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所著的《中国农村财政制度变迁研究》突破了单一的经济分析法,除基本的经济分析之外,还从政治学的视角透视农村财政,引入财政合法性与有效性作为基本分析概念,指出农村财政变迁的政治意义;从社会学的视角透视农村财政,引入财政嵌入的概念,把农村财政的变迁置于一个有机联系的制度生态之中。
《中国农村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以各个历史时期农村财政的目的为标准,提出转型期农村财政演变的五种类型,即民国时期的掠夺型财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型财政、计划经济时期的动员型财政、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治理型财政,以及新时期的和谐型财政,通过考察各个历史时期农村财政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揭示农村财政演变的内在逻辑,并展望农村财政的最终改革取向是建立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财政。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基础概念界定
1.4 研究假设前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结构
1.7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村财政制度变迁理论及其解释变量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2.2 财政制度变迁的两种理论解释及评析
2.3 财政制度变迁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假设
2.4 农村财政制度变迁及其制度生态
第3章 民国时期的农村财政(1912-1949年):掠夺型财政
3.1 民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与掠夺型财政
3.2 掠夺型财政的合法性危机:沉重的农民负担
3.3 掠夺型财政的有效性危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断裂
3.4 小结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财政(1949-1952年):恢复型财政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压力与恢复型财政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农民负担
4.3 恢复型财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4.4 小结
第5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财政(1953-1978年):动员型财政
5.1 计划经济与动员型财政
5.2 财政动员与农业集体化:财政压力释放的必然逻辑
5.3 动员型财政的合法性基础:公共产品低水平的集体供给制
5.4 动员型财政的有效性危机:低下的农业生产率
5.5 小结
第6章 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农村财政(1979-2000年):治理型财政
6.1 市场经济过渡与治理型财政
6.2 治理型财政的合法性危机:乱收费
6.3 治理型财政的有效性危机:甩包袱
6.4 小结
第7章 新时期农村财政改革及其展望(2000年以来):和谐型财政
7.1 和谐型财政的序曲:农村税费改革
7.2 新时期农村财政的合法性:农民减负增收
7.3 合法性与有效性两难困境中的乡级财政
7.4 新时期县乡财政改革路径及评析
7.5 新时期农村财政改革展望:和谐型财政
7.6 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