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亦是大养生家。老子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学习《老子》的探导养生智慧,远离病痛,延年益寿。人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老子》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拥有养生的智慧,过上我们需要的生活……只有研读《老子》,才能读懂自然,只有读懂自然,才能读懂自己,只有读懂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本书以汉代河上公注解为基础,大量参照了后代注解,编写时先从《老子》原文中提炼与养生有关的或隐含养生之道的言论,然后从老子的角度进行阐释,再配以古今养生言论进行佐证,最后附加一个养生典范进行实证。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读易懂,极具养生参考价值。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具体都包含在本书中。
三 因为不争,所以无失
原文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译文
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会没有过失和怨咎。
阚释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性情、修养的修炼是其安身、养生的主要内容。
功过得失关乎人生荣辱进退,自古以来便为人们竞相论及。对此,老子亦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突出肯定了后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淡然处世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欲长寿者所必须具有的。
《老子·第八章》中,老子将最高的善比作水,形象地论证了自己的得失之论。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地间最高尚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且不与万物相争;水永远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洼、藏污纳垢的卑下之地,所以与“道”很接近。
老子认为,要想成为具有最完美人格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对一切名利都不闻不问,甘愿去人们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这就是老子著名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老子这种“不争”的主张在其他一些章节中也有涉及。如《老子·第二章》有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据为己有,正是因为不占有的美德,功绩才不会失去。又如《老子·第六十八章》中说:“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不争的德行。
那么,老子这种“不争”的淡然处世的心态,究竟对养生有什么好处呢?
他在《老子·第八章》最后总结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好处就是“无尤”。无尤,即没有过失、没有怨咎、没有罪过。而且,“不争”还有另一个好处。《老子‘第六十六章》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他不同人争斗,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他争斗了。
因为不争,所以无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和完善,对于处世为人来说,它是一种完美的心理境界;对于长寿养生来说,它更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良方。
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这些得道的“圣人”的言行和水很相似,即“以不争争,以无私私”。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最近于道的呢?王夫之对水有这样的论述:“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孔子也有言:“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他们都借用水来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古往今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老子“上善若水”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不过,老子在此论述的重点乃在于后面的“不争”和“无尤”。
老子由水得出了修身养性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怨尤。 在今天看来,老子所谓的“争”,无非是争名誉、争地位、争金钱、争产业、争权力等。其实,人们都知道这些只是身外之物,然而,恰恰就是这些身外之物,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产生了诸如愤怒、焦急、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嫉妒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更有甚者,竟至做出违背伦理道德和有违法纪的事情,最终误人害己。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在这一环境中,不可能不参与竞争。所以,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争”都是不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在道德与法纪范围内,去争取较好的生活条件与待遇,是无可厚非的;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那么现今,又该如何理解老子所谓的“不争”呢?
老子所谓的“不争”,并非一味地反对任何争斗,也非消极地坐以待毙,不求进取,而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不争”的真义是要求人们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不争功名,不争利禄,不争地位,不争待遇,不争高下,不争是非,不与别人争吵,不跟敌人争战等等。这是一种“不争之争”。其实,这种“不争之争”也是一种争,只不过它不同于一般人的以利己为目的的外在之争,而是从利人利物出发的深层意义上的争。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前提是“利万物”与利人。这种利物而不与物争功,利人而不与人争名的“为而不争”,不仅有利于社会,而且也能使自身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
由此看来,老子这种“不争”的观点,对保健养生是尤其重要的。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人们有了这种“不争”的观念,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便可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与压力,从而放弃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与嫉妒,减少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烦恼与忧伤,从而安然地享受人生了。
P11-14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具体都包含在本书中。
本书以汉代河上公注解为基础,大量参照了后代注解,编写时先从《老子》原文中提炼与养生有关的或隐含养生之道的言论,然后从老子的角度进行阐释,再配以古今养生言论进行佐证,最后附加一个养生典范进行实证。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读易懂,极具养生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