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李少菁、郭东辉编著的《海洋磷虾类生物学》对磷虾类的形态、种类组成、种群、时空分布、行为生态、个体生物学(包括生长、生殖、发育、发光、寄生等)、生理生化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作了扼要全面的论述。特别对于分布于中国东、南海的磷虾类的生态特征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还介绍运用海洋生物现代技术对中国近海磷虾优势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初步结果,为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种群遗传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郑重、李少菁、郭东辉编著的《海洋磷虾类生物学》是《海洋浮游动物生物学》小丛书的第三册,专述海洋磷虾类的生物学。磷虾是一类较大型的浮游甲壳动物,种类较少(迄今,全世界仅发现86种),但数量大,特别是南大洋磷虾资源丰富,估计最高资源量有数亿吨之巨。磷虾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仅次于桡足类)。同时它们是很多经济鱼类(含鲱形鱼类)和须鲸类的重要饵料,而且其本身又是可直接捕捞的渔业对象。没有疑问,对磷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洋磷虾类生物学》对磷虾类的形态、种类组成、种群、时空分布、行为生态、个体生物学(包括生长、生殖、发育、发光、寄生等)、生理生化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作了扼要全面的论述。特别对于分布于中国东、南海的磷虾类的生态特征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还介绍运用海洋生物现代技术对中国近海磷虾优势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初步结果,为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种群遗传学提供了基础资料。本书可作大专院校生物学、海洋学以及水产专业学习浮游生物学的参考书籍之一,也可供科研人员参考。
总序
序
绪言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形态
1 外部形态
1.1 身体分区、分节
1.2 附肢
1.3 鳃
2 内部形态
2.1 消化系统
2.2 排泄系统
2.3 呼吸系统
2.4 循环系统
2.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6 生殖系统
2.7 发光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种类组成
1 深海磷虾科
1 深海磷虾
2 磷虾科
2.1 樱磷虾属
2.2 大磷虾属
2.3 夜明磷虾属
2.4 假磷虾属
2.5 磷虾属
2.6 长脚磷虾属
2.7 拟樱磷虾属
2.8 线脚磷虾属
2.9 臂磷虾属
2.10 手磷虾属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磷虾种名录及体长
第三章 种群
1 种群动力学
1.1 死亡
1.2 补充量(recruitment)
2 种群遗传
2.1 等位酶
2.2 DNA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时空分布
1 平面分布
1.1 太平洋
1.2 大西洋
1.3 印度洋
1.4 影响因素
2 垂直分布
2.1 上层(表层)种
2.2 中层种
2.3 下层(深层)种
2.4 影响因素
3 季节分布
3.1 南极半岛海域
3.2 东中国海
4 斑块分布
4.1 斑块类型
4.2 斑块特点
4.3 生物学意义
4.4 外界影响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行为生态
1 摄食生态
1.1 摄食机制
1.2 饵料成分
1.3 食性和附肢形态关系
1.4 摄食率
1.5 摄食选择性
2 昼夜垂直移动
2.1 现象
2.2 影响因子
2.3 声散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长、大小
1 蜕皮
1.1 形态学变化
1.2 生理生化
1.3 皮间期
2 生长
2.1 生长模型
2.2 负生长
2.3 生长指标
2.4 影响因素
3 大小
3.1 形态学指标
3.2 体长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殖、性比
1 生殖
1.1 生殖系统
1.2 性腺发育
1.3 生殖细胞
1.4 性成熟及产卵期
1.5 产卵量
2 性比
2.1 性决定
2.2 性分化
2.3 性比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发育、寿命
1 发育
1.1 发育期
1.2 发育率
2 寿命(10ngevity)
2.1 年龄鉴定
2.2 寿命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发光、寄生
1 发光
1.1 发光器
1.2 磷虾发光的生态特点
1.3 发光机理
2 寄生
2.1 Thalassomyces fagei(Boschma)
2.2 纤毛虫
2.3 吸虫的囊蚴
2.4 线虫(Anisakis sp.)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理、生化
1 生理
1.1 呼吸生理
1.2 排泄生理
1.3 O/N、N/P、O/P原子比
1.4 能学收支
2 生化
2.1 生化组成
2.2 有机物
2.3 无机物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磷虾资源
1 资源量
1.1 P/B比值法
1.2 捕食量推算法
1.3 声学探测法
2 磷虾渔业
2.1 太平洋磷虾
2.2 南极磷虾
3 磷虾产品开发和利用
3.1 食品、调味品或食品添加剂
3.2 水产饲料或添加剂
3.3 其他
4 磷虾资源保护
4.1 意义
4.2 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