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匈奴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匈奴史/人民联盟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林幹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匈奴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 内容推荐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巨大影响。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和戎 狄的各族。匈奴就是从上述各族经过长期的分、合、聚、散,经过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四世纪渐露“头角”,至前三世纪终于形成为个部族,登上历史舞台。 目录 总序 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匈奴族的来源及其形成 第二章 匈奴的氏族组织及其向奴隶制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匈奴奴隶制政权的建立 第四章 单于庭及诸王驻牧地(管辖区)的分布 第五章 匈奴的盛衰及其与中原的关系(上) 一、先秦时期匈奴的初兴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二、西汉前期匈奴的强大及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与战争 三、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于汉,塞北与中原统一 第六章 匈奴的盛衰及其与中原的关系(中) 一、王莽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及东汉初期匈奴奴隶主的侵扰 二、西汉王朝和东汉王朝初期对一般匈奴归附人员的安置 第七章 匈奴的盛衰及其与中原的关系(下) 一、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匈奴奴隶制政权的覆亡 二、北匈奴的西迁 三、南匈奴社会的变化 第八章 匈奴的经济 一、匈奴的铁器文化 二、畜牧业、狩猎业和农业 三、手工业 四、与国内外各族的商业交换 第九章 匈奴的种族和语言 第十章 匈奴的文化 一、文字、民歌、音乐、艺术 二、原始信仰与巫医 三、婚姻习俗及其他风尚 第十一章 屠各与南匈奴联合建立的“汉一前赵”政权 一、“汉”政权建立前中原的政治形势 二、刘渊起事及“汉”政权的建立 三、刘聪的统治及“汉”政权的发展 四、刘曜建立“前赵”及匈奴屠各政权的覆亡 第十二章 卢水胡及其建立的“北凉”政权 一、卢水胡的先世及其后的分布 二、沮渠蒙逊建立“北凉” 三、北凉与北朝、南朝的关系及政权向西域迁移 第十三章 铁弗匈奴及其建立的“大夏”政权 一、铁弗匈奴早期的事迹 二、赫连勃勃建立“大夏” 三、“大夏”政权的覆亡 附录一 一、匈奴首领人物世系 (一)匈奴单于世系表 (二)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碑家系表 (三)铁弗匈奴(刘虎)世系表之一 (四)铁弗匈奴(赫连勃勃)世系表之二 (五)匈奴独孤部(刘库仁)世系表 二、匈奴历史地图 (一)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北部 边疆形势示意图 (二)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北部边疆 形势示意图 (三)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大漠 南北形势示意图 (四)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公元前51年) 路线示意图 (五)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北部 边疆形势示意图 (六)北匈奴西迁(公元91年)路线示意图 (七)匈奴诸王驻牧地示意图之一 (八)匈奴诸王驻牧地示意图之二 (九)匈奴王国(公元453年)示意图 (十)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匈奴南移 主要路线示意图 三、史事和资料 (一)匈奴人在欧洲的活动 (二)古代漠北匈奴墓葬简介 (三)古代漠北匈奴城镇和庙宇遗迹 附录二 林斡主要著作目录 试读章节 中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各族互相交往、互相战争和互相融合的场所。 根据史书的记载,黄帝曾北逐荤粥。黄帝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传说人物,年代约在公元前六千年左右。这个记载,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在遥远的古代就与中原华夏各族接触的事实。到了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荤粥与夏族为邻,并有密切的交往。殷商时(公元前1600~前1046年)鬼方是个强敌,殷王武丁曾和他们进行过三年的长期战争,才把他们打败。西周时(约前1046~前771年),猃狁活跃起来。据文献记载,猃狁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给内地人民造成许多灾难和痛苦。当时诗人曾为此发出过“靡室靡家(无室无家),俨(猃)狁之故;不遑启处(不暇起居),俨(猃)狁之故”的哀叹!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多次出兵抵御猃狁的进攻,并在“朔方”建筑城堡。诗人曾描写当时抵御猃狁的情况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显赫的南仲,南仲是人名),猃狁于襄(摈除了猃狁)。” 春秋战国之际,荤粥、鬼方、猃狁各族的名称消失了,继之在史书上出现的却是“戎”、“狄”。这些“戎”、“狄”有大有小,总计不下一百有余之数。而这么多的“戎”、“狄”也不会凭空降生,其问必是猃狁等族(还有其他名称不见于史传的各族)的逐渐融合,因而以一个新的族名取代旧的族名。这种族名的变化,反映了各族互相间关系的变化,包含着众多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合、聚、散的历史内容。这时,这些“戎”、“狄”有的分布于黄河流域,有的分布于大漠南北。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戎”、“狄”,有的聚居于华夏各族之北,有的散居于华夏各族之间。他们与华夏各族接触频繁,有时和平交往,也不时发生战争。而他们自己各族之间也时战时和。因而在这种互相交往和互相战争中,不断趋于融合。在长期的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有的“戎”、“狄”因为社会发展较快,力量较强,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吸收了他族),而其他的“戎”、“狄”则处于配角的地位(被他族所吸收)。到了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散布于黄河流域的“戎”、“狄”,除了在今河北省境内剩下一个建立“中山国”的鲜虞族(白狄之一支)以外,其余大部分都被华夏各族及其建立的各强大诸侯国兼并;有的则迁至大漠南北,与原来居住在那里的“戎”、“狄”结合在一起。到了战国后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先活动在我国北方的许多互不统属的氏族和部落,逐渐局部地聚集起来,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形成为部族共同体,比较先进的则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起本族的国家政权(如匈奴族),后进的或组成部落联盟(如与匈奴同时兴起的东胡族),或仍停留在氏族或部落的历史阶段。 P1-2 序言 《匈奴史》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之一,是在1977年、1986年出版的《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以下均简称“旧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匈奴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一世纪(东汉初)。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迁,部族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其内容虽比较复杂,但书中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族的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虽也辨明是非,提出我个人的一得之见,但不多作纠缠。“旧作”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却受到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的重视和奖励,1988年被列入国家教委编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995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对外英语广播等媒体亦多有报道。 此次重新修订是在“旧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论点没有变更。增加的内容主要有: 一、编制出匈奴单于及其族系(如屠各、卢水、铁弗)各部分的首领人物世系表。 二、绘制出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秦汉、直至三国(公元220~280年)各个朝代北部边疆形势历史地图,其中以“北匈奴西迁路线示意图”最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珍视,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幅指出北匈奴西迁行程的历史地图。 三、介绍古代漠北匈奴墓葬及城镇和庙宇遗址,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介绍古代漠北一百多个用科学方法发掘的匈奴墓葬,特别是诺颜山的匈奴墓葬及城镇庙宇遗址的珍贵考古资料。 这个修订本最吸引国内学术界注意之处,就是北匈奴自公元91年开始西迁,直至公元290年前后在欧洲顿河以东出现这一段约二百年间的西行过程,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长期研究,尚未获得解决,在匈奴史的研究中留下了一个空白点,而这一个空白点,最后由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把它填补了。因此匈牙利人世界联合会和匈牙利古代史研究所于1999年冬在布达佩斯举行探讨匈牙利族源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时,特别邀请我前去参加,并在会上作“北匈奴西迁与匈牙利族源的关系”的长篇演讲,我提出和论证了“西迁的匈奴人是匈牙利族源的一部分”的论点,受到与会各国学者、特别是匈牙利学者的欢迎。匈牙利国家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11月17日“博闻时刻”栏目播放了我的演讲和对我的专访。后来匈牙利政府前总理、著名地理学家康德·保罗·特里基还于2005年6月16日在中国出版的《嘹望东方周刊》发表题为“用科学解密异域匈奴身世”的文章,公开表示:“我骄傲地承认,我们是来自亚洲的民族。”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故本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论据均一一注明出处;古代地名加注今时地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年版为准);匈奴专用名词术语的古代读音和含义亦一一加注;为了国内外读者查阅方便补增了英文目录,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林杨翻译。 林斡 2006年夏于内蒙古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