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犹太鬼才”的智慧罐头!
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恶均和其有关,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心脏是一间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欢乐,一间住着痛苦。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午夜的沉默(卡夫卡幽默小品箴言精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卡夫卡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犹太鬼才”的智慧罐头! 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恶均和其有关,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心脏是一间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欢乐,一间住着痛苦。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卡夫卡的幽默小品和箴言精品集,全面反映了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犹太“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卡夫卡这个不幸的犹太人,由于自己的血统而深深感觉着是被排斥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以怪异的眼光和惊讶的神情观察人类社会,发现了人生的真正道路在一根绳索上,这根绳索不是绷紧在高空,而是专门用来绊人的。人类有两大罪状,一大罪状是缺乏耐性,另一大罪状是漫不经心,从而被逐出天堂。 目录 追问存在(代序) 第—辑 悖谬杂感 一、自选箴言 二、杂感散记 第二辑 哲理纪事 谈谈法律问题 普罗米修斯 一道圣旨 断想短则 第三辑 内心独自 一、他 二、日记选萃 三、单行警旬 四、童年自述 第四辑 幽默小品 第五辑 书简拾零 致菲莉斯(节选) 致密伦娜(节选) 致马克斯·勃罗德 致马克斯·勃罗德 致M·E 试读章节 恶与原罪 恶的无可救药的眼界:在认出善与恶之时他便认为看到了与上帝同等的地位。受贬丝毫不能使他的本质更糟:他将以他的肚子丈量道路的长度。 恶是人的意识在某些特定的过渡状态的散发。它的表象并非感性世界,而是感性世界的恶在我们的眼里构成为感性世界。 自原罪以来,我们认识善与恶的能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尽管如此,我们却偏偏在这里寻找我们特殊的长处。但在这种认识的彼岸才开始出现真正的不同。这种相反的表象产生于下述原因:没有人仅仅获得这种认识便满足了,而一定要努力将这种认识付诸实施。但他没有获得这方面的力量,所以他必须摧毁自己,即使要冒风险;摧毁自己后甚至可能会得不到那必要的力量,但对他来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做此最后的尝试(这也是吃认识禁果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死亡威胁之真谛;也许这也是自然死亡的本来意义)。面临这种尝试时他畏惧了(“原罪”这一概念可追溯到这种恐惧);他宁可退换对善与恶的认识,但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倒退,而只能搅浑。为此目的产生了种种动机,整个世界为它们所充斥,甚至整个可见的世界也许亦只不过是想要安宁片刻的人们的一种动机而已。这是一种伪造认识之事实的尝试,是将认识搞成目的的尝试。 对于原罪有三种惩罚可能:最轻的是事实上那种,即逐出天堂,第二种是:摧毁天堂,第三种(这应该说是最严厉的一种)是:封锁永恒生命的道路,而保留其他一切。 艺术围绕着真实飞翔 对艺术和生活的立场在就是艺术家的心中也是各不相同的。 艺术围绕着真实飞翔,然而怀着坚定的意图:不让自身焚毁。它的能力是,在这片黑暗的空旷中找到一个地方,那儿能够在光线处于隐蔽状态的情况下,强有力地捕捉住它。 火光与神圣 在踏入最神圣的地方之前,你必须把鞋脱掉,可是不仅是鞋,而是一切,旅行服装和行李,然后是裸体和裸体下的一切,以及掩藏在这一切之下的一切,然后是核心的核心,然后是剩下的和残余,最后便是不灭之火的光。只有这火本身才被最神圣的所吸取,它也让它吸取,两者对之都无法抗拒。 可以粉碎,却无法摧毁 两种可能:把自己变得无穷小或本来就是这么小。第一种是开端,即行动;第二种是完成式,即无为。 为避免用词上的误解,需要以行动来摧毁的东西,在摧毁之前必须牢牢抓住;自行为粉碎的东西正在粉碎,但却无法摧毁。 “假如……,你就必须死”的含义是:认识是两方面的,通往永恒生命的阶梯设在它前面的障碍。如果你在获得了认识之后想要到达永恒的生命(你也只能“想要”,因为认识是这方面的意志),那么你就必须摧毁自己这个障碍,以求能够建造那个阶梯(这就是摧毁的结果)。因此被逐出天堂不是行动,而是事件。 这个幼稚的世界在残忍中延续 通过赋予一种过大的责任或干脆所有责任你便是自找压力。最早的偶像崇拜一定是对物的恐惧,但与此关联的是对物的必然性的恐惧,与后者关联的是对物负有责任的恐惧。这种责任非常重大,以致人们不敢把它交给任何非人的力量,因为通过一种物的中介会给人的责任染上污点。所以人们让每一种物都由自己负责;不仅如此,人们还让这些物对人相对地负起责任来。人们不能够做出足够的努力来造就制衡力量,这个幼稚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其幼稚性完全在残忍中延续下去。 我们不能摧毁这个我的误入的世界 只有第一,在世界是恶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与我们的意识相违背。第二,在我们有能力去摧毁它的情况下,摧毁这个世界才能成为我们的任务。第一点似乎是如此,第二点我们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我们不能摧毁这个世界,因为并不是我们把它作为某种自立的东西建立起来,而是我们误入了其中,还不止此:这世界是我们的失误,作为这么一种东西它是不可摧毁的,或者说它是一种只能通过它走向终结,而不能通过对它的放弃来加以摧毁的东西,当然走向终结只能是摧毁的一个结果,但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之内。 对我们来说存在着另一种真理,就像通过认识之树和生命之树所描绘的那样。即行动者的真理和休憩者的真理。在第一者中,善与恶分离,在第二者中,只有善自己,无论对善还是恶,它都一无所知。第一个真理是真正交给了我们的,第二个只能去感觉。这是一幕可悲的景象。愉快的景象是:第一个真理属于当前,第二个真理属于永恒,所以第一个真理也在第二个的光中熄灭。 厌倦意味着不知足 厌倦不一定意味着信仰弱,要不真的有这种含义?厌倦无论如何意味着不知足。我在所有意味着自我中都感觉转不过身来,甚至我所意味着的永恒对我来说也太狭窄了。可是如果我比如说读一本好书,比如一本游记,它却能唤醒、满足我,使我知足。这便证明了,以前我没有把这本书纳入我的永恒之中,或没有使之逼进至能够感觉到这永恒的地方,然而永恒却是同样围绕着这本书的。——从认识的一定层次开始,厌倦、不知足、狭窄感和自我蔑视必然会消逝,这个层次就是我能够有力量把以前作为一种异体使我振奋,给我满足,使我解放,让我升华的认识为我自己的本质的时候。 但是如果它以前是被误认为是异体而具有那种效果的,而你在获得了这种新的认识后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还会失去以往的那种慰藉呢?当然,它只是作为异体才具有那种效果,但并不仅仅是这种效果,而是通过它的继续作用把我推上了这更高的台阶。它没有停止作为异体存在,而是除此还开始成为自我。——可是你所身为的异体不再是陌生的。于是你便否认创始之说,从而否认了你自己。 欢迎永恒,但又使我悲伤 照理我是欢迎永恒的,找到永恒我又很悲伤。难道我应该通过永恒完全感觉到我自己,从而感觉到我被压在地上吗? 你说:我应该肯定这一感觉,你这是表达了你心中的一种信条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可是像你这样,仅仅听着这个信条,此外什么也不做,不可能只有一个信条被植入你的心中。这是一个持续的还是仅仅是暂时的信条呢? 这我无法断定,然而我相信,这是一个持续的信条,可是我仅仅是暂时地听到它。 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是,我在一定程度上听到了它,可是在我听不到它的时候,它是变成了本身无法让人听到,然而同时把对抗之音压了下去,或使之渐渐陷入痛苦,那对抗之音即是我对永恒感到索然无味的那个。 肯定也会如此,有时我甚至相信,除了那对抗之音外我什么也没听到,其余一切皆是梦,我让梦在白天出现。 为什么你把这内心的信条同一个梦相提并论?难道它也像梦那样,无意义,无衔接,不可避免,奇特,给人以无底的幸福感,或者令人害怕,不是对整体是间接的,迫使人去转述吗? 这一切都对;——无意义,因为只有在我无法追随它的时候,我才能在这里存在下去;无衔接,我不知道是谁提供它,它所针对的又是什么;不可避免,它在我全无准备的情况下降临,同梦对睡眠者的突如其来一样,当然,睡眠者在躺下时,还是有做梦的心理准备的。它是奇特的,或至少似乎如此,因为我无法跟上它,它不同真实搅和在一起,从而保持了它那不可侵犯的奇特性;它带来无底的幸福和恐惧,当然前者比后者要少得多;它不是直接的,因为它是无从捕捉的,出于同样的原因它迫使人们去转述它。 可是永恒不是时间性的静止。 想象永恒时的令人压抑之处是:时间在永恒中必然要求我们所无法理解的辩白和由此而来的我们自己的辩白,即我们本身。 即使是以往对我们的时间局限性的永恒的辩白之最弱的相信,也比对我们目前罪孽深重的状况的最坚定的相信要令人压抑得多。只不过忍受第一种相信的力量(它由于其纯洁性而完全包容了后者)是信仰的尺度。 P38-43 序言 20世纪以前的奥地利文学一直都包含在“德国文学”的概念之内。这个国土仅有8万平方公里、人口至今也只有’700万的小国,虽然历史上也出过一些较有名的作家,但从整体上说,它似乎并不想在这方面另立门户,与人分庭抗礼。但自20世纪起,在欧洲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思潮中,为数可观的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艺术也如此)却在这个国家如奇峰突起。其数量不仅超过毗邻而且同母语的大国——德国,而且超过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你看卡夫卡、穆齐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卡奈蒂、耶利内克、汉德克……哪一个不令世界瞩目?而其中的卡夫卡(1883-1924)甚至被称为这整个时代的“文学之父”。 除了美学上的时代因素外,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赖以生长的社会历史环境,具体说是奥匈帝国这一特定的社会状况。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别的场合已不止一次涉及过,此不赘述。对于卡夫卡这一个案来说,其有别于上述其他人的独特之处,是他的犹太人身份和非正宗奥地利的故乡——布拉格。于是,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显然还有地域的等等这诸多因素,挤压出,也可以说造就成卡夫卡的睿智思维平和奇崛性格,反传统的美学变革时代则促使了他“从文学外走进了文学内”,从而让时代拥有了他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范。 由于上述原因,卡夫卡似乎生来就严肃对待世界,时刻“省察世界”,焦急地思考着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异常现象,主要是哲学家们所谓的“异化”现象,并急欲向世界敲起警钟。无怪乎,卡夫卡中学时代就说:“上帝不让我写,但我偏要写。”因为“时代鞭打”着他,使他“内心充斥着一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手段将它引发出来,它就要“撕裂”!这样,文学首先是他表达他的存在的切身体验、宣泄他的内心情绪的手段,是他生命燃烧的方式和过程,而不是当作家的阶梯或博取名誉与金钱的敲门砖。因此他始终都是作为一名“恪尽职守”的公司雇员,同时又是一位竭尽全力的业余作者而存在的。这一特点使他的写作,不管什么体裁和题材,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不然,他何至于只拥有4l岁的天年! 卡夫卡几乎没有写过诗歌和戏剧,但他的表达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想象性的散文即小说外,他还写了为数不少的随笔、箴言、杂感、速记、游记以及大量的书信、日记等。而由于他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这些东西都写得极为认真。和小说一样,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也具有美学价值,特别是哲学内涵。 卡夫卡的生长年代正值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广为传播,而且猛烈地浸润文学的时期。作为这一思潮的创始人克尔恺郭尔及其扛鼎人物尼采都对卡夫卡产生直接影响。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具体生存处境。这引起卡夫卡的强烈共鸣,以致初次接触克尔恺郭尔的著作后即激动不已,宣称“犹如兄弟谈心”似的亲切。尼采的以强力意志抗衡生存环境的思想对卡夫卡精神人格的形成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卡夫卡那“不可摧毁”的精神内核就带有尼采的回响。此外,尼采的悲剧美学也融入了卡夫卡的创作。所以有人把尼采视为卡夫卡的“精神祖先”。难怪在卡夫卡死后的走红过程中,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首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卡夫卡的,不是别人,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卡夫卡诚然不是哲学家或理论家,但他对于世界的陌生感,对于生存的恐惧感,对于自我的负罪感,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悖谬感等等这些切身感受,与存在主义哲学家们从理论上阐述的现象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西方先后出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凡是那些与存在主义沾边或根本就是以存在主义为背景的流派,诸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等,无不与卡夫卡攀亲结缘。这也是卡夫卡的作品至今在世界各地依然方兴未艾的重要原因。 这一哲学背景决定了卡夫卡的思维特点:悖谬。这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美学术语。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对于阅读和理解卡夫卡的著作尤其是随笔是极为重要的。在他的随笔作品中,凡是箴言、杂感、断想、内心笔记等,其悖谬思维一般都属于哲学范畴;幽默速记、小品等则属于美学层面。当然,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一种染上了痛苦的美了!悖谬,即逻辑发展的自相矛盾或互相抵消。卡夫卡经常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表达他所面对的现实的尴尬处境。在他看来这也是人类存在的普遍境况。为此,他先后用了“八本八开本笔记簿”来随时记录他的此类断想或风趣小故事。此外,他的朋友勃罗德后来在整理他的遗稿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他用来记录这类文字的零散的篇页,说明他的思想总是在不停地转悠着这些问题。除了这类文字以外,卡夫卡的书信、日记文学性和可读性也是很强的,某些也可以当作随笔来读,所以也选了小部分编人这个集子。如果说,卡夫卡那大量的断编残简能够让我们窥见他的形而上的紧张思考和独特见解,那么他的书信日记则可以让我们品味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沛然文采。 自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哲学强有力地打入了文学,也可以说是双方自觉的“联姻”。通过这本集子,读者对西方现代文学的这一重要现象,特别是存在主义对文学的浸润会获得较深的印象。 随笔,顾名思义,随意之文笔也。但作为文学体裁的随笔,它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而是与一定的审美价值相联系的,而不是随意可为的。收入这个本子的卡夫卡随笔,有的看起来确实也很随意,甚至只有一个句子。但它们不是具有艺术情趣,就是含有哲理意味,所以都把它们视之为文学作品。 关于卡夫卡的随笔作品,国外尚未见有人专门编选过集子。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尝试编过一本。本世纪初编过一本《误人世界)),则侧重他的某种思维特点。这次重新编选,内容上有了一定的扩充,并作了更合理的归类和调整,使其更为有序。如读者发现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望能一一指出,以便将来进一步改进。 2009年夏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