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7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五年。在这个五年,中国实施了以苏联援建的“156项”为中心的基础建设,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善,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董志凯等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全面研究了“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在此期间的经验与教训。
(上)
导言
第一章 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三章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第四章 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五章 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第六章 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
第七章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八章 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
第九章 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
第十一章 “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十二章 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
第十三章 流通体制的变化
第十四章 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十六章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下)
第十七章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十八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第十九章 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章 国内商业与市场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第二十二章 “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
第二十三章 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第二十四章 “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人力资源及就业政策
第二十五章 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
第二十六章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
第二十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第二十九章 “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效益
附录一 “156项”正式施工项目表
附录二 要事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