生斟酌再三,没有他的努力,还真不知道此书能否顺利出笼。还有责任编辑周米亚、谢海宁为此书也倾注了大量辛劳,在此谨致谢意。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他们有的虽然写了文章,也写得很好,但出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或受本书篇幅所限,有些很好的文章我们不得不割爱,有些长文还略有删节。在此一并说明,特致歉意。如有作者出书两个月后尚未收到样书,请直接与出版社责编联系。

向继东

2011年4月21日于长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