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话三国志/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晋)陈寿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本为文言,为方便阅读,本书皆辅以白话。在熟读三国演义的同时,我们不妨跟随陈寿,重温一下不加修饰的历史,领略一下三国人物的真实风采。

内容推荐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分别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史家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与小说《三国演义》尊蜀抑魏明显一不同。

目录

魏书

武帝纪第一·曹操

文帝纪第二·曹丕

明帝纪第三·曹教

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

董二袁刘传第六·袁绍

董二袁刘传第六·袁术

董二袁刘传第六·刘表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吕布

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悖

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渊

荀或荀攸贾诩传第十·荀或

荀或荀攸贾诩传第十·荀攸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管宁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华歆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辽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邰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徐晃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许褚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曹植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曹冲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郭淮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邓艾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钟会

蜀书

先主传第二·刘备

后主传第三·刘禅

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张飞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马超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黄忠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赵云

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良、马谡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魏延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马忠

蒋琬费棉姜维传第十四·姜维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坚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策

吴主传第二·孙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诸葛瑾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鲁肃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吕蒙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程普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黄盖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吕范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陆绩

陆逊传第十三·陆逊

试读章节

【原文】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或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白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或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或筹焉。太祖问或:“谁能代卿为我谋者?”或言“荀攸、钟繇”。先是,或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或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或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臣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或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或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注释】

①《典略》曰:或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或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或:“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或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②《傅子》曰:衡辩于言而赳于论,见荆州牧刘表日,所以自结于表者甚至,表悦之以为上宾。衡称表之关盈口,而论表左右不废绳墨。于是左右因形而谮之,曰:“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是言实指表智短,而非衡所言也。表不详察,遂疏衡而逐之。衡以交绝于刘表,智穷于黄祖,身死名灭,为天下笑者,谮之者有形也。

③《三辅决录》曰: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象同郡赵岐作《三辅决录》,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象。

【译文】

建安元年,太祖把黄巾军击败了。汉献帝从黄河东面回到洛阳。太祖就奉迎天子在许昌定都之事与大家商议,有人认为还没有把崤山以东平定,韩暹、杨奉又才把天子护送到洛阳,向北联合张杨,不能很快就制服。荀或劝太祖说:“当初晋文公把周襄王迎接回都城,而诸侯如影子般跟随他。汉高祖东伐项羽为义帝穿上白色的丧服,因而天下人心归附。自从天子流亡在外,将军首先发起义兵,只因山东祸乱,没能远赴关右援救天子,但还是分派将帅,不惜冒险派使者与天子联系,虽然您在外抵御叛乱,您的心却始终挂念着王室,这是将军匡正天下的夙愿。如今天子返回京都,东京早已是荒草丛生的废墟,忠义之士有怀恋王室之心,百姓感怀故土而哀愁倍增。若真能乘此机会,尊奉天子而依从众望,那就是顺应天下之势啊;秉持公正从而使英雄豪杰敬服,这才是有远见卓识啊;匡扶大义而招揽俊贤,这才是高尚的德行。天下即使有叛逆,一定不会成为阻碍,这是很明显的。韩暹、杨奉怎敢为害!如果不及时做决定,难免四方之人不会各有居心,以后再做此打算,恐怕就来不及了。”太祖于是抵达洛阳,迎接天子定都许昌。天子给太祖授予大将军之职,荀或被晋升为汉朝侍中,掌管尚书令。荀或常在朝中主持重要事宜,太祖虽然在外征伐,军国大事都要同荀或商量筹划。太祖问荀或:“有没有能代替您为我谋划的人呢?”苟或说:“苟攸、钟繇。”在此之前,荀或提到有谋略策士时,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郭嘉又被举荐。太祖认为荀或善于了解人,经他举荐而受到任用的人都很称职,只有担任扬州刺史的严象、担任凉州刺史的韦康,因失败而丧命。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后,袁绍心下不服。袁绍当时吞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天下人莫不惧其强大。太祖正处于东忧吕布,南御张绣的情况下,而张绣又在宛把太祖的军队打败了。如此以来,袁绍更加狂妄,写信给太祖,措辞傲慢无礼。太祖大怒,连行为举止都变得反常,大家都以为是败给张绣的缘故。钟繇于是问苟或,荀或说:“以曹公的聪明,肯定不会对往事追责,恐怕是有别的忧虑。”他就前去向太祖询问。太祖就给荀或看袁绍的信,说:“现在我想讨伐袁绍这不义之人,但我军兵力不及他,怎么办?”荀或说:“就古人的成败来看,只要真的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会逐渐强大,假如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再强大也很快就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之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现在能与您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表面待人宽厚而内心好猜忌,用人而又怀疑其是否忠心;您通达英明不拘一格,凡人才均能合理任用,在气度方面您已经胜于他了。袁绍遇事不果断,常错失良机;您则能于大事有决断力,还能随机应变,在谋略上您也胜过了他。袁绍所治军队纪律不严明,法令不立,士兵虽多,实际上并没有实力,调度起来很困难;您治军法令严明,赏罚分明且必会落实,士兵虽少,却全是视死如归的勇士,在勇武上还是胜过了袁绍。袁绍依凭他世代的名望地位,摆出一副举止从容、足智多谋的样子,用以沽名钓誉,所以士人中那些没什么真本领而好空名的人大多归附了他;您以深厚的仁德之心对待别人,开诚布公而不沽名钓誉,自己虽谨慎俭朴,但对有功之人却毫不吝惜地给予奖赏,所以天下忠直之士,办事讲究实效不图虚名的人都愿意为您效劳,这是在德行上您胜过了袁绍。有这四方面的优势来辅助天子,匡扶正义讨伐叛逆,谁敢不服从呢?袁绍的强大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太祖大喜。荀或说:“不先攻取吕布,黄河以北地区也就难夺取了。”太祖说:“是啊。我感到困惑的就是既怕袁绍侵扰关中,挑动羌人、胡人叛乱,南面再引诱蜀汉,这样的话我仅能以兖州、豫州对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势力,该如何是好呢?”荀或说:“关中有将帅不下十个,没有谁能够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力量最强。他们看到崤山以东正在争战,必会各自拥兵不动保全自己。如今如果用恩惠去安抚他们,派使者去联合他们,虽然相互不能长久保持安宁,但您在平定崤山以东地区之前,足以使他们按兵不动。钟繇可以负责西边的事。那么您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P115-117

序言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陈寿自幼聪敏好学,曾认真研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家巨著。他曾在蜀汉任观阁令史,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遭到罢黜。蜀亡后,陈寿仕晋,历任著作郎、治书御史等职。四十八岁时,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成书之后,为历代史家所推崇。据说,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曾作《魏书》,当他看到《三国志》以后,认为《三国志》对这段历史的记述已臻完美,其他史书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南朝人刘勰也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分别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史家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与小说《三国演义》尊蜀抑魏明显一不同。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例如,根据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记载,与曹丕代汉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表奏册诏多达二十篇,而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却只用了一篇一百七十三字的册命;对于孙策之死,陈寿舍弃了《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另外,《三国志》中的叙事还做到了“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能做到这一点委实不易。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周瑜鲁肃吕蒙传》中,作者仅用“方作书,落笔于地”几个字,就将曹操听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说来,《三国志》记事较为简略,这可能与该书涉及人物众多,篇幅所限,难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关。这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行文俊朗的优点,却也造成了其史料略显不足的缺点。

值得一提的是,家喻户晓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三国志》所载史料加工演义而成的。可以说,没有《三国志》就没有《三国演义》。在熟读演义的同时,我们不妨跟随陈寿,重温一下不加修饰的历史,领略一下三国人物的真实风采。

《三国志》本为文言,为方便阅读,今皆辅以白话。限于篇幅,编者很难在一本书中收录《三国志》的所有文字。事实上,若非专为治史,读者也无通览全篇之必要,只是咀嚼精华,作为管中窥豹之途径,便足以“览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读者若能开卷有益,编者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