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描(套装上下册)》七十八万余字,以大百科词条的形式呈现《资治通鉴》的精华,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将厚重的中国历史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全面反映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帝王将相的兴衰荣辱,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其中的政治谋略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足以作为今天的借鉴。本书编者郑林等皆为知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历史教育学、历史文献学、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他们不但熟悉《资治通鉴》的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历史内容选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向大众普及中国古代历史名著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所谓“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亦指一种用朴素简洁的文字描摹对象而不事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文学手法。新版《资治通鉴·白描(套装上下册)》借用“白描”为名,主要有两个用意。
一是我们试图用“白描”的方式架起一座桥,帮助读者走近历史名著《资治通鉴》。
二是我们试图用“白描”的方式勾勒出《资治通鉴》中最有价值的事件和人物。
作为通俗性的大众读物,《资治通鉴·白描(套装上下册)》想发挥的就是一种“导读”的作用,通过它或许可以让读者走近名著、走进名著,但它只是一种媒介,只是一个梯子,阅读本书是不可能代替读名著本身的。本书与郑林等主编。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这件事后,凭借自己兵强马壮,假惺惺地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本来想不给,但又害怕秦国的强暴;交换吧,又恐怕上当,于是向蔺相如征询良策。蔺相如说:“秦国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如果你不答应,是我们理亏;我们把和氏璧送去,秦国不给我们城池,则是他们理屈。权衡这两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答应交换,如果秦国反悔,它就会背上背信弃义的恶名。我愿意携带和氏璧奔赴秦国,假使秦国不把十五座城池交给我们,我一定会把它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献给秦王观赏。秦王满口称赞这是个无价之宝,却绝口不提交换之事。蔺相如发现秦王并不打算用城池来交换,于是走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有个斑点,让我来指给你看。”秦王一听,马上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立刻往后退了几步,站到一根柱子前,举起和氏璧非常愤怒地对秦王说:“我看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才把璧骗取过来。我们要么交易,要不我的头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爱璧心切,急忙劝蔺相如稍后再议。蔺相如乘机把和氏璧藏在随从怀中,悄悄地派他从小道回国,自己却留在秦国,听候秦王处置。秦王认为蔺相如是个忠臣贤士,不但没有杀他,而且以礼相待,送回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便提升他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愿意在黄河外的渑池和赵王和好相会。赵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建议说:“大王如果不去,就表示我们赵国胆怯懦弱。”于是赵王决定前往,蔺相如随行。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上,与他诀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途中行程和会谈时间,往返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大王还没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继位,以断绝秦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廉颇率军屯扎在边界上,并进入警备状态。
两国国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与秦王饮酒,饮到酣畅之际,秦王请赵王弹瑟助兴,赵王不敢拒绝,于是就弹了一曲。蔺相如也请秦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答应。蔺相如厉声道:“大王和我处于五步之内,不击的话,我就可以使颈中之血溅大王之身。”秦王身边侍卫想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怒睁双日,厉声喝斥,侍卫畏缩不敢再动。秦王虽然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瓦缶。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无法占得上风,不能对赵王有什么欺凌非礼。再加上赵国军队早已严阵以待,秦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如期归国,加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将廉颇对文臣蔺相如的升迁很不满意,对人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出身低贱,原来只不过是下层小民,居然以口舌位居我上,我实在感到羞耻,忍不下这口气!”并扬言:“我只要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便想尽办法不与廉颇会面,每逢上朝,总是称病,不和廉颇争顺序高低。外出时,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立刻令随从引车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舍人也不理解,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便对他们说:“在你们看来,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舍人回答说:“当然廉将军比不过秦王。”蔺相如说:“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他,并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大举兴兵进犯赵国,主要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然后才去想个人的恩怨!”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后十分惭愧,便裸露肩膀,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来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远交近攻
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起初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王看到范雎口才敏捷,娴于辞令,就私下赐给他一些黄金。须贾认为范雎将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就将此事告诉国相魏齐。魏齐大怒,用竹杖拷打范雎,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落。范雎佯装已死,魏齐命人用竹席卷上,扔到厕所里,并让喝醉酒的客人往范雎身上接连撒尿,以此惩前毖后。后来范雎对看守说:“你如果能救我出去,我一定重谢!”看守于是向魏齐请示将席中死人扔掉。魏齐已经喝醉,随口答应,范雎得以脱身逃走。魏齐酒醒后,十分后悔,让人四处搜寻,没有找到。
这时秦国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乘夜求见。使者把他秘密藏在车上,回到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昭王。范雎对秦王说:“大王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这样得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就是大王的一尺。而今韩、魏地处中原腹地,中原之枢纽。大王要想称霸天下,就必须和韩、魏亲善,而对楚、赵施加压力,抑强扶弱,这样楚、赵都会依附我们。到时齐国也必将归附,韩、魏自然成为俘虏。”秦王听完大喜,任命他为客卿,筹划用兵事宜。在这一策略指导下,秦国不断蚕食邻国领土,势力更加强大。后来范雎被任命为丞相,封为应侯。P16-18
2007年6月,这本书曾以《(资治通鉴>新读》为名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次以《(资治通鉴)白描》为名修订后新版,有一些想法想与读者交流。
所谓“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亦指一种用朴素简洁的文字描摹对象而不事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文学手法。这次新版图书借用“白描”为名,主要有两个用意。
一是我们试图用“白描”的方式架起一座桥,帮助读者走近历史名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价值无需赘述,当代读者了解、阅读它的意义也无需细加论证,但却有“浩”、“繁”两个“拦路虎”不容忽视。“浩”指浩大,《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写了1300多年的历史,正文就有294卷,计300多万字。这样的中国古代通史巨著,即使对于一些史学工作者而言,通读全书也远非易事,更同论一般读者。“繁”指文言文和繁体字,这两样在今天已显得十分古老的文本形式,挡住了许多读者走近《资治通鉴》的脚步,而一般的白话翻译又会大大减损阅读的趣味性。本书采取“故事体”的方式,以《资治通鉴》的内容为蓝本,基本忠实于司马光对历史的总体观点,并用当代的理论和视角进行适当修正,分8章内容,充分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点,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直观感受一部杰出的通史作品是如何写出历史的演进、政治的兴衰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二是我们试图用“白描”的方式勾勒出《资治通鉴》中最有价值的事件和人物。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书名读出它的宗旨,这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无疑,《资治通鉴》最关心的就是政治的得失与统治的兴衰。这些,都必然地要通过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呈现。但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1300多年历史中的人和事是分别系于每一年之下的,事件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历史命运往往被湮没在仿佛匀速运动的时间里。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补救,中国传统史学家曾创出另一种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本书的做法不是单纯的“纪事本末”,而是加入了一种宏观的历史视角,即把1300多年的历史分成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它就像一个路线图,在这个座标的参照下历史事件的意义被进一步凸显出来,人物的命运也不再是个体的,而成为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时期的历史写照。
作为通俗性的大众读物,本书想发挥的就是一种“导读”的作用,通过它或许可以让读者走近名著、走进名著,但它只是一种媒介,只是一个梯子,阅读本书是不可能代替读名著本身的。
此次图书新版所作的修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文字的讹误。旧版图书自2007年6月面市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也有读者反映书中存在一些文字的讹误。于是,我们与出版社一道,在旧版图书重印时改正了一些文字讹误。此次新版,我们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希望能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好的版本。在此过程中,有不少读者的意见热情、诚肯又切中肯綮,在此,要特别感谢浙江金华读者汪新章的指正。
另一个是内容的修改与调整。不同于白话翻译,本书是对《资治通鉴》的编译,为了人物和事件的完整性,也为了更便于今天读者的阅读理解,在不偏离司马光原意的基础上(必须指出这种理解带有主观性),我们在个别地方是有所演绎和发挥的。凡此,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尽量做到“以译统编”,更加注重传递原著的准确信息。
郑林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