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举编著的《全球传播时代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试图站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以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检讨不足,发现问题,然后寻找更为合适的研究路径与方向。第一部分主要对中外文学作品或文化经典著作的内在生成与传播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从从比较文化、跨文化角度对文学、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进行讨论;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混杂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文学创作;第四部分主要是关注全球化电子传播时代文化、文学形态的变化,文化、文学审美的变革,形成全球传播研究视野,追求跨文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导论:全球传播时代与人类文化、文学的命运
第一章 文化、文学创作的内部生成与传播研究
一、语录的“经典化”、记事的“前景化”与对话的“开放性”
——《论语》文体、意义的生成与传播阐释
二、自然本真与专制变态的力量冲突
——《木木》的寓言叙事与寓言式传播
三、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传播符码
四、从《黑色之书》到代表作《宠儿》
——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编辑生涯与小说创作的启示
五、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绘画情结”
——兼论绘画传播
六、阅读与传播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新人生分
七、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生态主义
——美国海洋文学论
八、善恶美丑的多重变奏
——论雨果小说人物的类型友人物传播功能
第二章 借鉴、比较与文化、文学的传捅
一、从中欧墓志铭文学看中西民族文化个性的异同
二、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
——兼论旅行传播
三、跨界流散写作: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
——兼谈移民的传播作用
四、莫里森小说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艺术活用
——兼论口头传播的艺术再生成功能
五、毛利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传播者
——新西兰毛利族女作家帕特丽夏。格蕾丝
六、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与西方生态理论的承袭、传播与融合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思想生成论
七、古代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及“东方主义”式的接受
第三章 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
一、在文化冲突与混杂中寻求文化和谐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化和谐理想述评
二、呼愁:帕慕克小说创作的文化诗学风格
三、追寻人类生存的诗意“乌托邦”
——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评析
四、奥尔罕·帕慕克:追求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混杂性
五、描绘文化冲突与杂糅的文学“细密画”
——论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
六、既亲近而又疏离的二难文化选择
——论印度故土文化对奈保尔的影响
七、冲突与混杂中的文化传播:《白色城堡》的象征性文化寓言
八、跨越时空的嵌套式传播叙事结构
——奈保尔《世上一条路》叙事艺术的文本分析
第四章 走向全球传播:传播媒介变革与文化、文学变革
一、“手机小说”的大众化表征
——兼论手机传播媒介
二、泛互文性:网络文学的美学特征
——兼论网络传播特征
三、混杂化传播:后殖民时代的文学命运
四、E传播时代经典文化、文学的命运
五、哈贝马斯现代性辩护的策略及启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