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传统文化,老黄历就是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黄历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完善,尤其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不可或缺的实用历法。
本书在继承了这种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把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汇集成册,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下,汇集了人们感兴趣的、与生活和精神相关的知识,共12个部分,包括天文历法、日常实用谚语、万年历表、十二生肖趣谈、起名技巧、生辰运势、面相、手相、家居风水、解梦、民间挽联、民间喜联等,集知识、趣味与娱乐为一书,既能掌握运用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生活,又能给繁忙的工作缓解压力。
承蒙广大读者的喜爱,本书第一版销售不俗。为了弥补旧版的美中不足,我们特推出第二版。本版参考了当今最新的天文历算成果,保证了年月曰时的准确无误。本书还附加了更多非常有用的常识,如:日常实用谚语;万年历表;十二生肖运程;掌握起名技巧;通过生辰看运势:通过面相看人生;通过手相看性格运势;实用家屠风水;民间解梦精华;民间挽联;民间喜联等。可谓一书在手,万事皆通。
一、天文历法
1.历法
阳历与阴历
“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日“国历”。因与我国旧有之历法相对称,故又名日“新历”。
“阴历”又名“太阳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这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纪元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日“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实际上并非如此。
阳历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太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
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阳历的闰年
自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其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置闰之法,为便利起见,按公元计算:凡公元年数能以四除尽者(例如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六年)皆为闰年;惟世纪年(例如一八OO年、一九OO年)则不闰;世纪年之世纪数,可以四除尽者,(例如一六OO年、二OOO年)则仍为闰年;即西历年数,若以百除之得整数,再以四除之而除不尽者,皆不置闰,其能除尽者则仍为闰年。
地球之轨道为椭圆形,故距日有远近,一月一日,其距离最近,谓之“近日点”,七月二日距离最远,谓之“远日点”。一年的开始,谓之“岁首”,亦称“年始”,阳历以近日点为岁首,为元月一日。
阳历月大月小
阳历每年分十二个月,每月的日数不规则,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之运行无关,不过是把一年分为十二段,失去了月的意义。除二月份有平年闰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数均有一定:七月以前,单月是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八月以后,双月是三十一天,单月三十天。为了记忆方便编一歌诀如下:
“一三五七八十腊,每逢此月全是大;
四六九冬三十天,惟有二月二十八。
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准在二月加。”
(注:冬,即十一月;腊,即十二月。) 阴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日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惟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为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参阅二十四节气),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
阴阳历之异同
以前历代之历法,虽制作各异,为法不一,然其要旨则同。无异于阳历者,则在月法,新历之月,仅为年之分段,与晦朔弦望无关,故其日数可以规定。阴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为首,二次合朔相距约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数,或为二十九,或为三十,因月法之不同,年法亦异,年以近立春之朔日为始,一年之内,月数不能有奇零,然积十二月,仅得三百五十四日,以之为年,与岁实较相差约十一日。积至三年,已少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再积二年,又少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闰。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一月之内,寻常有一节一气,然每一节气之日数,平均约三十日又十分之四。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有半,故每历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内仅有节无气者,即用以为闰月,此阴历之大概也。
……
P1-3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所创制,故称为黄历。它是以中国农历为基础产生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里面包括了时令、季节、天干、地支、五行、星宿、十二生肖等,还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应遵守的一些禁忌。因为黄历在古代是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的书籍,这种历法为帝王授权钦天监所制,所以又叫它“皇历”。
关于黄历上的吉凶之说,虽然看似略显荒诞,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包含了我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等诸多领域博大精深的知识,归纳出了在日、月、星的运动中,蕴藏着万物消长的规律,寓含着深奥的物候原理,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为我们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它大有裨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传统文化,老黄历就是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黄历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完善,尤其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不可或缺的实用历法。
本书在继承了这种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把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汇集成册,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下,汇集了人们感兴趣的、与生活和精神相关的知识,共12个部分,包括天文历法、日常实用谚语、万年历表、十二生肖趣谈、起名技巧、生辰运势、面相、手相、家居风水、解梦、民间挽联、民间喜联等,集知识、趣味与娱乐为一书,既能掌握运用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生活,又能给繁忙的工作缓解压力。
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编撰该书的过程中,我们在尽可能保持它原貌的同时,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仅给读者营造一种轻松娱乐的阅读氛围,还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有趣的思考空间。