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教科文行动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刘胜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鬲”带来的饮食习惯到衡器的产生;从留声机、录音机的诞生到咖啡的诱惑;从邮票的发明到中国星座的故事,不论是过往的岁月,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朝,刘胜华主编的《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让你看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带你领略无处不在的科学魅力。

内容推荐

刘胜华主编的《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绝对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

本书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

目录

1.笛箫相悦

2.琴瑟合鸣

3.此豆非彼豆

4.“鬲”带来的饮食习惯

5.古车留痕

6.“权衡”说衡器的由来

7.走入家庭的微波炉

8.冰箱的故事

9.火柴与火花

10.录音机与磁带

11.留声机与唱片

12.竞技场的自行车

13.自行车的发明

14.电子与音乐

15.浓情巧克力

16.咖啡的诱惑

17.电流大战

18.邮票

19.电话的发明

20.蹦极

21.中国星座的划分

22.中国星座——紫薇垣

23.中国星座——巡游星际四方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试读章节

中国星座大致上形成的时间是从周代一直到两汉,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星官是散落在星空中的,为了更好寻找,中国古人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星区。北天极和近头顶天空分为3个区域称为“三垣”,它们分别是“紫薇垣”天帝居住的皇宫、“太微垣”是天帝处理政事的地方,而“天市垣”是与各诸侯国交易的地方。其他就像切西瓜一样,沿着两极,把天球切成28块,记为二十八宿。它不仅包括各宿星座自身,落在每一块里头的星座都属于这个星宿范围。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月球大约是27.3日走一周,黄道带被分成二十八星宿,月球大约是一天走一个宿,就像一天住一个宾馆,这样便于记录月球的位置。每七宿组成一象,共为四象,用动物来命名,它们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与三垣的皇宫大臣对应,四象则象征着四方臣民。

无论是把它分成28个天区,还是把它分成十二宫,都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方法,很难说哪个更科学,它是为了适应本民族的习惯的需要。

由于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划分方法比较特殊,所以在对天体的位置计算上,古代中国采用的是赤道系统。

西方古代是用黄道十二宫,用黄道坐标来表示的,但是它到近代以后也改成赤道了。谁更方便,谁更科学,各有看法。英国的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更科学一点。

无论是赤道系统,还是对星空的划分方法,都是我们先人留下的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在它们就要被大多数人遗忘的时候,陈久金先生经过多方考证、研究和整理,出版了一本叫做《星象解码》的书,就是为了让我们后人了解古代中国曾有一个多么富有幻想的星空。

中国古代天文学应该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到现在都是很有价值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星座的命名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产生出来的。在天人合一这个哲学思想里面的天,古人把它理解成是一个神秘的活物,古人对它是非常敬畏的;天人合一的人则指的是皇亲国戚、股肱大臣,所以平民百姓的命,天可能就无暇顾及了。

天虽然顾不上普通百姓,百姓却学会了观察天象变化判断季节。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北斗星离北极天顶最近,随着季节的变化绕着北极转圈子,所以古人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今天,由于岁差的原因,斗柄的指向已有了改变,但对四季的指示还是大致成立的。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为社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翻开现代天文学的书本,几乎很难找到讨论中国天文学成就和发现的篇幅。

中国古代天文学当时受到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占星也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中国古代的占星是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

天文作为一个政府部门来为皇权服务,作为一门科学就很难正常发展了。汉代“荧惑守心”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天文异象达到政治目的的例子。荧惑星就是火星,当火星运行到苍龙的心脏部位,心宿停顿时就叫做荧惑守心。

据说在公元前7年的那个春天,发生了“荧惑守心”的天象,这在当时是象征着凶险的,是皇帝做错了事才会有这种天象的,皇帝就挑了一个人去顶罪,他挑中丞相翟方进,告诉他代君受过,赐给他10担酒、一头牛,然后自尽,最后这个丞相就不清不白地死了。

现代天文学史研究者做过一个研究,搜索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古籍中的“荧惑守心”的记录,发现共有23次记载“荧惑守心”,经过认真核算,这23次记载有17次不曾发生过,也就是人为捏造出来的。而相反的,按照计算来说,从西汉到清末这段时间里面应该发生40次左右的“荧惑守心”这样的事情,却都没有记载。而翟方进自杀的这次“荧惑守心”的现象,确又是不曾发生的,也就是一次伪造的天象,实际上是一次宫廷斗争的结果。所以在中国古代,它的观星或者占星的结果往往联系的是国家、皇权,和政治有很密切的联系。

你能知道你的祖先最早能回溯到什么时候吗?你知道你的家族的族星在天上什么位置吗?在中国古代星座的故事里,就反映着一些古老姓氏远祖的事迹。比如说“井”这个姓,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发明打水井的人叫伯益,他的后人就以井为姓,还建立了一个古国叫井国。这个井国在周灭了商之后,分封大臣的时候,分给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姜子牙(姜太公),而井国在天上对应的就是四象当中南方朱雀的第一宿——井宿。

P149-153

序言

天工开物:有待开掘的富矿

刘胜华

给《天工开物》系列节目出书,一直是节目组计划之内的工作,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书稿完成的同时,这套节目却被从十套节目中撤出,不能不让人感到沮丧和伤心,也许拿到这套书时,也只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了。

当初创办《天工开物》这套节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关于中国古人利用声音的波长确定尺度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感叹古人聪明智慧的同时,也深感我们对自己祖先了解的肤浅和狭隘。过去,我们大都只停留在“四大发明”的层次上,其实,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远不止于此,于是我们萌发了制作一档表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节目的想法,我们为这套节目找了个现成名字——《天工开物》,希望借古人的影响力创造新的辉煌。

3年多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400多期节目,这些节目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最初采用纪录片形式制作的《算筹》、《悬空寺》、《小罅光景》等,随着播出时间的固定和收视的需要,我们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调整:采用主持人串联的方式活跃节目形态;在内容上进行主题分类:比如以介绍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为内容的“成语科考”系列,以及“古代器物”系列,等等。

“成语科考”对成语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讨和分析,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成语,比如“丝丝人扣”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来龙去脉”中有着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认识;“作茧自缚”准确地道出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百炼成钢”实际上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炼钢技术,而“如胶似膝”这个成语则反映了古人对“漆”的特性有了深入地了解。

2005年,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用现代文明视野,关注古代器物”的系列节目,从科技角度探讨古代器物的出现、使用情况、制作工艺、成分分析等等,从中折射出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这套节目策划精细,深入浅出,受到观众欢迎。可惜的是,由于频道改版,这套节目刚进入开篇就草草收场。

《天工开物》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绝对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永久生命力的。

《天工开物》——座有待开掘的富矿。

2006年4月

后记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开物》吗?”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陪着CCTV10的编导在清华校园和街头采访的情景,采访是随机的,旨在了解时下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对书中所反映的创造发明了解的程度。

采访表明,大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社会青年,这反映出通过课堂和书本可以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当时来自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或许正是这一调查(还有前期的论证),坚定了10套开播一个以《天工开物》为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节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学遗产,大可以用作电视节目资源,做好了相信会有收视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CCTV的《天工开物》,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宋应星所采用的这四个字分别来自《书经》的“天工”和《诗经》的“开物”,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讲究渊源。看出CCTV起这个名字费了些心思。当然,要说清“天工开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这样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创造,开发人类所需的器物。”大多数观众对复杂的解释不感兴趣,《天工开物》制片人和编导深知这一点,他们充分利用实景实物拍摄了丰富的画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来吸引观众,再加上专家的评说,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节目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天工开物》多期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深感电视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综合创造。原来利用文字能讲清楚的,搬到画面上却不见得行,比如在《成语科考》中,我讲“一帆风顺”与古代的帆,原来是在书本上画图,那是静止的,要读者看着书本琢磨比画(得花时间)。而搬到电视上,只靠嘴巴说不清楚,这就迫使我做了一只小船,借助船帆的不同迎风面配合小船的运动讲解,实际效果不错。通过制作电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要与编导、主持人配合,有效地运用道具,语言要清晰简洁等。

在图像时代,电视传播的效果常常超于文字的传播。我写过《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和《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书卖得不错,但却少有读者来信。而改编后搬上屏幕却出乎意料受到“青睐”,我接到许多观众来信和电话,有提出问题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资料补充的,有热情鼓励的,这说明电视是一种颇有“人缘”的媒介,在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开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这足以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准,也表明今人喜爱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虽然播了。但它作为一份记忆,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6: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