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教科文行动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刘胜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是CCTV《天工开物》节目的文字本,对成语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讨和分析。在这里你不止能看到成语来源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历史,更能感受到中国人令人赞叹的智慧和创造力!

内容推荐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是CCTV《天工开物》节目的文字本,对成语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讨和分析,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成语,比如“丝丝入扣”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轻线的挂织方法;“作茧自缚”准确地道出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10.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下药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试读章节

国色天香话牡丹

“国色天香”,本义指牡丹的花色、香气非常出众,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女子仪态端庄、容貌美丽。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花卉像牡丹那样,有着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没有哪一种花卉的栽培经验和理论像牡丹那样,在世界生物学史和园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用这句诗来形容牡丹真是太恰如其分了,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诗才引出了国色天香这个成语。

在中国古代,牡丹有着非常长久的栽培历史,至今已经培养出六百多个品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很早的时期,比如像《诗经》里并没有提到牡丹,却提到了芍药,后来在一些医药的典籍和民间的诗歌中就经常提到牡丹。实际上牡丹跟芍药是一个科,一个属的植物,外表也比较相像。

一般人可能看不出它们的区别,比较容易说出的区别是:牡丹是木本的,它的茎是木质的,芍药是草本的,到了秋天以后芍药的秧就枯萎了,但是牡丹不会,因为它是木本的。此外,在叶子上也有差别,这差别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看它结的种子就比较容易看出来。

牡丹的籽,在植物学上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蓇葖果(gu tu guo),它有一个芯皮,上面长的是黄褐色的硬毛,这是牡丹。芍药的果跟它差不多,但是它的表皮是光滑的,没有硬毛。

从外观来看,牡丹确实好看,花比较大。另外,它还特别香。

牡丹,在秦汉以前不过是生长在道旁的无名野花,那个时候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当作柴烧;人们看到这种野花的枝叶、花形都和芍药相似,只是芍药属草本而这种野花属木本,古书《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

牡丹二字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那个时候作为一种药材记载在书中,宋代的本草著作中开始有了形态逼真的野牡丹插图,因此可以说,从汉代起,牡丹就一直是中药中的一味凉血活血的重要药材。

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牡丹由野生变为家养,它的栽培历史也就从这时开始。

在《本草纲目》里头也是把牡丹说成群花之首,吸天地之精华,把它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牡丹花为什么管它叫王者花,又叫花王呢?这是因为,都城建在哪里牡丹花就跟到哪里。这里面有一个传说,隋炀帝喜欢花,在他的隋都西苑,辟地二百里,让各地贡献奇花异草,其中益州就贡献了20箱各种各样的牡丹。唐朝建都在长安,牡丹花就跟着在长安发展起来。宋朝又建都在洛阳,牡丹又跟着到了洛阳。

传说可能有一些根据,这是因为皇族历来重视牡丹。牡丹故乡在什么地方,史料记载在秦岭汉中一带,最早牡丹是在那儿驯化的,从那儿开始栽培。现在最有名的当然是洛阳牡丹,它的老家还是在汉中。

洛阳人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很久了,据记载当时在洛阳许多花园都种有大量牡丹,欧阳修曾写下了著名的《洛阳牡丹记》,书中说“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也”。书中记载了三十多种最为著名的牡丹品种,并且介绍了它们名称的由来。

比如,名为魏家花的牡丹品种,可能就是因为当初砍柴人砍下此花后,卖给了姓魏的人家,因而得名。

《洛阳牡丹记》中介绍的一些著名牡丹品种,至今还在各地栽培。

到宋代,栽培和观赏牡丹更是盛行。

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

宋单父是当时著名的牡丹花师,他培育出大量的牡丹品种,曾被皇帝召至骊山,栽植万株牡丹,色彩各异,千姿百态。如果书中记载属实,那宋单父培植牡丹的技术就真正成了“绝技”。

北宋时洛阳人更是善于培育牡丹,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和优良品种,芽变用现代术语说就是连年选择变异的植株,可以创造出新的品种。“不接则不佳”是北宋时花师们最突出的贡献。在当时记录牡丹栽培技术的专著中,详细记载着牡丹的选地、花性、浇灌、防虫,特别是嫁接、育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从一种野花到现在有六百多个品种,几乎遍及全世界,千百年间栽培牡丹的花师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对世界生物学史和园艺史做出了贡献。

P1-5

序言

天工总有开物时

刘民朝

如果把《天工开物》作为一个新词典里的词条,它应该有两项解释。一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科技专著一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里的科普栏目。诚然,作为电视栏目的《天工开物》是无法与历史名著《天工开物》相提并论的,但它却为大众所知,并赢得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青睐。就目前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论,也几乎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相上下。

该栏目创办于“科教频道”开办之初,其名称有意沿袭了祖先的书名,其含义是“认识自然规律,展开发明创造”,其初衷是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以激发国人的科学精神、创造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栏目组在后来的表现也的确不俗:开播不到一年,由于制作精细,节目不但在大陆受到好评,还销往了境外,被推荐到国际上评奖。其推出的系列节目《古代器物》,尤其叫好又叫座,反映出栏目组对节目类型创作规律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在创作手法上,摆脱了传统专题片的束缚,引进了动画、模型、实验、调查、复原、再现和主持人现场讨论等多种手段,不少节目活灵活现地介绍了古人的巧夺天工,令人过目不忘,真正起到了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功效。在选题范围上,栏目也突破了单纯着眼中国古代的界限,而拓展为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中还开始注重了我国少数民族发明创造的挖掘和当代百姓的创造革新的反映,已经不是老生常谈的“四大发明”,而是应接不暇、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栏目组也因此应接不暇地接到观众的来信、来电和E-mail,或讨论问题,或索要节目光盘。从这一点上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科普传播效果上,就比不上后代这个电视的《天工开物》了。

平心而论,《天工开物》栏目在科教频道中收视率并不算低,并且富有特色,也属频道中的应有之义。惜乎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形成规模传播效益。大概也因为这一点,科教频道在此次改版中将她暂隐到后台以待来时。我到国外同类电视台访问,看到他们特设一种“季播栏目”,就是经过一段精心的筹备制作之后,在一年的某一季度集中推出,而后又偃旗息鼓,到后台准备去了。你别说,这种播法还真有让人翘首企盼的特殊效果。

我们也企盼着《天工开物》再次登台!

2006年5月8日

后记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开物》吗?”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陪着CCTV10的编导在清华校园和街头采访的情景,采访是随机的,旨在了解时下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对书中所反映的创造发明了解的程度。

采访表明,大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社会青年,这反映出通过课堂和书本可以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当时来自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或许正是这一调查(还有前期的论证),坚定了10套开播一个以《天工开物》为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节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学遗产,大可以用作电视节目资源,做好了相信会有收视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CCTV的《天工开物》,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宋应星所采用的这四个字分别来自《书经》的“天工”和《诗经》的“开物”,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讲究渊源。看出CCTV起这个名字费了些心思。当然,要说清“天工开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这样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创造,开发人类所需的器物。”大多数观众对复杂的解释不感兴趣,《天工开物》制片人和编导深知这一点,他们充分利用实景实物拍摄了丰富的画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来吸引观众,再加上专家的评说,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节目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天工开物》多期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深感电视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综合创造。原来利用文字能讲清楚的,搬到画面上却不见得行,比如在《成语科考》中,我讲“一帆风顺”与古代的帆,原来是在书本上画图,那是静止的,要读者看着书本琢磨比画(得花时间)。而搬到电视上,只靠嘴巴说不清楚,这就迫使我做了一只小船,借助船帆的不同迎风面配合小船的运动讲解,实际效果不错。通过制作电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要与编导、主持人配合,有效地运用道具,语言要清晰简洁等。

在图像时代,电视传播的效果常常超于文字的传播。我写过《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和《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书卖得不错,但却少有读者来信。而改编后搬上屏幕却出乎意料受到“青睐”,我接到许多观众来信和电话,有提出问题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资料补充的,有热情鼓励的,这说明电视是一种颇有“人缘”的媒介,在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开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这足以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准,也表明今人喜爱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虽然播了。但它作为一份记忆,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