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老子悟养生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张成博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是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亦是大养生家。老子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学习《老子》的探导养生智慧,远离病痛,延年益寿。人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老子》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拥有养生的智慧,过上我们需要的生活……只有研读《老子》,才能读懂自然,只有读懂自然,才能读懂自己,只有读懂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本书以汉代河上公注解为基础,大量参照了后代注解,编写时先从《老子》原文中提炼与养生有关的或隐含养生之道的言论,然后从老子的角度进行阐释,再配以古今养生言论进行佐证,最后附加一个养生典范进行实证。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读易懂,极具养生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具体都包含在本书中。

目录

一 道法自然,无为养生

二 先人后己,怡然自得

三 因为不争,所以无失

四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五 味之无味,平衡饮食

六 功成名就,退而安身

七 神形兼养,动静相宜

八 专气致柔,放松身心

九 享乐无度,其寿也短

十 宠辱不惊,珍爱己身

十一 心平气和,徐徐而生

十二 致虚守静,归于生命

十三 胸襟宽广,没身不殆

十四 安分守己,平安是福

十五 坚守朴素,减少私欲

十六 淡然处世,不随流俗

十七 谦虚谨慎,自知者明

十八 清静持重,切忌浮躁

十九 追名逐利,适可而止

二十 力守节操,身去名留

二十一 生之柔弱,死之坚强

二十二 顺其自然,不可固执

二十三 生老病死,坦然处之

二十四 养生首要,贵在实行

二十五 大智若愚,涵而养之

二十六 知足常乐,切忌贪婪

二十七 善待众人,爱心养生

二十八 善摄生者,安然无恙

二十九 节制房事,保精益气

三 十 修德愈厚,享寿愈长

三十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二 养生之道,以小见大

三十三 重视疾患,防患未然

三十四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三十五 直面病痛,享受生活

三十六 心怀感恩,颐养天年

试读章节

三 因为不争,所以无失

原文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译文

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会没有过失和怨咎。

阚释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性情、修养的修炼是其安身、养生的主要内容。

功过得失关乎人生荣辱进退,自古以来便为人们竞相论及。对此,老子亦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突出肯定了后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淡然处世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欲长寿者所必须具有的。

《老子·第八章》中,老子将最高的善比作水,形象地论证了自己的得失之论。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地间最高尚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且不与万物相争;水永远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洼、藏污纳垢的卑下之地,所以与“道”很接近。

老子认为,要想成为具有最完美人格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对一切名利都不闻不问,甘愿去人们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这就是老子著名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老子这种“不争”的主张在其他一些章节中也有涉及。如《老子·第二章》有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据为己有,正是因为不占有的美德,功绩才不会失去。又如《老子·第六十八章》中说:“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不争的德行。

那么,老子这种“不争”的淡然处世的心态,究竟对养生有什么好处呢?

他在《老子·第八章》最后总结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好处就是“无尤”。无尤,即没有过失、没有怨咎、没有罪过。而且,“不争”还有另一个好处。《老子‘第六十六章》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他不同人争斗,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他争斗了。

因为不争,所以无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和完善,对于处世为人来说,它是一种完美的心理境界;对于长寿养生来说,它更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良方。

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这些得道的“圣人”的言行和水很相似,即“以不争争,以无私私”。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最近于道的呢?王夫之对水有这样的论述:“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孔子也有言:“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他们都借用水来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古往今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老子“上善若水”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不过,老子在此论述的重点乃在于后面的“不争”和“无尤”。

老子由水得出了修身养性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怨尤。  在今天看来,老子所谓的“争”,无非是争名誉、争地位、争金钱、争产业、争权力等。其实,人们都知道这些只是身外之物,然而,恰恰就是这些身外之物,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产生了诸如愤怒、焦急、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嫉妒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更有甚者,竟至做出违背伦理道德和有违法纪的事情,最终误人害己。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在这一环境中,不可能不参与竞争。所以,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争”都是不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在道德与法纪范围内,去争取较好的生活条件与待遇,是无可厚非的;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那么现今,又该如何理解老子所谓的“不争”呢?

老子所谓的“不争”,并非一味地反对任何争斗,也非消极地坐以待毙,不求进取,而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不争”的真义是要求人们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不争功名,不争利禄,不争地位,不争待遇,不争高下,不争是非,不与别人争吵,不跟敌人争战等等。这是一种“不争之争”。其实,这种“不争之争”也是一种争,只不过它不同于一般人的以利己为目的的外在之争,而是从利人利物出发的深层意义上的争。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前提是“利万物”与利人。这种利物而不与物争功,利人而不与人争名的“为而不争”,不仅有利于社会,而且也能使自身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

由此看来,老子这种“不争”的观点,对保健养生是尤其重要的。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人们有了这种“不争”的观念,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便可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与压力,从而放弃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与嫉妒,减少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烦恼与忧伤,从而安然地享受人生了。

P11-14

序言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具体都包含在本书中。

本书以汉代河上公注解为基础,大量参照了后代注解,编写时先从《老子》原文中提炼与养生有关的或隐含养生之道的言论,然后从老子的角度进行阐释,再配以古今养生言论进行佐证,最后附加一个养生典范进行实证。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读易懂,极具养生参考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