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兵法奇书之一,相传为我国南朝时期著名将领檀道济始作。全书针对古代战争中的情形,列出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各包含六计。此书依据《周易》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以及我国古代兵法家对战争中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等矛盾的认识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缪晨所著的《反三十六计》即是对中国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一种颠覆,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阐述三十六计和反三十六计之间的辨证关系。故事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奇书之一,相传为南朝将领檀道济始作。全书依据《周易》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以及中国古代兵法家对战争中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等矛盾的认识推演而成。
“诡诈”是《三十六计》的主要思想出发点。过于强调诡诈会使得人们过多地将成功依赖于投机,它还会破坏组织内的信任和团结,使得组织内不正之风蔓延,在社会竞争中造成“窝里斗”现象。
为了避免《三十六计》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对《三十六计》作出客观的反思。既要肯定《三十六计》中很多计谋有价值的成分,也要对那些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计谋进行合理批判。
《反三十六计》即是《三十六计》的颠覆版,对《三十六计》进行了逆向性思考,它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杰出军事理论家的思想,结合大量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针对《三十六计》每一计谋都提出了与之不同的新的策略。
《反三十六计》由缪晨所著。
第一计 肝胆相照
【瞒天过海】害人归山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的“瞒天过海”计强调的是“趁人不备”。其二十五计“偷梁换柱”也强调这一点。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旨在通过瓦解对方的阵局营造出对己方有利的形势,而前者主要在于麻痹对方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自己。此计的基本内涵为:如果你认为自己对敌人的防备已经十分周全了,那么你在思想上就容易出现一些麻痹和懈怠。对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一般人不容易对其产生疑心。阴(坏)的主意应当包藏在阳(好)的主意里面,而不应直接暴露在其对立面。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太阳(好)了,往往就意味着有大危机。
《孙子兵法·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它就反映出了“瞒天过海”的精神。古今中外的很多军事首领都十分重视此计的运用。战场上人们对于时机的把握往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蒙蔽和误导敌人可以便于其被我方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这样讲道:“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下,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他的此番话即是强调了“瞒天过海”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易经·系辞》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瞒天过海”计即可以实现“内动外静”、“内刚外柔”,从而克敌制胜。其实,《三十六计》中的很多计谋都含有“瞒天过海”策略的影子。比如,“胜战计”中的“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敌战计”中的“暗度陈仓”、“笑里藏刀”;“混战计”中的“混水摸鱼”、“金蝉脱壳”等等。“瞒天过海”计要顺利实施,需要假以如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敌我双方竞争基本处于零和博弈,敌人的损失就是我方的直接收益。其次,敌我双方的决策基本上都不透明。换句话说,信息不对称性客观普遍存在。再次,敌人手头拥有的条件相对比较优越,通常比较自负,平时喜欢按常理出牌。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形势的发展,“瞒天过海”计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小。现代社会更倡导的是协作与双赢,正和博弈在我们社会普遍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信息的透明程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在这样的社会里,指望通过“瞒天过海”般的“雕虫小技”掩人耳目乃至获取成功就十分困难。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某一领域拥有垄断地位的商业组织越来越少,即使是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组织,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政府和媒体的监督。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片面强调通过“瞒天过海”的策略来取得胜利,通常只会使得人们丧失对此组织的信任,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为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反观,提出一个更佳的策略,那便是“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忠客自来
“备周则信足,常见则情深。阴在阳之内,易为阳之对。太阴,少阳。”
《反三十六计》第一计肝胆相照强调的是“以诚为本”。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中,只有你对客户忠诚了,客户才会给予你充分的信任。面对竞争对手,我们也需要表示出诚意,及时去“化敌为友”。往往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够打动人,使得别人成为你实现目标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帮助你的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此计的基本内涵为:如果你将诸事项准备得都很充分的话,那么你就会对组织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如果你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的话,彼此的情谊就容易深厚。阴(坏)的心意藏在阳(好)的心意里面,容易出现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内心太阴险歹毒了,往往就会缺少正义的阳刚之气。
“肝胆相照”是我们在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牢牢把握住的“胜战”的必要条件。它既体现出了《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思想,也体现出“以诚为本”的处世原则。我们做人的心意要真诚,做事的动机要纯粹。战国时期著名兵法家吴子在《吴子·图国》中这样讲道:“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此番话概括出了使组织基业长青的四种途径,我们可将其解读成“仁义礼治”。
“仁”,强调的是“不偏不倚”。通俗点讲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做人要有真切的同情心,处理事情要有公正而又客观的态度。当别人遇上困难的时候,不要“落井下石”;而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则不要“患得患失”。“义”,强调的是“建功立业”。
P2-4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兵法奇书之一,相传为我国南朝时期著名将领檀道济始作。《南齐书·王敬则传》云:“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后,《三十六计》被后人竞相沿用。到了我国明末清初时期,引用此书内容的人更多。全书针对古代战争中的情形,列出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各包含六计。此书依据《周易》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以及我国古代兵法家对战争中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等矛盾的认识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十六计》全书强调的主要是“诡诈”思想。《孙子兵法·军争篇》云:“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其强调的也是这一点。如果仅仅站在这一点来看,《三十六计》中的很多计谋还是有比较强的适用性。在战争中我们需要避实就虚。如果要使敌人主力转移至另一处,可以使用“调虎离山”计、“打草惊蛇”计、“无中生有”计等计谋。如果要积极创造条件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则可以使用“暗渡陈仓”计、“关门捉贼”计、“趁火打劫”计等计谋。为破坏敌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还可以使用“反间计”、“美人计”、“借刀杀人”计等计谋。
虽然《三十六计》中的一些计谋在现实矛盾斗争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过于强调“诡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竞争中最需要的是实力。过于强调“诡诈”会使得我们“舍本逐末”,在思维中过多地将成功倚赖于投机,最终使得我们的事业失去根本性的依托。第二,竞争中要想使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必须强调合作与双赢。过于追求“诡诈”计谋,有可能破坏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窝里斗”的现象。第三,过于强调“诡诈”会助长组织不正之风。如果勤奋进取者获得的回报要远少于那些投机取巧的人,那么整个组织的效率就会变得低下。
法国思想家拉布吕耶尔曾经说过:“如果你欺骗了对方并为此沾沾自喜,但对方‘假装受骗’的话,那么到底是哪一方被骗呢?”他的此番话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我们要想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不断地去发展技术、完善制度、加深合作。而要更好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需要在意识深处消除“诡诈”的思想。《梦辞·惜贤》云:“乱在内日奸”。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意识到“诡诈”的策略会对我们的组织及个人命运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就有可能功败垂成。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三十六计》中的很多计谋,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今天的社会,“欺诈”不能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策略之本。我们更需要的是以诚待人、成人之美、团结拓进。这些精神品质能够激励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大胆地向市场中的“蓝海”挺进,调动起组织中“长尾”的力量,对市场供求起到迅速衔接的“哑铃”杠杆的作用。正可谓“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如果我们看到社会上一些品行不佳的“小人”通过虚假宣传、坑蒙拐骗、违法乱纪获得不正当利益时,不是鄙视而是效仿,希冀通过“诡计”取胜。那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将在市场经济中失去立足之地,最终只能“走为上”也。《反三十六计》即是对中国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一种颠覆,希望书中的三十六个计谋,能够帮助大家在未来竞争中赢取更大的成功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