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读书人发现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拉姆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年行走历程的记录,边疆人民自在生活的还原!《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揭开那些人迹罕至之地的神秘面纱,首次触碰那些隐秘的世界!

作者拉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子。她总是抛弃一片锦绣的大好工作,一个人上路:云南独龙江,新疆边城,穿行藏地……对她而言,旅行才是目的,工作不过是休憩。

在走过了许多地方之后,风景对拉姆来说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牵动着她出发的更是那些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是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习俗生活的真实体验。

内容推荐

《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揭开那些人迹罕至之地的神秘面纱,首次触碰那些隐秘的世界!

十年不间地行走,拉姆只身行于遥远山岭,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她跋山涉水才终于抵达的乡村和人们。而他们也把她当做自己中间的一员,倾诉,分享,托付,呵护。也正因此,拉姆的文字常常抵达那些普通的旅行者所不能抵达的幽深之地。

能够无嫌隙地融入“他们”的生活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之间又是怎样一种情感?《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分“云南”、“新疆”、“藏地”、“家园”四部分,阅读它,您会碰触到完全不同的生活、人生和心灵。

  你无法踏上所有的旅程,但阅读可以带给你别人找到的答案。

目录

推荐序:远行的动力

序:从黑夜开启的地方出发

云南

 消失的猎头部落

 民间生活街子天

 定居峡谷的老外

 百花岭的吟唱

 峡谷遇盗记

 云上的日子

 此岸与彼岸

 夜奔独龙江

新疆

 抢来的新娘

 寻找布托普鲁克

 喀什噶尔的阳光

 混血的边城

藏地

 相遇前世之古格

 人神共舞的六月

 悬崖上的阿尼

家园

 爱与城

 夏河·白塔·歌声

 安多哇的生活记忆

 家 温暖的家·新疆

 家 温暖的家·青海

 家 温暖的家·北京

试读章节

清晨,英克寨被大雾笼罩,浓重的雾气夹带着湿寒在树木与寨子之间穿行,使一切变得飘忽不定。在雾气中待的时间久了,便感觉有几分恶心和呼吸不畅。临近中午,浓雾依然不肯散去,男人们都聚集到岩山家里,商量着是否按原计划开工。今天,是岩山起新房的日子。

冬日的佤山,云海蒸腾极为平常,层层白雾从山谷升起,弥漫在山野之间,回闪在蜿蜒山路上,形成极美的风景。可英克寨位于佤山之巅的高海拔之地,即便偶尔起雾,也很快散去。今天这雾起得不祥,来得鬼祟,新房要不要按原计划起建呢?男人们的目光开始躲闪,语气也变得含糊。外人如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出现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在岩山的坚持下,新屋中午时开工了。我怀疑只有半天是否够用。按佤族传统,谁家起新房全村都会帮忙,并且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否则不吉利。新房的地址选在寨子中心的空地,除了让小路消失,让寨子更加拥挤,倒也不会带来其他改变。山地起伏不定,巴掌大的平地都少见,需要人工挖高垫底,整出一块大概的平地,才能再在上面起栏杆式吊脚房。土质比想象中要疏松,几铲下去就露出了页岩层。岩层翻书般一片片翻起,又移到低矮处,垫起一道页岩地基来。我看了一会儿,决定先四处逛一逛。

英克寨是云南阿佤山区腹地的一个村庄,它东挨西盟的翁嘎科乡,西边紧临缅甸,是个只有12户人家的边境寨。岩山的老屋位于寨子最高处,屋后紧挨着一丛密林。老屋面积大,而且看上去新而体面,更占据了寨子的最佳视野,我不明白岩山为何急于离开这里,而选择新建一座狭小的新居?我正在奇怪,不想岩罗在后面叫住我:“林子里不要去!”58岁的岩罗是岩山的弟弟,也是佤寨中会说一点汉话——云南方言的佤族人。四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英克就住在他家,这次再回来,岩罗俨然以我的保护人自居,带着我四处转悠,到处告诉人是拴绳拴住了我,这不又回来了。而且老人们也都记得我,这使我更加无拘束地四下乱走起来。

“为什么这林子不能进?”

“哪里都去得,就这里去不得,”岩罗迟疑了片刻才说,“进去了会死人,会发疯,有鬼,这是鬼林啊……”

“寨子里没有人敢去的。以前两个人进去过,一个砍了树,出来就疯了、死掉了,还有一个发了疯。没有木鼓了,鬼什么都不怕。”

佤族相信在自然界里,鬼神的“灵魂”无处不在,相信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无论是祭祀或氏族械斗都要敲击木鼓,但木鼓必须经过人头祭祀才能具有神力。每年春播秋收时节,也要去猎获人头,以求丰收或报答谷神。猎得的人头被装进竹子编织的箩筐里,放在木鼓房祭木鼓。两三年后又要猎新头,旧人头就要送到鬼林,林子中钉有一排供放人头的木桩。解放后猎头被渐渐废除,木鼓与木鼓房也逐渐消失,但万物有灵的信仰和鬼林禁忌依然存在。

可以这么说,鬼林就是移供人头、祭神的地方,一切神鬼、精灵可以和人在此相遇,并非岩罗所言那么简单。我有些兴奋了:

“这什么时候的事情,疯子还在吗?”

“晓不得了,都死掉了。”

“木鼓房没了,它以前建在哪里?上次你们说猎人头,猎的人头还在吗?是放在鬼林里吗?”

岩罗立刻警觉地望着我,不安地回头瞅了瞅下面干活的人,一口否认曾经说过猎头的事情,又说记不得木鼓房在哪里。显然我的提问既出乎他的意料,又令他疑虑不安。再三告诫我千万不能进鬼林之后,他匆匆跑到下面的人群里,去造新屋了。

鬼林就在咫尺之遥与我对视。荆棘、箭竹、芭蕉和枯藤在老林外围纠结缠绕,时有小猪从林中钻出,老林里雀声啾啾,却找不到进林的入口,当真显得神秘而不可测。人头还在林子里面吗?“千万不能进去,会把鬼带回来的,有祸事的……”岩罗的声音在身后远远响着。

浓雾依旧不肯完全散去,或许是心理作用,从老林里喷涌而出的白雾更显肃杀之气,阴森森地使我脊背有些发凉。这种凉如此熟悉,立刻将我带回四年前初入佤山时,所经历的震撼、惊吓和疑问之中。P11-15

序言

初次见拉姆,应该是在七八年前的一个饭局上。至今犹记,她当时说起几天前去了趟箭扣,晚上十点多上的山,其时长城上大雪已经没踝。在此之前我只知雪夜可以闭门读禁书,喝小酒,不料还有登临的快乐,一时间不免悠然神往。

虽然至今也没在下雪天(遑论雪夜)爬过长城,但后来曾有幸与拉姆结同游,到伊犁。那算是一次公干,拉姆新疆长大,地面上人头熟,带我去见了几个朋友。事情办妥之后,我回北京,拉姆又独自进了乌孙山,在一个哈萨克夏牧场里住了几天。那时我们已经是很熟的朋友了,对她这种“见机会就上”的远游冲动早已见怪不怪。在我看来,拉姆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东西,会定期召唤她远走高飞。

后来她开始写作。有的是采访任务,有的是随心抒写的那种所谓“旅行文学”。读过几篇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拉姆正在创造一种面目相当独特的旅行文学。

旅行文学在西人的日常阅读中是一大宗品种,欧美各国的大众书店、机场车站书店都有专柜,大量供应旅行文学平装读本,其中有不少算得上是传世名著。究其缘由,盖因西人的阅读和旅行传统都非常发达。而在中国,旅游热基本上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背包客”的出现更晚,旅行文学的出现当然也是个新兴事物。

细说起来,旅行大致可分成两种:从“地方”到“中央”的旅行,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旅行。我做这样的区分,为的是强调旅行者心态上的不同。而心态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你在旅途中能看到什么。

绝大多数朝圣之旅都是典型的“地方到中央”,比如以《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历代僧人求法记。这类旅行目的非常明确,求的是个印证;而大凡“朝向未知的旅行”、“考察探险”,都可算是“中央到地方”,算“填补空白”,比如《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亚洲腹地旅行记》或者《真腊风土记》这类的,它们的精神气质与朝圣截然不同,可以恺撒的名言形容之: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读过拉姆的文字,相信你会同意,她是无法被归入上述两种心态的。也许因为变动不居的早年经历和复杂的身份认同,她总是本能地亲近那些“不中央”的地方的人民,并油然而生出“找到组织了”之感;也许因为生来感性,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她跋山涉水才终于抵达的乡村,热爱其中那些和她一样,不愿分别“地方”和“中央”的人们。而他们也把她当做自己中间的一员,倾诉,分享,托付,呵护。也正因此,她的文字常常抵达那些普通的旅行者所不能抵达的幽深之地。

在旅行中,拉姆不是没有挣扎和困惑的,这一点,拉姆自己在书里已有分说。在我看来,她的挣扎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她一再远行的动力。而真正的旅行者从来都是如此。对于读者来说,旅行文学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你无法踏上所有的旅程,但阅读可以带给你别人找到的答案。

2010.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