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已经九十四岁,是一座“五福院”里的“五福全”。“五福院”好比现世间的“寺院”, “五福”好比现世间的“僧人”, “五福全”是“五福院”里修持最高的人,等同于现世间“寺院”里的“住持”。当时,“五福”修行的依据是“五福法”,简单地说,修得“信”为一福,修得“仁”为一福,修得“礼”为一福,修得“义”为一福,修得“德”为一福,由“信”开始,到“德”圆满。
不要以为五福法内容简单,很容易就能修得圆满。首先,当时“德、义、礼、仁、信”的内涵比现世间的内涵大很多;其次,当时的人类社会信仰丧失,道德沦陷,精神萎靡,不要说对“五福”的内涵知之甚少,就是对其字面的解释也偏颇至极。记得当时世间最为流行的口头禅,用现世间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说话算数,就是信。算数,不是指说到做到,而是有权有势。也就是说有权有势的人说什么是什么,你不信也得信。一个人,傻到“二”了,就是仁;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是“礼”;缩头缩脑就是“义”;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一手遮天,昧着良心什么坏事都干,那就是“德”了。
话说老者骑着坐骑到达五福院的时候,我正一心一意地诵念《五福经》。我以为我是念经入了境,见到了另外时空里的影像,所以并没有在意老者,也没有停止诵经。
老者很有耐心,直到我诵经完毕才开口问道: “五福全,你如此执著地念经,可否知道修持圆满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修持圆满的人在死去的时候,会有凤凰前来接引。”
老者又问:“凤凰接引之后,又能怎样呢?”
我又不假思索地说:“凤凰接引后会把圆满的人送到齐天国。”
老者听罢,摇着头再问:“到了齐天国,又能如何?”
我结结巴巴地嘟哝了半天,终于红着脸回答道:“接到齐天国去享清福。”
听了我的回答,老者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他的坐骑也叹息着流出了泪水。老者飘下了坐骑,抚着他的头说了好多我听不懂的话,最后说:“小龙,空间广阔,时间漫长,一路上切不可因贪而妄,因妄而误前程。”
送走小龙,老者在我的对面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说,他要给我上一堂法课,至于能领悟多少,就看我的造化了。
别说这老者是位神仙,就算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也非常愿意倾听他的教诲。于是,我起身向老者施了五福礼,道了五福,诚挚地感谢他愿意赐教于我。
没想到,这一课,竟让我彻底清醒。
记不清挣扎了多久,记不清等待了多久,只记得此前的悲伤如同爆发的火山一样炙烤着我不屈的心灵。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有什么在召唤我,一定有什么会眷顾我。于是,我选择了隐忍,选择了独自守候。
我确信,没有人不渴望活得清醒,再在清醒之后了然轻松。只是,太多人宁愿沉醉在混沌当中,不愿也不敢前瞻他的未来是否清明。我确信,每一个人都渴望遇到如老者一样的导师,再在远离导师的时候依然能够与他同念,同境。只是,太多人因为混沌而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又因为错过了太多而无力企盼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是的,在茫茫的宇宙里,我们不过是微尘,即便在小小的人世间,我们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并不是除了及时行乐只能苟且地活着。关键在于,我们给自己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所疑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有所疑问:“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 几乎每个垂暮之人都会有所感叹:“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越是拼命想得到什么,越是在戕害生命。学会努力经营,学会淡然得失,也就能活得轻松一些了。”
几乎每个将逝之人都会有所感叹:“人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最后那一把黄土,既掩不住滚滚的红尘,也载不动缥缈的灵魂。我们从来处来,却未必能够到去处去,未必能够回到生命的源头。”
我有过以上所有的疑问和感叹,庆幸的是,我最终走过了自己。就在走过自己的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们都来自各自的灵魂深处,来自本真的自己。我们因各种原因背离了自己,直到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模样。
迷失越久,生命越贬值;生命越贬值,距本真的自己越遥远;距本真的自己越遥远,内心越虚弱,越缺少安全感;越缺少安全感,越想抓住欲望,祈望由此得到一点慰藉。正因如此,人才会在彷徨中痛不欲生。
在我看来,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边苦苦地寻找着最真的自己,一边在欲望的引诱下与本真的自己背道而驰。感谢老者,让我在将逝之年,得以清醒,得以回归。
老者在给我上法课之前,问了我几个问题。他心平气和、语气舒缓,可是他那问题中的每一个字,都如钢钉一般直锥我心,让我疼痛难忍又无处躲藏。不曾想,疼痛过后,当我的思维恢复正常之时,过去修持中所积累的种种疑问都已不是问题;过去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都已化作虚无。虽然,我仍然无法证悟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我隐约知道,圆满者所达到的境界里,一定有比世俗所说的享清福更有意义、更让人幸福的事情。P3-5
原以为这世间的哲理和故事都已经被人说尽了,但读了《溯源》,发现远不是那样的。在网上跟读《溯源》的过程中,永远也猜不到后面的情节是什么,而一旦读到了,必然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发。
——网友 清新
从走上神坛,到走下神坛,到觉醒,到穿越,到归于无限,德弘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龙隐则是以他的忠诚、坚韧、谦恭、笃实和善思,唤醒了自身的大爱和大智。最终,他们师徒都献身于新世界的建设,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能量,将众生引渡到了今天的地球,这种无私忘我,令人泪奔。万分期待《溯源》第二部,期待龙隐化身的盘古,德弘化身的女蜗……
——网友 若水
《溯源》太精彩了,读起来不容人喘息,却又常常不得不停下来喘息。读到大管家利用武煞等人实现他不可告人的阴谋时,读到赐福院代院长杀害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以求得圆满时,我感到从里到外的冷,扭曲的人性,太可怕了。而在读到龙隐一家的无私之爱,读到武煞觉醒后忍受着病痛现身说法,读到巨蟒的舍生取义,读到德弘与龙隐师徒情深,读到他们的分别以及再见,我哭得泣不成声。
——网友 紫荷
《溯源》中的穿越时空,与通常所说的穿越时空截然不同,她是在带着我们穿越自身的狭隘和无知。
——网友 一剑
《溯源》第一部就要结束了。在收笔之前,我才发现,有太多、太多的话没有说完;有太多、太多感慨无以言表。
世界从来都是向前发展的,没有人可以彻底阻挡它的脚步,没有什么可以彻底改变它的进程。当无数人为有关201 2的预言而烦恼,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让我们仰望一下我们的前辈们,看看他们为迎接世界末日的到来做了些什么;当无数人为了难填的欲壑而出卖自由,出卖德行,出卖灵魂的时候,让我们低头冥思一下我们的祖先们,看看他们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放弃了多少在握的清福,怀着享清福的心态投入艰苦卓绝的奋斗中。
写到这里,我要收笔了。我收笔,不是无话可说,不是无字可写,而是想说的话太多,想写的字太多。并且,我每打一个字,都会看到一张鲜活的已逝的面孔,他们对着我微笑,对着我哭泣,对着我满意地点头,对着我摇头叹息……
我知道,他们希望我一直写下去,用最简单的文字,最易懂的哲理,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把他们所经历的、所企望的,以及他们的苦、他们的乐,还有他们中的我们和我们中的他们,一起写进《溯源》里。
且让我泡上一壶老茶,遥敬他们,还有我们;且让我暂时休息一会儿,遥想他们,还有我们。然后,我会开始新的篇章,用闲云一样的心境,用红尘中的琐事,用他们所喜欢的和我们所向往的文字,创作《溯源》第二部。
看着上古人的生活和情感,看着他们落地生根的轮回方式,看着他们看似原始实则超越时空的见识,我想:没有谁能不被感动,不被折服,不被吸引:没有谁不向往他们的生活,不向往他们的情感,不向往他们的真知灼见。
可是,我很想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像他们那样原始?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们一样真诚而又真实?
当然了,任何时候,反面人物和负面影响总是存在的,而且可能貌似强大地存在着。否则,“开天辟地”之后,怎么可能天灾人祸接连而至,以至于将前人努力建设的世界夷为平地?这一场灾难,使人类历史在“原地”踏步了几亿年。这几亿年中,发生了太多太多事,消磨了太多太多能量,使世间有了太多太多的变化。只不过,没有人能够采撷到真实历史的花絮,人们只是偶尔地翻翻传说,并一笑而过。事实上,那些不被人知的历史中,埋藏了太多太多的自然之理。 事实归事实,有谁信呢?您会信吗?
曾经,我很愚笨,愚笨到疯狂地呐喊,反复地啰嗦,只为与人共享自然的哲学。结果,差一点成了祥林嫂似的人物。而今,我仍然没能智慧起来。不过,我终于知道了:知者,在天外也是知者;不知者,对面也不相识。所以,我选择了写字为生活方式,为休息方式,为表达方式。我写我的,可能严肃,可能搞笑,可能窃窃私语,可能大声喧哗。
您,可以读,可以不读,可以读了假装没读,也可以没读假装读了。只要您愿意,怎样都行。
有朝一日,当您踩着我的文字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路程,目睹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时候,您会发现,这些文字中隐藏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愿那个时候,我们共享好心情。
我相信,因为有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加入,在溯源的过程中,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会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生发出更多的快乐,制造出更多的清福。
我期待着,未来的日子里,在未来的“溯源”里,有你,与我同在。
纵观历史,“五”是一个非常有内容的数字。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五个传说中的帝王合称五帝;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合称为五霸;继唐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中原,合称五代;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祭祀时放供品的器皿,包括香炉、两烛台、一香筒、一灯盏,合称为五供;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合称为五谷;甜、酸、苦、辣、成,五种味道合称五味;我国的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合称五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合称五岭;佛教说“我”是由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的,这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包括色、受、想、行、识,它们合称五蕴;儒家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等。
提到这么多与“五”相关的内容,其实是想说明一下“五”的重要性。
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书中说有一座蕴藏丰富的丹穴山,那里生长着凤凰,其周身的花纹呈现出“德”、“义”、“礼”、“仁”、“信”的字样。书中还说,看到歌舞的凤凰是吉祥之兆,因为那是人修得圆满的象征,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这“德、义、礼、仁、信”,在地球之前的那个人类社会中,被合称为“五福”,也就是我们将要进入的主题。
试想,当一个自以为清醒的糊涂人豁然而醒,发现自己竟然用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来忘记自己的历史,践踏自己的诺言,背离自己的理想,他该是怎样的羞愧和悲伤?
而今,正处于这样的情况下,但是,我既没有羞愧也没有悲伤。因为我猛地想起了老者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所有的过失都可以补救,但是,必须尽力去补救所有的过失。”
我深知,所有没有付诸行动的醒悟都是自欺欺人。一个真正醒悟的人,既没有空间用来哭泣,也没有时间用来忏悔,他必须即刻行动,尽自己所能去补救过失。
所以,我决定开始写《溯源》,我希望此书问世之后,能有更多的人懂得:不论有关2012的预言是真是假,我们都必须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仅要好好地生活,更要好好地活着,并且要活得更加清醒,更加明白,更加智慧。
作者2010年10月于北京
《溯源》(作者红尘闲云)是一部史前之前的历史,记录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个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为世人所做的一切。这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史,它屡屡打破人的惯有思维和认知,带人回归自然,回归自性,回归生命的源头。
玛雅人对2012的预言,把一些人弄得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把一些人活生生地拉进了人间地狱。写这部《溯源》,就是要溯一下生命的本源,溯一下自然的本源,从而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然,明晰生命的真正意义,使人们回到正常的生命轨道。
重返上一个世界末日,追寻人类始祖的前世今生。读过《溯源》(作者红尘闲云)之后,没有谁能够不被前人所感动,不被他们所折服,不被他们所吸引;没有谁不向往他们的生活,不向往他们的情感,不向往他们的真知灼见。
《溯源》是一部史前之前的历史,记录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个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为世人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