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被薪火相传。孝道,被奉为古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孝顺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也是每一个人所应当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孝顺既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更是我们举手之间就可以做到的小事:一声问候、一件衣服、一个电话,都会让老人感到温暖和宽慰。
面对日益老去的父母,我们该怎么表达孝顺、怎么调和传统礼仪和现代社会的矛盾?我们眼中的孝顺行为和父辈们认可的孝顺标准能否统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庞彪编著的这本《一孝千金》都将为您揭晓。
“忙忙”人生路,最后才知道孝敬父母是我们心灵最终的归宿!
80后孝顺指南,让你只要读过每页都有收获。
懂得父母,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
孝敬父母将会是你一生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饱受争议的80后,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彰显个性,追求生活品质,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这些特征似乎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80后立足于社会的;隹则。面对日益老去的父母,80后该怎么表达孝顺、怎么调和传统礼仪和现代社会的矛盾?80后眼中的孝顺行为和父辈们认可的孝顺标准能否统一?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孝千金》都将为您揭晓。
《一孝千金》为庞彪编著。
1、懂得老妈才知道爱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我对于自己的母亲是这样的感觉:自己是在对母亲的怨恨中长大的。现在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于母亲也由以前的怨恨转变为理解。冥冥之中,自己潜意识里仍然有一个疑问:母亲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严格呢?
或许在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中,节俭、不要攀比成了她永恒的话题。记忆里母亲总是教育我们节俭,接着便会罗列出一系列的大道理。每每此时,我们兄弟便会说我们已经记住了。殊不知,早在她对和我们第一次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记住了,毕竟我们都是好孩子。现在我们兄弟已经长大,母亲时不时地还会拿出这个话题训诫我们,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在自己的印象当中,母亲对于我们兄弟三个是极其严格的。或许在别人眼里这种严格在当时远远地超过了对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所不该面对或是承担的,说承担倒不如说是承受。承担用在当时的我们身上着实有点夸大,毕竟,当时的我们不是主观能动的接受,而是被动地接受母亲所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世问的一切伦理道德的遵从的礼节。在这一点上,承受则是恰如其分了。
在教育问题上节俭,不攀比还能说得过去,如果在发型、穿戴、交友上还是这么严格苛刻的话就显得有点过了,可是母亲就是这么做的。母亲总会要求我们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长发,不能结交不三不四的人。说得再宽松点,不能结交不三不四的人还能说得过去,可总不该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也不能满足自己吧?倘若母亲真的看到我们留起了长发,穿起了异样的服装,或是看到和流里流气的人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必定会受到她的一顿狠狠的训斥。母亲在教育我们的问题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这也是母亲最忌讳的一点。她常拿“吃别人的嘴短,拿别人的手短”、“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名言熏染我们,生怕我们真的有一天会学坏。除了这些,母亲在学习上教育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不能浪费时光,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们兄弟被动接受的,毕竟对于她的教育太过于唠叨。但是对于母亲有的方面我们却是主动接受的,那就是母亲的“孝”。在我们眼里母亲是一位尽善尽孝的人。无论是对于长辈亦或是兄弟姐妹亦或是亲戚邻里,母亲从来没有与他们发生过争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诺自己做、人的原则,用她言传身教的“真菩美”感染我们,这是我们兄弟一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我们被动地接受还是主动地接受,我们已经理解了母亲。理解了母亲那深深的爱子之心,理解了母亲从小对我们的严格。母亲是对的,她采取了一次次的满腹唠叨,即便令我们感到很厌烦。
我不知道人长大后是变得懂事了还是变得越来越叛逆了,我发现长大后与母亲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很少与她进行交流,不是母亲不想,而是我不愿意。长大后不知道把母亲气哭了多少次,这是我小的时候所没有经历过的,而每一次争吵又都是以母亲向我屈服告终。
其实说心里话,很小的时候由于害怕,对于母亲的管教被迫接受,长大一点,也许是习惯了母亲的唠叨就懒得去想什么,现在当自己长大了,叛逆的性格也终究使得自己不再害怕母亲,甚至变成了一种反抗。
因此当自己一次次学坏的时候,总感觉到母亲的双眼在注视着自己,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好像在说:“不能学坏”。是的,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连给自己学坏的机会都没有。
母亲不是那种只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现在她知道我已经长大了,知道不应该阻止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即使这些事情在小的时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她知道如果再那样严厉地管教我,结果会更糟,会让我变得更加叛逆。但她又担心我会在摸索经历人生的旅途中迷失自我。
多少次看到母亲想说什么而终究没有说出口,我知道母亲想说什么,我现在也知道怎么做。现在对于自己烫发,母亲也不再说什么了,或许她能做的就是在我背后默默地注视着我,在我迷失自我的时候能够扶我一把,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给我重新振作,唤我站起来的力量。
有的时候儿女往往不能理解母亲的付出或者体会不到母亲的付出,这个时候就需要心与心的沟通。很多时候在善良的家庭中,母亲对于孩子的付出,纵然使她饱受委屈,但是误会母亲的孩子也并不好过。他从小生活在对母亲的怨恨中,生活在对爱与恨的交接中,孩子对母亲想爱,却心存芥蒂,想恨却又恨不起来。最后如果他知道这一切都源于爱,深深的自责会带来比不被理解的苦闷更大的阴影。孩子会愧疚、会后悔,会觉得亏欠母亲太多。在亲情中负债的一方比付出的一方更难过,因为他所欠的是永远也还不完的情债。
所以作为儿女不妨多听听母亲的意见,不要因为爱而产生误会纠葛。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你最亲近的人,她不会害你,因为她是你的母亲,伟大而慈爱的母亲。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如好好地珍惜一起拥有的亲情时光。
的确,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有~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养育之恩高过金山银山,我们儿女的自立后本不应再向她苛求什么。真正理解母亲呼唤的儿女,因为心中充满思念,母亲的家再远也不嫌远,因为你的孝心“近”了。P4-7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一句俗话:“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
孝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被薪火相传。孝道,被奉为古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分,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把我们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像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孝顺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也是每一个人所应当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孝顺既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更是我们举手之间就可以做到的小事:一声问候、一件衣服、一个电话,都会让老人感到温暖和宽慰。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古至今,孝顺的方式和内容也许会改变,但孝顺的内涵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做儿女的有了一个个借口,将“孝”字暂放一边。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该怎样理解、继承、发扬“孝顺”这一传统美德呢?
孝敬父母不能等,因为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不能补救的,不能补救的生命是无法挽回的,因为,生命也有它的保鲜期。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全部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我说,那是不可能的,等你把钱挣到手了,爸爸妈妈的牙齿还能啃得动山珍海昧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时,对爸爸妈妈的孝心,其实不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滋润”中完成的吗?
父亲节的时候,给父亲买条鱼,再忙,你也要亲自给送去,父亲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妈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天下第一情乃父母之情,因为爸爸妈妈太容易满足了!《常回家看看》让我们再听一遍Ⅱ巴,那就是爸爸妈妈对我们温暖的渴求啊!其实,对爸爸妈妈的孝心,我们这样去做也不难.是吧?
孝敬父母如敬天珍惜!人生究竟能有多少个春秋?别让日后自己徒增遗憾,落泪以视悲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的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时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与心理上的慰藉。
饮食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讨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食物,须要炖得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予食。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悦亲是养亲的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如何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