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印信法师编著的《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双色超值白金版)》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全书分为5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等。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让您回归佛陀时代,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双色超值白金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印信法师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印信法师编著的《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双色超值白金版)》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全书分为5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等。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让您回归佛陀时代,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 内容推荐 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认为此时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其中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就是《阿含经》。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作为佛教最原始的经典《阿含经》也随之传向各地。北传佛教将《阿含经》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称之为《四阿含》。南传佛教则将《阿含经》分为《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印信法师编著的《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双色超值白金版)》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阿含经》分为五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 目录 《阿含经》中的释迦牟尼 《阿含经》中的原始佛法 《阿含经》结集图 编者序:最原汁原味的佛经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结集成书:原始佛教圣典 1.经书诞生的背景:佛祖入灭 2.结集的教说:阿含 3.《阿含经》的结集者:大迦叶和阿难 4.《阿含经》的传授:由口传到书写成文 5.《阿含经》的形式:从九分教到十二分教 6.《阿含经》中的佛陀:了解释迦牟尼 7.佛陀讲政治:正义之轮 8.释迦牟尼的理想国:弥勒净土 9.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慈悲 10.佛法北传:汉译《四阿含》 11.小乘经典:南传《尼柯耶》 第二章 佛法之源:原汁原味的根本教说 第一节 以缘起论为根本 1.一切事物存在的法则:缘起 2.佛悟人生真理:四谛 3.人世一苦海:苦谛 4.一切痛苦之因:三毒 5.三世的因果链条:十二因缘 第二节 生命存在的要素 1.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五蕴 2.根境和合而生识:十二处 3.世界一切现象的类别:十八界 4.验证佛法的总则:三法印 5.没有永恒的实体:诸行无常 6.没有常一的主宰者:诸法无我 7.佛教修行最高境界:涅寂静 8.佛教最高真理:中道 9.对难题不作判断:无记 第三节 切实可行的解脱道 1.佛教徒皈依的对象:三宝 2.佛教修持法门:三学 3.趋向涅的路径:三十七道品 4.通向解脱之路:八正道 5.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四念处 6.证取菩提智慧的方法:七觉支 7.色界和无色界的修行:四禅八定 8.菩萨引导众生的方法:四摄 9.觉悟的八种要法:八觉 10.在家人的安乐法:居家八法 第四节 善恶有报的轮回 1.有因必有果:因果 2.自作自受:业报 3.凡人的因果定律:轮回 4.迷妄众生的生存处:三界 5.欲界众生栖居地:六道 6.佛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7.世人的居所:四大部洲 第三章 妙理说佛:故事里的解脱之道 第一节 佛陀的历程 1.菩提树下觉醒:佛祖证悟 2.佛陀的首次教化:初转法轮 3.佛陀的正法:拒绝用神传教 4.解脱圣者的模样:久离恐怖的佛陀 5.解脱圣者也有苦:佛陀受了风寒 第二节 佛法的修行 1.大功德才有大福报:金缕衣的布施 2.人心不足蛇吞象:顶生转轮王 3.苦的根源:亲情与爱情 4.连中了两支毒箭:身苦加心苦 5.以欲爱断欲爱:阿难讲修学 6.自通之法:同理心 7.断淫欲不一定能解脱:鹿住优婆夷的疑惑 8.去除合不合意与无所谓:佛法的修根 9.万事皆空:时时刻刻不染着 10.不到不当场所:鹰与猴的死亡之路 11.自护而能护他:竹竿上的特技表演 12.修习身念处:逃脱的六只野兽 13.佛法修学的次第性:七部车的次第接力 14.小空经的观法:逐层突破 15.大空经的观法:一举突破 16.修佛才能释然:死亡的压迫 17.降低死亡冲击力:勇锐猛利的随死念 18.修佛在平时:担心来生 第三节 佛伽的疑惑 1.娱乐大众不能升天:塔布罗咤的悲泣 2.没有益处的神通:赤马仙寻找世界边缘 3.意业是最重要的:优婆离外道居士的皈依 4.没有不散的宴:舍利弗涅 5.不要只是相信:幻术 6.琴弦不能调的太紧:二十亿耳的精进 7.凌迟至死的痛苦:须深盗法 8.耕种不一样的田:佛陀与农夫 9.僧团的重要性:独修的挫折 10.佛陀的沉默回应:有我还是无我 11.祈祷不能得清静:铁匠喜欢的清静修行 12.为善法可以保持缄默:说与不说之间 13.礼佛的实质意义:谁先见佛陀 第四章 由经观史:佛教初创时的古印度 1.佛说人类起源:四种姓制度 2.大梵天王信佛法:婆罗门教 3.佛祖苦修:沙门思潮 4.六师外道:沙门团的思想 5.六十二见:思想界的异说 6.轮回解脱:《奥义书》 7.灭诤七法:耆那教 8.波斯匿王归心佛教:古印度十六国 9.佛说三种田:古印度的农业 10.修行如冶金:古印度的手工业 11.穷而借贷:古印度的商业 12.佛陀调和两比丘:原始僧团的内讧 第五章 佛入俗世:普度众生的真谛 1.洞悉缘起的道理:人生真相 2.心灵的净化:不放逸 3.万事万物在不断变化:无常世间 4.人生如道场:坦然生死 5.不动怒:面对谩骂 6.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胜负 7.献出最纯真的爱:布施 8.团队建设的标准:六合敬 9.烦恼的根源:贪婪 10.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觉觉他 附录一:长阿含经(节选) 附录二:中阿含经(节选) 附录三:杂阿含经(节选) 试读章节 经书诞生的背景 佛祖入灭 看透人生真谛的释迦牟尼最终没有逃过“死”之苦,佛祖涅槃后,佛门中思想纷杂,于是其弟子迦叶有了结集其教说的想法,以保持佛祖的正法。 佛祖晚年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他在认识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后,毅然放弃权位,拋妻弃子,经过六年的修行,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之后他发誓要在黑暗的世间捶响不朽之鼓,普济众生,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次,说法四十多年,不知教导和感化了多少人。晚年的佛祖,声誉虽然日隆,但不幸的事却不断发生,在他示寂前的三年,他的故乡遭到了国族灭亡的悲运,此时的佛祖深深领略到离开人间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于是率领众弟子们离开王舍城,北渡恒河,到了吠舍离城,他在吠舍离城的竹芳村度过了雨季,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精神不济,身体也大不如前,于是自动地向众弟子宣告不久将入灭的消息。之后,佛祖勉强以精神支持病已恶化的身体,继续走向北方的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园,选中在此处的娑罗双树之间作为自己入灭的地点。 佛祖涅槃 自佛祖宣告自己将入灭的消息后,弟子们都流泪不止,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向佛祖问了四个问题,即佛祖入灭后,依谁为师?依什么而安住?如何调伏凶恶?如何结集经典?佛祖告诉他们,要依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要依四念处为安住;对恶人的调伏应默摈置之;结集言教应在一切经首安置“如是我闻”之句。这时,天际悬着一轮满月,时值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时分,佛祖安详地进入涅槃。佛祖入灭的消息传出后,其弟子大迦叶立刻赶来,拘尸那迦城的末罗族人将佛祖遗体火葬,大迦叶为佛祖举行茶毗典礼,以完成佛陀入灭的善后。这时,许多比丘认为佛祖入灭后就可以不受戒律约束,求得自由了,大迦叶听到后感到无比沉痛,于是有了结集法藏的想法,从而诞生了《阿含经》,也导致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结集的教说 阿含 佛祖入灭后,由其弟子大迦叶主持了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由大迦叶和阿难等结集出《阿含经》,为佛祖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 王舍城结集 佛祖入灭后,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在主持完丧礼后,鉴于当时佛教内部佛法不一,就想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就请阿阁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先命持律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所集者即现在的《八十诵律》。次命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即是《阿含经》。结集的程序极其复杂,先巾阿难诵出一经,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说处、因缘、对机、说法、领解,再由大众合诵,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完成一部经的结集,如是次第:再诵第二部经。这次结集是佛涅槃后的第一次结集,一方面防止了佛祖遗教的散乡:,另一方面也确立了教权,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 据说就在大迦叶主持结集的时候,除了有五百比丘参加之外,尚有许多的比丘,以佛祖初转法轮的五比丘之一的跋波为上首,在七叶窟外不远的地方举行了结集,因而把大迦叶的五百结集称为窟内结集,跋波领导的结集称为窟外结集。窟外结集没有留下什么资料,甚至传说结集了五藏,即除了经、律、论三藏之外,还有杂集藏和禁咒藏,合为五藏。这种传说是不可信的,但是没有参加大迦叶结集的比丘,另外举行结集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王舍城的结集又被称为窟内窟外结集。 “阿含”释义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译,也译作阿铪、阿伽摩、阿笈摩,意译法归、无比法、教传,意思是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释僧肇在《长阿含经序》中说“阿含”即法归,法归就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唐代释吉藏《法华论疏》说“阿含”名通大小,《四阿含》为小;《涅槃经》等大乘经称“方等阿含”。后来阿含专指小乘,在大藏经中属于小乘部。 《阿含经》的结集者 大迦叶和阿难 以头陀苦修著称的迦叶和以多闻著称的阿难都是佛祖最有名的弟子,正是在他们的主持下,才有了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也才有了《阿含经》。 头陀第一迦叶 迦叶,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为与其他同名为迦叶者区别,称摩诃迦叶或大迦叶,又作迦叶波,意为饮光。他生于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族,在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日后即证人阿罗汉境地,是佛祖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祖信赖。大迦叶修头陀行,在佛祖的僧团中被誉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要过清苦的生活,他因此不常和僧团在一起,而独自修习头陀。别人劝他忘却自我,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可他却坚持修习头陀苦行,他认为弘法者必须要自身健全,而头陀苦行就是健全自身的最好的方法,正是他这种专心苦修的意志,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并受到佛祖的赞许,曾受到佛祖分予半座的优待。佛祖入灭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于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经典结集,被称为付法藏第一祖。阿难继承佛法后,大迦叶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多闻第一阿难 阿难,也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是佛祖的堂弟,出家后二十年间为佛祖之常随弟子,一直充当佛祖的侍者。他善记忆,对佛祖所说佛法,大多都能记诵,被誉为多闻第一。他能持三种不同之法藏,随其功德而受称,所以有三个名字,一是阿难,意译作庆喜,以能传持声闻而得此名。二是阿难跋陀,意译作喜贤,以能使持缘觉藏而得此名。三是阿难迦罗,意译喜海,以能使持菩萨藏而得此名。据说,在佛祖生前,阿难并未开悟,佛祖入灭后,他受大迦叶的教诫而发愤用功,终证阿罗汉果。在首次圣典集结时,他被公众指选为经文诵出者,集结成《阿含经》。又有一说,佛祖传法于大迦叶,大迦叶后又传法于阿难,所以阿难被称为付法藏第二祖。阿难在佛祖入灭二十多年后,于兢伽河中游地区示寂,入寂前,将佛法付嘱于商那和修。 《阿含经》的传授 由口传到书写成文 《阿含经》经过佛教的四次结集最终定型,其中经历了由口传到书写成文的演变,虽然历经多次变化,但它作为佛教最根本典籍的地位却不容置疑。 一口传形式 《阿含经》结集之后,文字内容虽然得到统一,但是仍然以师徒口传的形式流传,并没有记载下来。正是由于专恃于谙诵而不著竹帛,所以意义难免出现错误。相传阿难有一天到一个竹林,听到一个比丘正在诵《法句偈》中的“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就告诉他:“这不是佛语,原文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比丘因语音相近,将“生灭法”念成了“水老鹤”,意义大相径庭。阿难纠正他后,他回去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师父,他的师父却说:“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佛祖涅槃还没多久,佛经竟然错到这种程度,以阿难这么大的权威,竟然都没有纠正过来,真叫人哭笑不得。 毗舍离结集 佛祖涅槃一百年后,众比丘对戒律发生了争论,而产生第二次结集,争论起因于西方僧伽耶舍长老游行至东方的毗舍离城,见到跋耆子等诸比丘以十事净法,例如用铜钵盛水置于布萨会中,劝请在家众弟子布施金银钱币,然后在僧众中均分,作为衣、药等资用。耶舍长老认为此举非法,在布萨会中拒受所分配的金银财币,并极力责难众僧,又向在家居士们申说其理。跋耆子则以耶舍长老诽谤大众,令在家居士起疑而摈斥。耶舍长老避难至西方,联合诸比丘,共同参谒三浮陀商那和修长老,又请最高戒腊离婆多长老认可,跋耆子等也请离婆多长老协助,于是离婆多遂至毗舍离集会大众,欲裁决此事,但众说纷纭,难以断决。后来双方各请长老出席,与会者达七百比丘,同至婆利迦园由离婆多长老裁定,最后认定跋耆子等所行十事为非法,这就是佛教的第二次结集,标志着原始佛教结束而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坚持“十事非法”的被称为佛教的正统派,坚持实行十事的被认为是佛教的非正统派。 P24-30 序言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其形式及地位就如同儒家的《论语》及基督教的《圣经新约》。佛教任何宗派的学说言教如果要进行检定对错,一定要依据这部经典。它开百派而竞流,立万岩而争秀,振教化普天下,弘圣言及八方,实是一部宏伟巨著。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在拘尸那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当时正在叶波国坐禅,他回来主持丧礼时,认为此时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其中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就是《阿含经》。阿含的意思是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 《阿含经》结集之后,文字内容得到统一,但仍以口传的形式流传,并没有记载下来,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阿含经》才被逐渐书写成文。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作为佛教最原始的经典《阿含经》也随之传向各地。北传佛教将《阿含经》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称之为《四阿含》。南传佛教则将《阿含经》分为《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阿含经》北传入我国后,大约在隋唐之后,学佛者耻谈小乘,认为《阿含经》是佛对根基浅的人所说的佛法,所以不屑于诵读,从此,《阿含经》被束之高阁。直至近现代的吕澄、梁启超、印顺法师等对《阿含经》作了整理与探究,才使其重又被重视起来。 其实,无论是是研究佛学还是修证佛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小乘佛教的基础,就妄希大乘,就好比上楼时不上第一层就上第二层一样。如果真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当从《阿含经》开始。首先,《阿含经》记载了现实中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活动,尽管有传奇色彩,但欲了解释迦牟尼的现实人格,除读《阿含经》外,别无他途。其次,佛教的基本教理,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论、四念处、八正道、轮回观等,最早在《阿含经》中有生动详细地说明,如果不对此有准确地理解,谈大乘经论便不知所云。再者,《阿含经》涉及到印度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在印度历史文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它的文献价值更加珍贵。最后,《阿含经》完整记载了释迦牟尼破斥各种学派的过程,使人不仅可以了解释迦牟尼所处的环境,还可以学习释迦牟尼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的辩论术和卓越的智慧,从而启迪我们的人生。 本书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阿含经》分为五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其特点是: 1.将《阿含经》中所涉及的最根本的佛法用图像和通俗的文字加以诠释。 2.将《阿含经》中有关当时古印度的文明用图像和表格加以复原和梳理。 3.将《阿含经》中最根本的佛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人以智慧和感悟。 希望此书不但能使您对《阿含经》有所了解,更能使您对佛教、古印度有所了解,进而对佛教产生兴趣,能从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当然,由于《阿含经》体系庞大,而且编者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在编写本书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纰露。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您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