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徽州之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陶方宣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她总是选择在夜晚来求佛,徽州山村的夜晚,黑得如同一坛徽墨,明月之下,清露之上,她把一颗单纯的心燃成一炷香,供奉在大慈大悲的菩萨面前。她不愿让江村人看到她的期盼与煎熬,她只能趁着夜色悄悄来到庙前,她相信她的每一声祈祷、每一次跪拜,那个上庄人称糜先生的少年在海那边、在天尽头都能够听到,看到。

有无数白墙黑瓦的村庄像断了线的家谱册页,被秋风一吹,散落在徽州青青大山里,江村只是很普通的一处——它背靠着高人云天的青山,端坐在青山下的台地上。村庄左右两侧各有两座小土山,远看就像两把太师椅,左右的小山宛若太师椅的扶手,一条清溪蜿蜒而下穿村而过,潺潺流水千年依旧。我与这个徽州的村庄很有缘分,我岳父当年就读的皖南六县联中,抗战时期就迁至这里,不久他就从这里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1950年代水患频发,表姐的父亲逃荒来到这里,繁衍至今,已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我多年前就来过江村,长长的古街、庄严的宗祠吸引了我的目光,多次走过这座小小的古庙,伫立于村后的青山,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个烧香求佛的村姑。乡村的姑娘就像野草闲花,除了自己的父母,外人谁会记住她们的名字?如果江冬秀不嫁给胡适,谁会记住这个身材不高、手脚肥胖的山乡姑娘?

在江村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中,江冬秀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姑,她个头不高,有几分福笃之相。生于江村的官宦之家,她其实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那个时候的姑娘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徽州姑娘,江冬秀自然也没有例外。说她理解胡适,那也不现实,但是“父母之命”注定让她和胡适走到一起,她就发自心底地喜爱这个山那边的青衫少年。更何况,他在村人眼里是那么有学问,是个读书人,出过洋;更何况,他长得斯斯文文,白白净净,即便用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也是一个帅哥,她没有理由不爱他——她还大他一岁,典型的姐弟恋,爱起来更心疼,更痴情。

我来江村正是深秋,村后的野山上漫山遍野全是柿子和野核桃,并没有人来采摘,核桃啪嚓落下-一颗,啪嚓又落下一颗。从前这些核桃都是有主人的,现在村民们全都外出打工,野山上的核桃和柿子都自生自灭,便宜了那些鸟兽。当年江冬秀就在这里摘过灯笼一样的红柿,挥竿打过山核桃,这两样都是胡适的最爱——胡适乳名叫糜先生,江冬秀在书信中就称他“糜哥”。有一次听胡母说糜先生就爱吃家乡的柿子与核桃,江冬秀就记在心里。年年秋风过山梁时,她就采下几筐柿子,从秋留到冬,柿子烂成一泡水,她的糜哥一去无踪。当然,核桃是可以留下来,但是一年年的山核桃发芽了,长成了小小的核桃树,她的糜哥仍未回还。

江村一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还记得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深秋,天已经很冷了,秋空里大雁如流云般从头顶飞过,雁粪如雨。茅草吐着白絮在秋风中起伏,翻飞的落叶是冬天的请柬。江冬秀一个人在后山上打核桃,一个打毛柴的年轻人经过她的身旁,突然调侃她:“你别打了,糜先生不会回来吃的,他在美国娶洋女人,都生下浑身是毛的小洋人了。”这样的谣言通过口口相传,江冬秀在与胡适订婚的十多年里不断听到,可是,从来不曾有人当面这样对她说过,打毛柴的小青年太鲁莽,知道她心口流血还要拿刀来扎,江冬秀泪水滴落,转身举起竹竿追打这个多嘴的家伙。年轻人吓得撂下柴担拔腿狂逃,边逃边叫:“你打我干什么,这又怪不得我,你有本事到美国找糜先生去,有本事你和美国洋女人干一架,将你男人抢回来。”江冬秀追不上,扔下竹竿,蹲伏在核桃树下哭得气涌如山。

那一年她26岁,在古老的徽州,这样的姑娘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姑娘,是一个老得再也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那一年是她和胡适订婚的第十二年,如此漫长的婚约,也是徽州从未有过的,她没有绝望,也不会绝望,这就是徽州女人的坚贞与忍耐。她丢下打核桃的竹竿,转而将目光投向那座日日经过的小庙,她的心地那么虔诚,她相信菩萨一定会保佑她。

佛终于被打动,将胡适再一次送到她的身边,她不懂他的哲学,更不懂他的文化,她只是喜欢他。他的眉毛、嘴唇、头发,他脸上的微笑与手心里的温暖,她原本要的就不是那些身外之物,她只是要一个活生生的人,佛统统满足了她——因为这一份美满姻缘,徽州大山里这个藉藉无名的小脚女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留下一行脚印,一行逶迤的、深深浅浅的脚印……

挣不断的红丝线

从胡适家的上庄,到江冬秀家的江村,隔着一座耸人云天的大青山。一条蜿蜒在峡谷密林中的石板道,像一条挣不断的红丝线,从大青山陡峭的肩头缠绵而过,一头拴住上庄,一头系着江村,也将胡适江冬秀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牢牢捆扎在一起——是一对儿苦瓜,也是一对儿蚱蜢。P3-6

书评(媒体评论)

文笔洁净,弥漫着一种南方的柔美——蕴藏着一种痛,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著名诗人、学者 林贤治

我眼中的陶方宣,既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对胡适、沈从文和张爱玲都有深入研究,见解深刻独特,文笔细腻优美。

——著名出版人、犹太文化研究者 贺雄飞

作家陶方宣所体验的徽州与胡适成长的山村,是雨后秋色放射于天际中淋漓尽致的水墨画。我观陶书的文字和体验的风韵,正是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徽州悠长的画卷正在飒飒秋风中徐徐展开,埋藏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再度呈现于世人面前,他们的音容笑貌、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交织于这长卷的宏阔天地里让人驻足缅怀。各位读者将这些伟大或卑微名字铭记在心的同时,也别忘了作者奉献的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和启人心智的优美文字。

——著名作家,学者 岳南

陶方宣与传主胡适同为皖南人,老乡写老乡,诗意的文笔就多了一份亲切。他把传主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或一代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青年学者,专栏作家 赵焰山水,风景,人物。胡适之的徽州,徽州的胡适之。胡适之的心路情感,胡适之的文化乡愁。如水墨画卷,淡淡地晕染开。陶方宣的文笔有老派文人的优雅,这应是胡适之倡导的白话文的妙处。

——青年作家,文化学者 刘宣庆

目录

第一辑 美人靠

 小脚太太——江冬秀

 梦中情人——曹诚英

 精神之恋——韦莲司

 亲密好友——陈衡哲

第二辑 李改胡

 徽州四大“胡”

 千年假胡成真胡

 吃干饭的男人

 刺在脸上的蓝字

 萝卜菜籽结牡丹

 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

 愁容满面的县太爷

 可怜的小寡妇

 老宅里的幽暗岁月

第三辑 微骆驼

 砚台上的夜色

 海上的风

 北大升起启明星

 浮出海面的岛屿

第四辑 风雅颂

 划过雪地的扫帚

 浓缩的黑夜

 被收藏的月光

 孕育生命的湖泊

序言

观光客与他造访的城市仿佛隔着一扇浏亮玻璃窗,看似透过这扇窗户见识新颖的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眼光;然而,窗外的光影晃动重叠上投射在窗玻璃的脸孔,看见的其实是以客观世界为布景的主观映像。

早在出发前两三个星期,朋友聚会,或是在MSN上打招呼,总是难免被问一句:行李收拾好了没?也许是因为今日拷贝昨日,没有太多新鲜的谈资,但也足以证明,出国一趟,的确是日常中一段值得在行事历上特别标志出来的时光。

……

时至今日,各种主张的园林理想各擅胜场,许多已是科技展演场,比如有一款室内花园不栽种时可以收纳成一个密闭大箱子,另有名为“华丽实验场”的花园,三位设计师让草坪、流水、火焰共存,希望带来三种丰富的心灵飨宴,这可能更类近于观念艺术了。

遗憾的是园林易于变造,要像京都宛如将庭园收存于时光胶囊一般的城市,大概找不到第二座了吧?无论如何,日后我当遍游各种风格的典型园林。

听我讲起园林种种、旅行种种,欲罢而不能,常有朋友问我:出发前做了很多功课吧?其实并不,除了必要的实用信息如食宿交通,或不着边际的文学、艺术文本,我不太在行前碰触相关文化史、社会学资料,刻意如此,是为了保留未受污染的第一眼,要以直观去贴近陌生的人物和景致,好在回家后用功,与相关知识相印证。像我这样一名观光客,回家并非旅程的结束,阅读与书写,是另一段更悠远路途的开始。

但总是要回家的,观光客。打开家门,迎接我的是青苹果渐趋成熟发散出淡淡果香,和收拾妥当的一个屋子。岁月静好,草蕨抽发嫩芽无数;麻叶绣球不唯没有憔悴之姿,还吐露一团团青色细碎花苞;又是哪里飘来一颗种子?在瓦盆里萌长出新芽。人生不也常以旅行来比喻吗?今夜就投宿这里吧。

很多人这样对我说:你们安徽出入物。这样的话我多半不信。我认为所谓的人物无非两种:将相帝王和大家名流——五千年文明之风吹遍每一寸河流、山川,哪一片地域找不出一两个人物?但是,在安徽徽州那些高耸入云的群山之间,确实出过一些让我抬头仰望的人物,比如陈独秀、比如胡适……

我一向崇敬胡适,他的中西皆通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全部源自于安徽老乡胡适之。他的中西皆通其实就是融会贯通,或者说是一通百通。一个人如果哪一个方面不通的话,这个人肯定教条、片面又僵化,缺乏宽阔与包容。胡适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就是得益于他的中西皆通、一通百通——对于大家来说,所走过的道路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大境界上殊途同归,因为条条道路都通向罗马,不管从哪个方向攀登高山,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登临极顶。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中西皆通?因为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要粗粗地划分一下,地球上的人类文化就只有中西两个方面,只通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为他没有看到人类文明的全部,所以他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狭隘而片面——当然,一个人成为大师,这里面肯定有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但也有命中注定的东西,命是不可选择也无法更改的,它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选择,,也是生命的必然选择。回眸1891年的中国,现代文明的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在上海,一个叫胡适的孩子出生了,后来他回到了故乡徽州——上海与徽州从此成为胡适生命的两极,这就是冥冥中神灵的安排,少了哪一极胡适都不能破土而出。他在上海生活了七年,在徽州生活了八年,这个徽州少年自小酷爱读书,四面青山的徽州古村简直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老式书房,他那么小,连学堂板凳都坐不上,母亲就抱着他坐上去。他是一个刻苦的学生,天没亮老师没起床,他就端着一盏罩子灯到老师家来取学堂钥匙。徽州是一片文化沃土,胡适在这里获得扎扎实实的功底,他随后到上海,后来又远游海上,他的眼界与心胸变得宽阔而坦荡,就像那片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一直在上庄,顶多就是一个会讲古的眼镜滑到鼻梁上的老先生而已,这样的先生在徽州遍地都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与眼界。可是他到了美国,西装一穿洋风一吹,他脱胎换骨。他亲身参加了美国大选,他是实证主义大师杜威的门徒,他知道现代文明好在何处,他知道封建专制坏在哪里,他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扛大旗者,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划时代的《文学改良刍议》,仿佛随手划下一横一竖:横的是传统文化,竖的是现代文明,一横一竖正好构成现代中华文明新坐标。在这个图徽式的坐标下,一代文化大师就此在万千学子心中高高耸立。

为了写这本《胡适:徽州之符》,我七进徽州,就是要在那片厚土里获得生命滋养。当然最终如愿以偿,我感恩胡适,感恩那些启人心智的文字,也感恩所有给这个世界留下高贵或智慧文字的灵魂,人们应该将这些名字永远铭记在心。在异乡早春的夜晚写下这些散乱文字时,我的心早已飞往徽州,飞到齐云山、九华山、天柱山、黄山之巅,那都是一些高耸入云、风光无限的青青大山。

内容推荐

徽州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高地,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就出在那里,那里也是大学者胡适的故乡。《胡适(徽州之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胡适的人生轨迹,在勾勒胡适人生片断同时,也写出了徽文化的深厚与绚丽,同时再现了徽州山水人文的幽美与灿烂。《胡适(徽州之符)》一百三十幅弥足珍贵图片将人文徽州、神秘的徽州呈现在世人面前——胡适之的文化之脉,徽州山水的全新诠释。

编辑推荐

解读胡适文化之脉,诠释徽州深厚人文!

海派作家陶方宣最新力作!

《胡适(徽州之符)》由林贤治、贺雄飞、岳南等人联袂推荐!

《胡适(徽州之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胡适的人生轨迹,在勾勒胡适人生片断同时,也写出了徽文化的深厚与绚丽,同时再现了徽州山水人文的幽美与灿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