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大师谈人生(超值金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吴光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四章 不做“好人”,重估一切价值

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的血肉。

是我们把他弄死的——你们和我!我们都是他的杀戮者!我们为什么杀死他呢?《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的那个最丑陋的人道出了真相:“上帝明察一切人类的罪恶,所以他不能不死。这样一个见证人活着,人类是不能忍受的。”

上帝死了,死于对人的同情。

人成为道德的——决非因为人是道德的!道德可以是奴性的,或虚荣的,或利己的,或盲目的:服从本身无道德可言。

人类迄今为止借以实现道德的全部手段在根本上都是非道德的。

——尼采

一、基督教道德只能培养奴隶

道德在所有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近代以来的学者们虽然拆除了现代道德的神学基础,但仍不敢冒犯道德。在尼采以前,基督教在形而上学以及心理学各方面。都在理论上被推翻,但是并没有触到基督教的核心,没有将对基督教的批判的重心放在道德观上。只要基督教的道德不使人感觉到是违背生命的最大罪恶,那么基督教的卫道者们便可安然生活。如果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不被讨论到,仅仅只讨论上帝的存在或起源,那么基督教的道德观是可以长久地保有的。

1.道德:文明的最后一块砖瓦

尼采看到了前人开创性的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他也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他要从对基督教道德观的批判开始,提出一套崭新而动人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乃是基于反基督教的基础之上的。他不顾一切地摧毁那些陈旧的道德,为未来的超人辟开一条大路。

他将人们的关注引向对基督教的道德影响,探究怜悯道德的起因,以及对于人类所发生的效果。由是发现基督教的那一套道德观在于告诉人们现实世界是罪恶的,要遗弃。基督徒想从这世界中遁逃开来,而乞求一个幻想的来世天堂,为此而使我们忘记存在的责任。只有在天堂才可以得到安宁与幸福。虔诚的信奉上帝,服从各种戒律是惟一的通向天堂的路径。通常人认为合乎伦理道德的,如利他、同情、亲睦邻人、爱人、善良、怜悯、谦让、宽宏大量、慷慨大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统统都被尼采斥之为谎言和伪装,是“奴隶的道德”。

尼采否定传统遭德。

其一。反对基督教的道德。这种道德让人生而有罪,让人同情怜悯弱者,让人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它是虚伪的,自欺欺人的。撕破基督教道德面具“同时也撕破了人们所相信或曾相信的不值得信的各种价值的面目”。

其二,反对理性的道德。这种道德给人估定价值、估定目标,让人失掉自我、丧失本能,它是一种谎言,是与基督教道德相联系的。他嘲笑苏格拉底的“理性一美德一幸福”的公式,说这是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等式”。它“制造了一个永恒的白昼”,让人相信“绝对理性”,适应理性的要求,接受“劝善的道德”。苏格拉底把人的幸福与人的本能对立起来,反对人的“本能的生活”。

其三,反对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传统道德观念是“医生的道德”。它是在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权利业已丧失以后出现的,是颓废的、卑怯的、腐化的。上升生命的最高利益要求无情排斥和扼杀衰败生命的场合,都要人自己负责——例如决定生育权、出生权、生存权…因此,人要抛弃传统道德观念,自己决定自己。

尼采还重新解释了基督教的兴起与如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尼采认为,他们“发动革命,,的方式是阴险的。“拿萨勒斯的这位耶稣,爱的人格化福音,这位把祝福和胜利带给贫苦人、病患者、罪人的‘救世主’,从他一出场,就向世界喷出了爱的毒药。”此后两千年的时间,人们世世代代把自己的凡间生活全部作为祭献品,献给了这位曾经为人类赴死的人。人类像耶稣一样,心甘情愿地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十字架。他们以此为荣,他们再也不谈什么高贵的理想,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便是成为一个奴隶,而尤其是成为一个好奴隶,以便将来进入千年至福王国,使尼采感到悲哀的正是这一点:人类以做奴隶为荣。

2.奴隶道德是“灵魂的鸦片”

尼采将基督教教人以服从的道德称为“奴隶道德”、“侏儒的道德”,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强调健康的人的塑造的反面作用。尼采发现这种道德是基督教中的一切颓废的根源,并认定基督教是弱者的集团。这种奴隶道德具有这样的特征:病弱,怯懦,丧失个性,伪善,守旧,怨恨……

奴隶道德是病弱的,它只是知道服从而不知道去问一个为什么。它只是知道跟着别人去走。人云亦云,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竟还把谦卑看作是人最大的美德。从本能上看懦弱是“奴隶”的性格面貌。尼采一贯把生命本能的健全与个性的独特优异融为一体。在他看来。一个生命力充沛坚强的人,必定不可遏止地要独立探求人生、体验人生,形成丰富独特的个性。

奴隶道德是无个性、丧失自我的道德观。在对“自我”的态度上,奴隶不是价值的立法者,他没有自己决定价值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想法。奴隶道德是一扇张开的门,要通过的人必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上帝的荣辱高悬在奴隶的头上,服从者的意志在酒神的大庭上没有自己的座位。

到处我看见一些低矮的门:与我等高的人还可以过去,但是他必得俯着!

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我的不必折腰的故乡,不必向侏儒们折腰的故乡呢!

即令他们都称赞我:我能安睡在他们的称誉上吗?他们的称誉对于我是一条棘带:即便我解去了它,它还是刺我的。

而这也是我自人群中学来的:称誉者装作报答的模样,实在呢,他还想再多取些!

问问我的脚,是否喜欢他们的称誉与阿谀的音乐吧!真的,它不愿按照那滴答的拍子跳舞,也不愿站着不动。他们尝试向我称赞自己的小道德,而引诱我;他们想用小幸福的滴答来束缚我的脚。

……

奴隶道德渺小得可笑。它拘于小善小恶,令人生厌。这种渺小一旦占据优势,渺小也能扼杀伟大。“在习俗的伦理统治下,任何新兴事物必遭到恶意的批评。”“人们总是为了保卫弱者而抵抗强者。”

创造力被视为恶,特立独行者被视为危险人物,太多的积极力量牺牲掉了,最优秀者成为了古代的偶像。那些创造的灵魂,不拘于当时的习俗和道德,以自己的热情引燃被催眠的热情,以疯狂为新思想开导先路。可是他们往往被斥为罪人和恶人,被唾弃是他们的宿命,孤独是他们的伴侣。“历史纯然是这班坏人后来转称好人的纠纷!”

所以尼采说,所谓的善人是人类的最大危险,他们是法利赛人。他们钉死了创造者,钉死了人类的未来。人是一个试验,禁止试验就是使人丧失种种可能性,重新沦为定型的动物。尼采呼吁,人生在社会上的试验多多益善,应该鼓励,不要再牺牲勇于试验的创造力量了。

他们中间有些人是“意志”着的,大部分是“被意志”的。有些人是诚实者;大部分是坏的演戏者。

他们很少男性的特点:所以妇人们使自己男性化;只有男性十足的人,才能拯救妇人里的女性。

而这是我在他们中间发现的最坏的伪善:命令者也假装着服务者的道德。

“我服务,你服务,我们服务”。——统治者的伪善也如是说。——如果最高的主人仅是最高的仆役,多不幸啊!

唉,我的好奇的目光也曾发现他们的伪善;我猜透了他们的苍蝇的幸福和向阳玻璃上的嗡嗡。

奴隶道德是“灵魂的鸦片”,它教育人们要顺从,要乐天安命、满足现状,其目的是在于使人心安理得,安然入睡。梦中的天国成为可以安慰奴隶的最高的意义。他们如群居的绵羊,安心地坐在泥塘里,柔顺而驯服。奴隶自己没有激情与创造的冲动,反而嘲笑一切热情的行动。他们卑谦地怀抱着渺小的幸福,像苍蝇一样在向阳的玻璃窗上嗡嗡。他们是精神世界的老农,垦掘着旧思想,看不见新理想。基督徒正是这样的绵羊,他们对人友善,对己自满,永是满足。他们缺乏希腊人所有的那种对待生活的激情。希腊人好斗、冲动,嫉妒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永远是对己自嘲,永不知道满足。

P46-48

目录

尼采篇 不做“好人”做强者

篇首语 关注我们的人生

◎第一章 尼采的行为与灵魂

 一、精神三变:解读尼采的钥匙

 二、时代的产儿抑或弃儿

 三、争议与误解比他的生命更长久

◎第二章 疯狂而孤独的天才

 一、对尼采的一种评价

 二、尼采眼中的自己

 三、哲学和人生

◎第三章 摧毁偶像:现代文明的罪恶

 一、理性主义的谬误

 二、现代文明的悲哀

◎第四章 不做“好人”:重估一切价值

 一、基督教道德只能培养奴隶

 二、千年呐喊:上帝死了

◎第五章 激情人生:学会在痛苦中发现美

 一、一曲对酒神精神的颂歌

 二、日神与酒神:人生的美与悲

 三、用艺术祝福人生

◎第六章 权力意志:把苦难当作快乐与享受

 一、何谓权力意志

 二、坚强的意志支配软弱的意志

 三、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

◎第七章 超人不是归宿

 一、“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

 二、只有超越才有出路

◎第八章 回归生命之“根”

 一、以超越反对虚无主义

 二、命运之爱与永恒回归

弗洛伊德篇 欲望决定命运

篇首语 揭开人性的面纱

◎第一章 都是性欲惹的祸

 一、性本能是天生的

 二、人人都有“性变态”倾向

 三、人类的性生活从婴儿开始

 四、青春期:对异性的强烈渴望

◎第二章 无意识:沸腾的欲望之火

 一、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

 二、意识只是“冰山一角”

 三、健全人格:焦虑以及防御机制

 四、错失行为之谜

◎第三章 梦:释放性压抑的通道

 一、“去研究你自己的梦”

 二、解析梦的运作

 三、追踪梦的行程

 四、叩问梦的愿望

◎第四章 神经症:逃避性压抑的最后一招

 一、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

 二、治疗神经症:让潜意识成为意识

◎第五章 快乐与道德的冲突

 一、本我和自我:本能与理性的冲撞

 二、超我:人格中的道德化身

◎第六章 生与死:人类无法摆脱的一对矛盾

 一、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二、生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三、死的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

 四、战争:人类本能的赌场

◎第七章 文明就是压抑人的本能

 一、图腾与禁忌:崇拜与恐惧的产生

 二、文明中的阵阵哀号

马基雅维里篇 我就是教你“恶”

篇首语 猜不透的谜:马基雅维里

◎第一章 声名远播的“恶人”

 一、解读之三维

 二、被诅咒的“巨人”

◎第二章 魔鬼教科书

 一、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

 二、“邪恶”的至理名言

 三、以霸术救亡图存:《君主论》与《史论》

◎第三章 如何君临天下

 一、不蒙受罪名,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垄断、控制信息传播系统

◎第四章 政治无道德

 一、强权政治理论

 二、要政治还是要道德:两种不同的声音

 三、权力崇拜

 四、赤裸裸的权术

◎第五章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军队是国家之本

 二、以战争制止战争

◎第六章 击败超自然的命运

 一、叩问命运,命运并不是命令

 二、直面命运,让命运低头

◎第七章 泄露人类的天机

 一、人性,这个万恶之源

 二、破解人类历史兴衰法则

◎第八章 盖棺难以定论

 一、众声喧哗

 二、对马基雅维里的未尽思考

 三、我们的姿态:拿来主义

弗洛姆篇 有爱才有幸福

篇首语 爱是行动,爱是艺术

◎第一章 从孤独中走来

 一、孤独、敏感、神经质和天才

 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三、你将会像神一样

◎第二章 欲望:使现代人越来越俗气

 一、我欲故我在

 二、镜子中的陌生人

◎第三章 无家可归:现代人找不到精神家园

 一、何处是我家

 二、病人才是最健康的人

◎第四章 失去的自我:人们已不知道自己是谁

 一、他人是我的奴隶

 二、再造一个神——我是上帝

◎第五章 回到梦里:我们只有在梦里是自由的

 一、我只能做梦了

 二、梦是最美的语言

 三、勇敢的俄狄浦斯

 四、当“好梦”不再的时候

◎第六章 寻找自我:不要让红尘迷住双眼

 一、迷失的自我

 二、这才是你自己

 三、热爱生命:活着,永远活着

◎第七章 只有爱,才能拯救自己

 一、爱情:自我发现的通道

 二、爱:对生活意义的寻求

参考书目

序言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肓:“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已经很难再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这一生从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是行尸走肉,一堆粪土。

其实,哲学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真正要你给出一个答案,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其目的是要促使人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甄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求功名刹禄、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

“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他们给了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体验幸福,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随着他们的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为了帮助人们能在红尘中经受得住诱惑和考验,不丢掉灵魂,不迷失自,我,最后能找到回去的路。我们特编著本书。本书的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这四位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各有侧重:

尼采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意志”,一种“权力意志”。他说:“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即一切生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权力,甚至自然过程也充满了权力意志。这种权力意志总是要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或者表现为强者的英雄,或者表现为弱者的怨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怨恨说明了弱者的软弱无能。强者永远依靠牺牲弱者而生存,他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弱者则妒忌强者,怨恨强者。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生物历史乃至宇宙历史的全过程。

因此尼采顶着他那一时代滚滚而来的“平等和进步”的浪潮,大声疾呼:“人固不平等!”在他看来,有人生而为弱者,有人生而为强者,前者构成极大多数,后者构成极少数。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极少数的强者所创造所推动的,这是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事实。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充分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他比叔本华的高明之处,但是。他由此得出的“英雄史观”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未能看到民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尤其要注意批判的。

弗洛伊德则不同,他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欲望,特别是性欲。他认为,人的行动更多的是受“无意识”或本能支配。他把人的精神生活比作一座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小山顶代表人的显意识或理性,而海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块则代表人的无意识或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本能不是平静的。在本能中包含着“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时时在寻求发泄。它是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是由遗忘的经历、本能以及内驱力形成的巨流,这巨流左右人的行为但却不为意识所觉察。而这无意识的成分,最主要的是性本能或性力,即“里比多”。他认为,人的“性力”是人生的“内驱力”。它构成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动机,是人格形成、发展和社会文化创造的内在推动力。

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实质上是性的分析,即人的一切行为都用性来分析其背后的动因。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被称为“泛性论”。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曾受到过多方指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性欲对人的行为确实有重大影响但决不是唯一的。他的弟子荣格、弗洛姆等人也对此做出了批评。

弗洛姆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大师,但他不同于弗洛伊德,他更多的是分析现代人在强烈的占有欲驱使下,是如何变得精神空虚、自我迷失的。他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

弗洛姆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人空虚、堕落、缺乏生气,已经犯了富足的社会病。在极端个人主义的梦幻中,现代人完全成为了大众媒体的狂热的恋人,伴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肉麻的肥皂剧,义无返顾地拜倒在物质和商品的“石榴裙”下。  其实,一个放弃了占有欲的人所得到的报偿就是快乐,而抱住自己的财产紧紧不放的人命中注定是悲哀的。快乐就是我们在通向实现自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所获得的体验。

为此,弗洛姆强调,爱应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是一种积极性和活动性:如果我爱人,我应该长期地处于一种对被爱的人的积极关心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只对他或她才关心。应该整天勤于用眼、勤于动手、思想活跃、感觉敏锐,避免内部的懒惰特性,也即避免采用一种接受、贮存或完全浪费时间的形式的懒惰特性,这是爱的艺术的实践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然,弗洛姆所强调的“现代化”、“现代人”是西方社会条件下的,因此,他对其的分析未必一定适合中国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用来防止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空虚、堕落、缺乏生气等“现代社会病”,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文明、富强的现代社会。

马基雅维里与上述三位大师又完全不同,他对人性恶的一面作了淋漓尽致的解剖。他认为,人类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马基雅维里进一步认为,君主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

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随时操纵他,甚至动用杀伐大权。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通过对人性恶的一面的解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君主伪善、狡诈、残暴的本性,让人民对封建专制保持高度的警惕,这一点无疑对于摧毁封建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基雅维里并没有从正面批判君主的行径,而是指出君主该这么做。因此,他的观点是一种“反话正说”,因此,后人把马基雅维里称为“罪恶的导师”,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区别。

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因此,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在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我们以后将陆续出版其他思想大师包括中国的思想大师们探讨人生问题的作品。

是为序。

吴光远

内容推荐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编辑推荐

“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哲学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真正要你给出一个答案,事宴上它们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其目的是要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